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料
高铁事件不仅触发以高铁概念板块的重挫,而且引发整体市场对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相对股市来讲,高铁事件是偶发事件,但由此激活了负面因素成为主流,表明高铁事件不仅触发以高铁概念板块的重挫,而且引发整体市场对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相对股市来讲,高铁事件是偶发事件,但由此激活了负面因素成为主流,表明市场上攻动能积蓄不足。原有上涨动能被迫作出新的调整,原来评估三季度向好的趋势不变,但其时间、力度因高铁事件将延缓与减弱。
与2610时不同的是,彼时处在市场底等待政策底的阶段,而时下,所谓的政策底基本上在决策层7·22会议当中给予了暗示,7月如不上调准备金率,就是对这一政策底的实质性确认。
但坚持了一个月的市场底,又被7·25捅破,二者失之交臂,市场丧失二者共振一次,激发一波像样反弹的时间窗口。换言之,市场的预期底刚刚被打破,正在茫然不知所措的等待重构,因此,市场底一时半会还得逐步摸索,但前期的2610近在咫尺。
负面预期将主导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即使此后再无新的风险,旧有风险也要释放其被压制的做空动能,而实际上,新风险仍然不少--美债问题被人为的推到悬崖边,其之于市场的风险正在积聚、发酵,欧债危机虽暂时缓解,但仍然被预期着新猪上砧板。
避险情绪仍是当下全球金融资本的主流。汇市表现给出了两个极有价值的信号
其一,欧债危机不会因为一两项短期应急措施摆脱危机模式,欧债仍会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压制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大利空;
其二,即使美债谈判并不顺利,但在市场主流资金看来,美债不会违约仍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个判断在8月2日之后,要么被进一步强化,要么被彻底逆转。
美债因素可能成为下一个打击股市的因素,即使不是一个全面影响中国经济信心的重大因素,也是一项全球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再到信心危机的过程。
而信心危机,是对经济、金融帝国依赖生存的市场经济之根的毁灭。
从这一点上说,7·25暴跌是偶发因素使然,这种事件性风险本身,对行情的冲击力是有限、且短暂的,但必须重视的是,此次暴跌可能改变了市场预期的倾向性--从此前相对偏乐观的状态,迅速的因为负面因素集中释放,而导入到整体悲观当中,而在这种负面心态、悲观情绪的主导下,中性的。乃至正面的积极信号,也会被这种悲观情绪所控制,而转向负面解读,进而发大市场的风险程度,导致行情进一步下跌来释放这种悲观预期的自我强化。
但长时间的横盘整理本身就在说明,市场除了乐观预期的一口气之外,实在找不出新的动能,来推动大盘进一步向上(除了到7·22会议给出间接确认的紧缩政策放缓信号),负面因素虽然被压制和掩盖,但始终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下行势能不断积蓄,只待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就在此时,7·23事件恰到好处的提供了说辞。
虽然铁路事件,及其后续的治理整顿,对A股行情的即期影响力,会有7·25表现得那么夸张,但可以明确的是,7·25暴跌作为一个导火索,将长期压制的悲观情绪和负面预期集中释放,瞬间改变了市场多空的心理预期均势,7·23事件所引爆的铁路板块信心危机,只不过是压垮乐观心态的最后一块秤砣,而且是扎扎实实的砸在市场日渐脆弱的多空均衡上的铁疙瘩。
自此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负面情绪、悲观预期都将主导市场心态,即使后续没有更新、更大的利空出现,此前被忽略的旧有风险的存在,也足以令市场重新解读、好好紧张一段,譬如曾经被视为外在风险越大,内部会越安全的共识,就可能被欧债、美债风波,'最终'会传导给中国的地方债,欧美市场的风险也将在A股出现等逻辑所取代。
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才是真正的经济讨论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