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38 2
2011-08-02
而儒家的孟子用推己及人来解释这个从私心到利他心过度的过程,他用小孩落井的例子说明人因为看到同类有危险,从而将心比心自身有危险而产生的害怕情绪,进而推己及人产生怜悯之心,这是从意识到环境危及的是非本我的区分心之中庆幸自身的安全,立即而产生设身处地同情他人的心理,孟子说这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亲攀关系,也不是谋求邻里朋友的称赞,也不是厌恶听到那小孩的哭泣声,这种从“本我”出发的推己及人,虽然没有真正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所在,,但。孟子提醒我们“本我”需要的满足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真诚而非勉强利他心的一个前提!如果一个人自身也正在落井,作为低层次生命“本我”基本需要的自救都来不及自顾,哪里能够来得及从从容容实现自身的高层次“超我”需要即照顾他人呢!
因此,孟子认为同情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如果把它们发扬扩充,就好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好象清清细流终将汇成大海,如果能够充分发扬扩充它,就可以安定天下!
把自身与他人的共同利益作为目标的“道德仁义”——(客我或者大我与超我的价值)才是私心与利他心的桥梁, 自身价值(即“主我”价值)与他人的价值存在着一个交集——(客我或者大我与超我)的价值,其价值核心引导自身与他人的价值统一,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向他人价值的实现的过度,是一个双方从开始可能竞争/博弈到认识到只有相互妥协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即价值效率最大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看问题!
注意:上面主题所说的“我”包含本我与超我,孟子所说的“利”与“仁义”分别对应本我(小我利益)与超我(社会意义上的大我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3 07:02:27
和谐社会必须以物质和相对自由的制度为基础。如果要追求纯粹的道德的和谐或者心灵的和谐,不如去做僧侣,或者自创宗教。因为目前任何宗教都无法实现纯粹的“道德和谐”。

儒教追求道德的和谐——灭人欲,存天理。不过朱熹是在大口吃肉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所以最终被人们一笑而过;

道教追求心灵的和谐,貌似潇洒无为,但道教追求成仙入神,最终导致欲望过度,成不了大气。

印度的耆那教提供了一种达成心灵和谐的修炼方式——苦修、非暴力、灵魂解脱。不过看来它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否则早就在全世界推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 12:02:17
和谐是多维度的和谐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