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三——高分低能的悖论
作者:赵勇,密歇根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有《Catching Up or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一书。
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
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
我对此的解释是:这是由应试教育环境造成的。
中国曾经创造了用于遴选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不论出身背景,都拥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因此,通过科举制度,中国得以营造一个巨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但这种制度逐渐变了味,因为它逐渐演化成一种死记硬背孔夫子经典的考试。
科举早已被废除,但它的影响现在以高考的形式仍然在荼毒着当今中国。一场考试就足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地方ZF官员都致力于取得一个好成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生们便被免除了其它任何负担,或者被剥夺了做其它事情的权利,以便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那些擅长升学考试的人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但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发现老板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在麦肯锡的另一份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外企的工作。
中国的教育者们深刻意识到了高考制度的弊端,他们已经在淡化考试的重要性上作出尝试。但寻找另一种能够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指标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四)——大学体系的等级化
作者:Qiang Zha,多伦多约克大学助理教授,与他人合著有《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MassHigher Education》。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很多大学毕业生为教育与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他们却没能换来回报。原因何在?难道中国不需要知识工作者吗?
在过去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了七倍多,现在它每年能够输出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难道这些学生不应受益于他们所取得的教育证书,避免被视为仅有白菜价的命运吗?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失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胀,中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阶层化现象,它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体系,仅有少数精英大学(总计约100所)矗立在这个等级体制的顶端,它们能够避开大学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95%左右)地方院校不得不吞下增长的招生规模。
重点大学能够能够享受国家赞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而地方院校则只能更多的寻求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招收更多的学生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
二者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众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退化,特别是那些新创办的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它们普遍面临着教职员工短缺的窘境。
更糟糕的是,很多大学喜欢开设“软”专业,例如会计、商务/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以及外语,这些热门课程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因而成为高校扩招的有效的途径。尽管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受到就业市场的亲睐,但学生规模的激增导致市场供需出现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就业市场的分工化现象油然而生。重点大学以及那些“硬”专业的毕业生(例如科学技术类)在更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一级就业市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地方院校以及那些“软”专业的毕业生更可能被推向具有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
尽管如此,日趋成熟的中国经济将孕育出更多的机会,那些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不管他们的专业如何,都将能从中受益。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将呈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