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经济是新时期中国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基于 2006-2019 年我国264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大数据试点政策对雾霾污染和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试点政策促进了城市减霾降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机器人应用来降低雾霾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异质性分析得出政策效果会随着试点城市的地理区位、人口规模、信息化水平和财政支出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大规模城市、高信息化水平和高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的减霾降碳效果更明显。因此,应持续推进大数据试验区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深入应用,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雾霾污染和碳排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数字经济;雾霾;碳排放;双重差分
数据概况:
数据来源:手动整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样本:由于毕节、铜仁、莱芜、巢湖、思茅、普洱等城市由于“撤县设区”等政策,将这些城市剔除;还有一些如克拉玛依、白银、海东等城市缺失部分重要数据将其删除,最终得到了 264 个城市 2006—2018 年的面板数据变量说明:
1 假说 1:
2 假说 2:
3 假说 3:
二 、模型设定及数据
(2)解释变量。国家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政策为本文解释变量。本文将国家大数据试验区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城市类型虚拟变量与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treat×post)表征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驱动的政策处理效应(DID)。
(1)基于模型设定的稳健性检验。为了克服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与非实验区城市之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雾霾污染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差异导致估计结果产生偏误。
(3)其他的稳健性检验。
第二,剔除直辖市。借鉴李政和刘丰硕[34]的做法,将四大直辖市的样本剔除,回归结果见表 4 第(3)列和第(4)列。
第四,政策外生性。双重差分模型要求政策实施之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能形成有效预期,即需要保证政策的外生性。
城市地理区位异质性检验主要原因可能是南方城市本身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更强,产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数字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程度更高,从而更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2)建立环境监测服务系统,建设环境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利用物联网、遥感等新技术,对环境污染源和排放量等进行监控,持续开展“互联网+环保”行动,为环境质量预警和减排政策提供支撑。
(4)结合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性,助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地区持续依托区位优势,加快信息网络升级,打造收集、传输、存储于一体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发挥数字经济辐射作用。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