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var(--weui-LINK)]
本文刊登于《劳动保护》杂志2023年2期“特别关注”栏目,作者吴菁、汤宇婷、张敏单位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其中,张敏为通讯作者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2年9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 WHO)出版《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中的精神健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与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发布与此相关的 WHO/ILO 联合政策简报,呼吁政府、用人单位在精神健康和职业健康领域采取支持性干预措施,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精神健康。本文在这两份出版物的基础上,梳理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为我国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指南》出台背景
WHO与ILO一直关注工作中的精神健康。2000年联合发布的《精神健康与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不仅与身体健康有关,也与精神健康和工作福祉有关;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组织可支持劳动者的精神健康。
2022年7月,工作环境安全健康已成为ILO第5个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及核心工作。全球范围内劳动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堪忧,2019年估计有15%的工作年龄人口[根据《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第138号,1973年),一般最低工作年龄为15岁,危险工作为18岁 ] 患有精神障碍疾病,造成巨大的社会总成本,按2018年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每位患者约花费6 236.9美元。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也导致新的变化与挑战,2020年新增27.6%的严重抑郁障碍患者,患病率为3 152.9/10万人,约2.49亿人;25.6%的焦虑症患者,患病率为4 802.4/10万人,约3.79亿人。为了积极应对工作中精神健康面临的变化与挑战,WHO发布了《指南》,弥补全球性循证指南的不足。
《指南》涵盖范围
和基本术语定义
精神健康,即该《指南》所称的精神健康,是指使人们能够应对生活的压力、自我实现、良好地学习和工作,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精神健康状态。
暴力和骚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暴力和骚扰公约指南》,指有意导致或可能导致身体、心理、性或经济伤害的一系列不可接受的行为、做法或致使的威胁,无论是单一发生还是重复发生,还包括以性别为基础的暴力和骚扰。其本质特征是行为的不可接受性和造成了伤害。
团体欺凌,张敏翻译自国际劳工组织专著《工作中的暴力》中指出,其通常涉及一群劳动者联合起来攻击一位目标者,并使其遭受心理骚扰的系统性集体暴力形式。如对某人持续发表负面评论或不断批评他的行为,通过隔绝社交活动孤立某人,闲聊或散布有关某人的虚假信息,或不断嘲笑某人。
“微妙的攻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定义为故意或无意的日常语言、非语言和环境上的轻视、冷落或侮辱,仅基于个人是边缘化群体成员身份而向其传递敌意、贬低或负面信息。
《指南》所涵盖群体有,是否已知精神健康状况的劳动者;有精神疾患或社会心理残疾的人就业或重返岗位;特别对高危职业的劳动者如国家警察或消防服务的应急工作者,人道主义工作者以及卫生工作者提出建议措施,其他高社会心理风险的职业可参考执行。
工作场所社会心理
危险因素及应对范例
目前,公认与工作场所有关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及良好操作规程范例如表1,工作时间过长已成为伤残调整寿命年归因中占比最高的职业因素,平等参与式方法和弹性工作安排有利于减少多种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的不良影响,平等参与式的特点是为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供尽可能地公平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在各阶段都能积极参与,并建立良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建立和维持信任。

表1 工作中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分类、举例及良好操作规程范例
《指南》所提出的
5类建议措施的内涵
《指南》中提出了5类建议措施,内涵具体阐释如表2。

表2 《指南》提出5类干预建议措施的内涵
用人单位采取系统性策略
改善工作中的精神健康
《指南》中强调,要系统、全面地将建议措施整合到现有工作场所政策中或新制定整套的政策,选择性地采用其中的措施可能效果不佳,策略框架如图1。

图1 针对工作中的精神健康的策略框架(翻译自WHO/ILO联合政策简报图2)
改善工作场所精神健康策略的基础是重要的7个跨领域因素,即领导力、投资、权利、整合、平等参与、循证和遵守,用人单位需为此作出贡献,操作规程见表3。

表3 用人单位改善工作场所精神健康策略及具体做法
在国家层面应用《指南》的建议
在国家层面提出相关要求并发布相关指南,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制定改善工作场所精神健康政策时,应识别当前存在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系统性采用《指南》的策略框架,制定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与福祉的行动计划。
遵循平等参与原则和循证原则,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正视、解决利益冲突带来的问题,制定遵循现有证据下最全面、适于当地情况又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推广应用,可为政策和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工作场所推行改善措施前后应开展调查研究和数据监测工作,评估应用建议措施的效果,总结完善工作场所促进精神健康工作的经验建议,为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提供范例和参考。
当前,改善工作中的精神健康工作的成本效益分析是研究空白点,用人单位制定工作场所政策措施的同时,可合作研究制定成本效益分析方案,明确成本和收益的测量指标,分阶段地估计已投入成本和取得的收益金额,据此提高干预措施的经济效益,为决策提供支持。
引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3ba10a&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