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九、下班回到家摊到床上、不愿与人交流……这是当代年轻劳动力的现状。虽然他们的“社恐”并未到疾病程度,然而社交疲惫、网络侵占现实社交空间让年轻人在生活中不愿多说话。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韩国性别平等和家庭部宣布了一项新计划,对定义为不合群或非社会性、年龄在9—24岁的年轻人每月补贴65万韩元(约3200元人民币),希望那些经历过严重社会沟通不畅的年轻人能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参加社交活动。
为解决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韩国政府可谓是想出各种“奇招”。此前韩国政府推出每周最长工作69小时的改革方案,引发韩国社会广泛不满。最近政府又将目光瞄准了不愿意社交的年轻人,推出“每月补贴65万韩元”计划,此外还为他们提供教育、就业和健康等机会,比如对那些“为自己的外貌感到羞耻”的年轻人,政府将提供整容津贴补助。
根据韩国卫生和社会事务研究所的数据,在韩国有35万人被定义为“孤独”,占到19至39岁青年人口的3%左右。在这35万人中,大约40%的青年在20岁之前开始独自生活,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报告显示,这群年轻人用独自生活的方式远离原始家庭生活带来的不幸。一名年轻人告诉记者他因家暴而抑郁。“在我15岁那年,家暴让我情绪低落,我变得消极、不爱出门、不愿意与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浑浑噩噩度过生活。我饿的时候吃东西,然后继续回去睡觉。”
虽然这项福利措施让不少人拍手叫好,但首尔明知大学政治学教授申玉(Shin Yul)告诉彭博社:“虽然尝试各种方法来增加劳动人口是件好事,但这不能被视为解决韩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方案。”
“与世隔绝”的生活
“逃避社会、不与人交流、不出门”在日本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日本甚至为此创造了一个词——Hikikomori(家里蹲),指的是超过半年不接触社会、不上学、不上班,不与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闭的人群。根据日本一项新的政府调查,日本近150万适龄工作人口选择“家里蹲”,其中五分之一的人将大流行列为他们“家里蹲”的主要原因,另外日本墨守成规的工作环境、职场霸凌等也是年轻人不愿工作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大流行以前,日本“家里蹲”群体已经在逐渐庞大。心理健康与关系专家拉赫纳·卡纳·辛格(Rachna Khanna Singh)博士表示这一现象通常与社交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状况脱不了关系。神经精神病学研究员(Takahiro Kato)孝宏加藤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主要结论为:我们能从一个人的血液中观察到这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社交焦虑症。孝宏加藤解释道,他的团队招募了42名“家里蹲”和41名正常交际志愿者,并分析了他们血浆代谢组的详细数据,最后发现两组人员在血液中含有的糖、氨基酸和蛋白质数据方面存在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