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
内容提要:文章利用一个资源错配对TFP影响的核算框架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宏观经济、产业相关数据,估算了当前中国农业部门就业比重过大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改革以来,劳动力错配对TFP有着明显的负效应,以不同的指标计算,在-2%到-18%之间,并呈逐渐扩大趋势。这种负的效应随着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有明显的波动趋势;把总效应分解为工资差异效应和部门份额效应以后,显示中国当前的劳动力错配对TFP产生的负效应主要是由于部门间的工资差异所致。
关键词:劳动力错配 二元经济 结构变动 全要素生产率
…………………………………………………… 袁志刚 解栋栋 (4)
• 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中国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5个工业部门1997—2008年历年的产业相似度矩阵,并以此为权数构建了衡量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指标。通过将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引入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当中,分析了产业间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部门间的技术溢出对工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产业间技术溢出的生产率弹性值约为0.348,高出各产业直接R&D投入的影响。固定窗宽的滚动估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35个工业部门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呈扩大趋势;而对相似性聚类后的4大类产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相似类内部产业之间技术溢出效应比4类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平均说来更加显著一些。
关键词:产业相似度 技术溢出效应 间接R&D 面板数据模型
…………………………………………………… 潘文卿 李子奈 刘强 (18)
•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内容提要: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数据,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包括消费、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当前经济的生产诱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2)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经历了从“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3)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最终需求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 诱发依存结构
…………………………………………………… 刘瑞翔 安同良 (30)
• 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
内容提要:减排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认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所得税,能够实现减少碳排放与增加就业的双重红利。现实中,很多欧洲国家通过改变税收扭曲,成功地获得了“双重红利效应”。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开征碳税以及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现实问题。那么,通过税收结构调整,中国能否创造出类似于欧洲国家的就业“双重红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中国的就业双重红利问题。最终发现:征收10元/吨的碳税对两部门的产出和就业影响并不显著;如果采取征收碳税并减少所得税的“中性”绿色税收政策将会促进中国低碳部门的产出增长;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不同,中国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就业的“双重红利”。然而,在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改革税收体系以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关键词:碳税 绿色就业 双重红利
…………………………………………………… 陆旸 (42)
• 地市级地区间基本建设公共支出的相互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中国地市级地区间基本建设公共支出相互影响的机制和特征,主要包括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由于地市级基本建设支出的正外部性,溢出效应使得相邻地区基本建设支出间负相关;由于中国特有的地方官员激励结构,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竞争会导致基本建设公共支出正相关。本文使用中国地市级地区2002—2005年数据检验这两个影响渠道。经验分析发现了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存在的证据。
关键词:溢出效应 标尺竞争 空间计量 外部性
…………………………………………………… 尹恒 徐琰超 (55)
• “省直管县”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吗?
内容提要:我国多个地区正在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目前的最大顾虑是改革是否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本文利用1999—2008年我国地级市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强县扩权”提高了城市财政收入,抑制了城市财政支出增长;财政“省直管县”的作用则恰好相反。“强县扩权”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不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虽然降低了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了第三产业比重。两项改革措施都抑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但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断定“省直管县”改革一定会有损地级市的利益、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应深入地研究各项改革措施的利弊得失,做到综合运用、扬长避短。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支出 经济增长 城市规模 环境质量
…………………………………………………… 才国伟 张学志 邓卫广 (65)
• 理解中国的实际汇率:一价定律偏离还是相对价格变动?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1997年1月至2010年9月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分解,发现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可以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60%—80%,而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波动只能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20%—40%。这意味着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需要更多地从可贸易产品出发,不应仅仅强调国内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可贸易品因素对于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占主导的结论,与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发展阶段有关。但是,上述结论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失灵。事实上,当在计量回归中控制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以后,巴萨效应在中国显著成立。只不过,相对于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巴萨效应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关键词:实际汇率 一价定律偏离 巴拉萨-萨缪尔森定理
…………………………………………………… 徐建炜 杨盼盼 (78)
• 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研究
内容提要:现有测度通胀惯性的常用模型是仅含自身滞后因子的自回归模型,该模型不能有效反映通胀预期和波动性对通胀惯性的影响。本文在自回归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通胀惯性、学习型预期和波动性特征的通胀动态模型。该动态模型从均值和波动项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通胀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和特征。针对上述模型不能有效反映通胀状态体制变化的缺点,本文还引入Markov机制转换模型来测度我国通胀水平的状态转移特征。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下的自回归模型、本文构建的通胀动态模型以及Markov机制转化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通胀的动态特征。分析表明:我国通胀水平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通胀惯性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学习型预期只能部分解释通胀惯性;通胀水平的状态转移时间比较长;通胀水平与其波动性有着正向的关系。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惯性 学习型预期 机制转换 货币政策
…………………………………………………… 何启志 范从来 (91)
• 后金融危机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效应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使用阈值协整方法扩展现有的货币需求模型,度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并进而设定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揭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为: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货币供给过剩且过剩幅度快速增加,其中名义M1过剩12.56%,名义M2过剩11.31%。2009Q3—2010Q3我国处于货币供给过剩机制下,在该机制下,央行谨慎地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相对较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在前2年为正值,在随后近3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谨慎,退出速度不宜过快。
关键词:货币供给 金融危机 非线性调节 冲击效应
…………………………………………………… 欧阳志刚 史焕平 (102)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市场模型、FF3FM模型和事件研究的基本方法评估1994—2009年中国157个企业海外并购事件的短期和中长期绩效。结果显示,尽管外界对海外并购绩效看法各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公告日的市场绩效明显为正,反映了市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正面评价。从中长期的角度上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取得了非负的超常回报率(Abnormal return),体现了ZF“走出去”战略的胜利开局。考虑到行业绩效差异,本文运用Fix-to-fix控制组的方法对并购中长期绩效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外并购受益于人民币升值,国有企业的并购绩效明显差于民营企业,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绩效优于内地上市的公司。
关键词:事件研究 海外并购 “走出去”战略
…………………………………………………… 顾露露 Robert Reed (116)
• 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内容提要:本文以我国2007年至2010年16个季度公告日为样本,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股票回报为观察对象,对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股市过度反应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相关;(2)过度反应主要存在于估计窗口而非事件窗口;(3)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市值计量模式显著放大了股市泡沫,且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股票回报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反应程度呈现出非对称性。本文扩展了事件研究法,给出了公允价值引起股市过度反应的具体标准,重点检验了估计窗口的信息含量,使之更加适应于公允价值资产市值计量模式的研究。本文验证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加速器”作用的存在,有助于理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机理。
关键词:公允价值 股市过度反应 事件研究
…………………………………………………… 谭洪涛 蔡利 蔡春 (130)
•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ZF债务研究:一个综述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对地方ZF债务的成因、影响、管控的相关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梳理,总结了较为成熟的财政联邦经济体在地方债务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正处于分权化改革当中的转型国家的地方ZF债务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最终落脚到中国的地方ZF债务问题上来。中国的地方ZF债务问题因与分税制度不完善、地方官员激励扭曲、地方融资平台不规范、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需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错综复杂,需要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制度特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财政分权 地方ZF债务 预算软约束
…………………………………………………… 龚强 王俊 贾珅 (144)
• 大国经济的优势来源及其发展路径——欧阳峣教授新著《大国综合优势》评介
…………………………………………………… 张卓元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