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亟需惊天革命
——2010年春在北京大学社会和谐研究中心“反思比较优势战略沙龙”上的发言
贾根良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甚至不值得一批。抓住高端产业是国家崛起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保护主义与内向型经济是中国崛起的唯一选择,也是破解美元霸权的釜底抽薪的根本措施。主权信贷是与美元霸权相对立的,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主权信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单从人口上来说,我国的人口规模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我国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欧盟都无法企及的最大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在任何产业上达到规模经济,对外贸易并不重要,达到贸易平衡就可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要重走内向型经济的原因。
重走内向型经济和贸易平衡,美元霸权就对中国无计可施了。这将是世界人民当然也是美国人民的福音,因为美元霸权建立的是一种类似于古罗马的掠夺和剥削体系,是世界经济动荡的主要根源。欧盟和日本虽然对美元霸权极其不满,但他们不具备破解美元霸权的实力,只能忍气吞声。而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和可以发展最多样化的分工,因此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再加上统一的中央ZF,这样,中国完全可以与美元体系隔离开来,以中国为龙头,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自建一种与美元体系相平行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美元霸权必然要逐步走向衰落,并最后瓦解。
然而,在美国金融利益集团和军工复合体集团的支配下,美国ZF必将对任何试图脱离美元体系的国家进行打击,因为任其发展,它不仅不能剥削中国了,而且由于美元霸权的最终瓦解,将使美国的霸权也被瓦解。因此,它甚至有可能会发出战争威胁,阻止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就想去年的黄海军演一样。但这只不过是战争恫吓而已,这种办法对待伊拉克和利比亚可能有效,但对于中国这样国土辽阔的国家来说,任何入侵者必将陷入屈辱的失败境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忧。但是,从战略角度考虑,中国需要做两点工作:一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为将来的战争做好准备,二是中国的工业不能集中在沿海,中国的工业中心应该向中西部转移,以避免损失过大。
一、比较优势理论甚至不值得一批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主持翻译的迈克尔•赫德森的著作《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1815-1914)》。今天谈反思比较优势理论,我在英文文献中看到有大量文献批判它,我甚至都觉得没有必要再把它整理出来,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历史角度看在那个方面都是站不住脚的。从历史上来看,发达国家崛起,没有一个是通过比较优势崛起的。从李嘉图到萨缪尔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这些理论都是非历史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目前发达国家所谓的“比较优势”都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人为地通过反对比较优势打造出来的。
最近,我和上海社科院的梅俊杰打算出版一套《国富译丛》,专门翻译有关发达国家特别是英美是如何崛起的著作。现在经济思想史教科书对重商主义的评价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是当时的民族国家强国富民的国家战略。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是1760-1830年这段时间,英国1846年才废除《谷物法》,在此之后才实行自由贸易,所以,有些人说工业革命实在自由主义的启蒙下爆发是不对的,其实是在英国的高度保护下形成的。对于英国崛起来说,除了羊毛业还有资源方面的条件外(但没有比较优势),它在丝织业、麻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资源条件上都没有,在当时的国际竞争上都是人为建立起来的,从而形成了高附加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现在经济学界几乎一致地信奉比较优势理论并反对保护主义,孰不知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反对比较优势理论并在重商主义的高度保护主义下爆发的。长达300多年的重商主义国富战略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好的贸易和坏的贸易的区分:“进口低端产品并出口高端产品”是“好的贸易”,而“进口高端产品并出口低端产品”是“坏的贸易”。自1993年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由于受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的欺骗,我国深陷“进口高端产品并出口低端产品”和“出口实物产品换取美元纸片”的“坏的贸易”的陷阱之中,这是一条通向贫困和依附型经济的道路。
二、抓住高端产业是国家崛起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理论上说,一国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质量对国民贫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不是通过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也不是通过掠夺别的国家,那么一国的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取决于什么?只能取决于通过科技进步开发大自然所带来的租金分享,而只有高端产业才是科技创新的载体,而我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所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创新机会,是低质量的经济活动,当我国把这些高质量生产活动及其创新收益拱手让渡给发达国家的时候,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和共同富裕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ZF就必然要与民争利,资本家就必然要压榨工人,因此,就必然会在利润、工资和税收之间相互倾轧,这就是在目前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正是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所谓低工资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才造成了今天社会不和谐的局面。顺便说一句,正是由于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和实行自由贸易,技术创新的绝大部分成果就被跨国公司所攫取了,所以我国各级ZF就无法通过来自工商业税收的增加分享这种技术创新的收益,因此,不得不愈来愈靠出卖土地获取财政收入,从而成为房价越来越高的重要推手,这是我国土地财政得以产生的重要根源,也是天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
因此,像中国这样在科技上落后的国家只有反对比较优势,国民才能富裕起来。因为一国只有在抓住高端产业的时候,由高端产业所带来的高创新率和高水平进入壁垒所产生的高附加值不仅创造了可以由企业家、劳工和ZF分享的生产率增益,而且由高质量生产活动的创新所产生的“不断涌来的收入潮水浮起了所有的船”,从而导致国内各行各业中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但是,一旦一个国家丧失了对高质量生产活动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将不仅在自主创新上举步维艰,而且它也将丧失高质量生产活动通过系统协同效应使其生产率增益普惠于报酬不变和报酬递减的行业以及提高全体国民公共福利的机会。
三、保护主义与内向型经济:中国崛起的唯一选择
去年我写了篇文章:《保护主义与内向型经济:中国崛起的唯一选择》,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论证了我国为什么要重走保护主义和内向型经济道路的问题。现在,在经济学界,保护主义几乎遭到了一致的反对,我国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自由贸易问题。即使能容忍保护主义学说或者对保护主义学说比较推崇的人也不喜欢“保护主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就像“小姐”这个词一样在目前已经被主流经济学糟蹋了,成了一个坏词。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够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础,但在中国整体战略的里面,它还可以作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这个优势还是需要利用的。但是总体战略是保护高端产业和充分开发国内广阔的市场,为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保护主义经济崛起的十大战略方针。
作者提出这种发展战略必然要与我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相冲突,因此,我就必须在理论上对这种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反思。2009年春,我在给学生上课时,就开始对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批评。后来,有学生告诉我,该理论被推荐为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候选理论。直到去年,我才正式地发表《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一文,文章提出了这种观点:由于跨国公司模块化生产、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垄断结构和美元霸权的支配性影响,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于产业低端的依附地位,而且也使我国遭受到美元霸权的残酷掠夺,这是我国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已经无法再像战后日本和韩国那样使全体国民福利得到普遍提高的基本原因。“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没有解决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矛盾,反而导致了资金、资源和劳动力被虹吸到沿海的出口导向型部门,造就了畸形的外向与内需相分割的“二元经济”,成为内需长期无法启动、民族企业的投资机会被外资挤占并引发严重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这种战略不仅没有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反而却造成了重工业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技术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并成为高等教育没有出路、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三农问题”成为死结和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根源。
四、保护主义的内向型经济也是破解美元霸权的釜底抽薪的根本措施
主权信贷是与美元霸权相对立的,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主权信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单从人口上来说,我国的人口规模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我国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欧盟都无法企及的最大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在任何产业上达到规模经济,对外贸易并不重要,达到贸易平衡就可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要重走内向型经济的原因。重走内向型经济和贸易平衡,美元霸权就对中国无计可施了。
我国深陷“美元陷阱”的主要根源在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于实体经济,显而易见,如果中国的进出口保持长期的动态平衡,也就是外汇储备够三个月进口的需要就可以了,这样我国就不会积累这么多的美元储备,也不会陷入“美元陷阱”。因此,如果没有终结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那么,在纸币经济的时代,无论是储备货币多元化还是不切合实际的建立与主权脱钩的世界货币都无法解决美元霸权问题。要解决美元霸权问题,就必须破除对出口导向型经济或外向型经济的迷信,就必须重走保护主义的内向型经济。
英国崛起时靠外贸,是因为他的国内市场狭小。而美国由于国内市场大,所以崛起时走的是内向型经济。因此,在贸易平衡和内向型经济的情况,美元一分钱也不让它进来。技术问题如何解决?主要是靠国内竞争,中国这样大,竞争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说把美国和德国崛起概括说是通过“对外保护对内自由竞争”实现的也可以,但是自由竞争又有问题,美国在崛起的后期社会面临分裂,这是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出现“进步时代”的原因,因此,国家还是要干预,不能自由放任。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