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设想
——以虚拟的东方大学为例
前言:
南科大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试水,尽管阻力重重,但仍然鼓舞着无数的学生和老师。其对大学去行政化、自主招生大胆的尝试,将对日后中国高教体制的完善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关注教改的积累和判断,吸收了如南科大以及世界名校的经验,从内部治理、教学改革两大方向探讨了中国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本文以虚拟的“东方大学”为例,形象地展现了这种期望。
综述
当代中国仍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所谓的现代大学,一定是能够体现出现代人类文明最高成果的。然而,至今我们还在为钱学森之问所困扰,更遑论世界一流大学了。因为,中国大学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合适而有效的道路,来缔造真正的学术大师。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艰难探索,不禁使我们怀念起曾经的西南联大来。
大学,不是职前教育培训学校,也不是文凭印刷厂,她是象牙塔,她是播种地。西方人喜欢把享受大学教育的人称为精神的贵族。点燃中国新文化开端的五四运动的火种,正是从大学传播开去的。因此,大学在现代文明中地位之重,难有望其项背者。
中国的高教改革应该更多还原大学的本来定义,即“它应该怎么样”,而不是过多地聚焦在“它只能怎么样”。尽管后者更有现实意义,但是,它却丧失了大学对学生仅剩的一点感召力,无法给对大学怀揣美好希冀的纳税人以交待,也绑架了创办者的初衷。
所以,笔者文今天就站在还原大学本来面目的高度,尝试来规划一所既有现代大学气质,又结合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学。为了使这种假设更加具体,笔者姑且把这所大学命名为东方大学,设址杭州(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性质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公立算是一种妥协)。它的目标是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定位
东方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国际化视野的领袖型人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真正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依靠的是各界领袖。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敢提出说要培养卓越的领袖,但培养杰出工程师、技术人才的已经有很多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必将影响一个学校可达的高度。没有“犯其至难”、“舍我其谁”的领袖气度,也难怪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来。
笔者深度赞同朱清时校长的话,不去追求卓越,很难获得成功。因此,东方大学的校训就是:追求卓越,舍我其谁。
中国非常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素质,而加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教育无疑是一个理想途径。此外,中国还需要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中,所以,理科、人文学科和国际合作的学科是东方大学的重点发展学科。
工科治国的理念在上个世纪末非常盛行。然而,时过境迁,在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里,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笔者已经不敢苟同工科治国的理念。民主时代的公共治理,不再是一门技术,更多地是一门艺术。城乡建设和公共决策之中,能否透露出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法制精神,彰显现代文明,已经大大超出工科的研究范围。至少,应该由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共同担当。
因此对于工科,东方大学把它作为实现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手段来发展,不做大,但做强,做精,做出特色。
东方大学的招生从国内招生开始,逐渐发展为国际化招生,而且海外生源应至少保证占30%。只有高度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里,赋予一所大学完整的生命力。东方大学录取学生,不以高考为标尺,也不盲目崇拜天才,因为智商不等同于智慧。真正让学校感兴趣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东方大学采取申请入学制,申请者可提供高中成绩或高考成绩、竞赛成绩、文艺作品等各种能够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经过初选后,对入围的学生进行复试决定是否录取。复试由学校组织的复试专家委员会组织,复试包括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心理素质等多角度的测试,是否录取没有事前定好的门槛,只要申请者的表现足够说服考官录用你即可。
东方大学不是一所普及教育的学校,它的目标是跻身世界一流,所以,这决定了它精英化办学的理念。除了公开招生,东方大学还对培养精英家族的后代十分兴趣,在国内的比如,山东孔子的后裔。因为孔氏已经不再代表个人,而是一种中华文化符号,东方大学有义务把这种符号传递下去。
接下来,细致讨论东方大学内部制度和教学方面的规划。
治理结构
校董会:
与中国学生印象里校长是老大不同,校董会才是现代大学官方的决策机构。也许这里借鉴了企业的管理制度,但是,这种制度确实给予高校较多的活力。所以,中国也已经有三十多所高校建立起校董会制度。
但是,东方大学校董会作为决策机构的权力又是有限的,它仅从管理层的人事任免和资金的使用上,对高校予以把关,其他方面统而不治。这样的安排,正是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作为一所公立性质的大学,校董会的成员通常有ZF、公众代表,学生代表,杰出校友和赞助人,董事会成员一律由选举产生。校董会的董事长(董事会主席),在英国大学被称为校监的,通常是由具有极高威望的人或者ZF首脑担任的,且象征性意义多于实际意义。比如,剑桥和牛津的校监均为英国国王,香港大学的校监为特首(97年前为港督)。同样的,中国的高校也可以照此邀请ZF总理或者高校所在省的省长作为董事长。
所以,这里我们将邀请浙江省省长作为东方大学的董事会主席,而后的历届省长将自动成为当然主席。
校长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
我们惯常理解中的校长,往往是一个很强势的干部形象,似乎在学校这个一亩三分田的地方,他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可以管空气。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这是受到了中国这个特殊语境的影响。
那么,国际上,大学校长通常做什么呢?
拉赞助!
莫要惊讶,这就是国际上大学校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英文中,大学校长被翻译成“ principal ” ,而这个词在法律术语中是债权人的意思,这是否在暗示什么?
所以你看,校长并不是大学所谓的“核心”,至少,在制度设计上他不是。
如果说拉赞助是校长为了维持学校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家,则是对大学校长最起码的要求。教育家和行政官僚最大不同,后者通过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来行使权力,而对前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一颗包容和博爱的心。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用CEO型人才来承担这一工作比较合适,然而笔者不这么认为。校友会捐钱给你,不是看到你这所大学能够带来什么利润上的回报,而是出于一种感情,出于一种对母校能够桃李天下的期待。这也是为什么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家比单有商业头脑的企业家更容易拉到赞助的原因。
“
经东方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表决通过,报请校董会批准,聘请XXX为校长。任期从N到N+5年。
此聘
东方大学校董会
X年X月X日
”
校长的选任由遴选委员会组织。先是校董会聘任遴选会成员,再由遴选委员会公开投票选聘校长,最后报请校董会批准。正如同上面的聘书所展示的。
校长在大学中仅可以直接领导的,只有行政管理班子。包括办公室啊,教务处啊,计财处啊等等。而对教授的考评和升降、对学生的处分,校长都没有直接的权力来干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权力分配规则。否则,将会遭到校监会的弹劾。(备注:校长可以连选连任,没有几届任期限制。)
校长可以行使的权力有:
(1)、对外代表学校,主持校际之间的科研、行政沟通;
(2)、向校董会提名任免副校长和秘书长,名誉校董、名誉学位之授予;
(3)、聘任行政管理层各部门主管,根据主管的推荐,任免其副职,领导各行政部门,对行政人员实施考核;
(4)、组织制定校级预算草案,校董会批准后予以执行,呈报结算报告;
(5)、批准教师之聘用,拟定学校聘用人员的待遇问题;
(6)、筹集、规划、日常管理学校所需经费、设施、场地(建筑)、水电,维持学校日常运作;
(7)、和各院系共同确定招生政策;
(8)、校内法规的起草方之一,校级法规须经校议会投票通过,涉及校章程性质的,还须经校董会批准;
(9)、兼任总校友会秘书长;
教师的聘用由教授会具体实行,校长行使同意权并颁发聘书,落实他们的待遇问题。
监事会:
监事会将对校行政管理层和校董会行使监督权,包括审计和纪检。
对董事会的监督:如果董事会成员已经不适合代表出资方利益,监事会可以向ZF提出撤换之请。
对校行政管理层的监督:监事会接到教授会或者学生自治委员会的投诉,经过调查确认之后,可以对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行政人员提出弹劾。
对校长的弹劾将在校董会进行答辩,校董会最后将对校长的去留做出决定。
副校长亦同。
对其他行政人员的弹劾由校长决定去留。
监事还享有质询权和独立调查权。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