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决定命运 失去活力的社会哪有明天
作者:维扬卧龙
重庆晚报8月6日报道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出来竞争的机会就越少,竞争机会越少,社会关系也就越弱,社会关系越弱,圈子越小,能够拥有的权利也就越小,地位也就越低。周而复始,必定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层固化缺乏活力的体制。重点大学寒门学子越来越少,不是寒门学子天赋差,不努力,而是寒门学子缺乏那份机会!
现今重点大学的招生制度还是沿袭的高考分数制,但是还有不少加分政策就打破了看来最为公平的选拔制度,现今的加分政策,有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艺术加分特长加分,还外还有保送的途径,寒门学子与这些加分往往是无缘的,先天的家庭出身条件就根本决定了他们没有这个加分机会,就算天赋极高后天努力,没有得到重点小学、中学、高中的特别眷顾,那还是要受高考招生时不公平加分的竞争,那这些寒门学子进行大学的机会还有多少呢?
另外,就是现如今的这些重点大学,寒门学子就算考上,也很少有机会能上!因为他们的寒门出身,他们父母没有这个能力供孩子上!现在的重点大学其实是贵族大学的代名词,一年的学费生活费花销,早超过了一个普通家庭全国平均收入!更有那些重点大学教授,口沫横飞的买不起IPAD就不要上我的课,穿不上正装不会化妆的也不要来上我的课的言论,更是把那些寒门学子远远拒之在大学校门外!
出身就决定命运,是寒门学子的悲哀,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寒门学子如果能够靠读书改变命运,那么寒门家庭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他们还会有希望,可以为了子女忍辱负重,社会的阶层也会因为有寒门学子的加入有了新鲜活力,而如果出身就决定了命运,寒门家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希望非常渺茫,能够活着都是奇迹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游走在悬崖边的野鬼!
社会发展的生机,在于各个阶层都能有流动的活力,而今利益格局固化,权贵阶层将掌握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为我所用,体制内密布关系网,潜规则盛行,拼爹干爹现象乱七八糟。普通人靠读书靠自己努力奋斗向上的机会越来越少,阶层基本固化,前广东省汕尾市烟草局长陈文铸将自己22名亲戚安插在烟草局,就是极端个例!普遍情况下,各地的机关事业单位都有大批权贵阶层人员,而少有寒门子弟!
阶层固化很大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的不公平!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都是中产以上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的天地,寒门子女根本没机会进入。一个靠正当学习、学校教育、公平竞争、努力奋斗、机遇机会不能成为社会主流,而靠关系,靠血统就能得到别人费尽一生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时,那这个社会差不多也走到了尽头。
参考资料: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30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杨东平的研究还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见8月6日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