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3-7-21 17:58:00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1 09:34
“形而上学”是个学科的概念。形而上谓之道,那么道学就是形而上学。其余各科各学都是器术之学,都是形而 ...
形而上指的是看不见形状的东西。看不见的不代表就是规律,而只是到了人 眼的边界。古代没有检测器具可以辨别这些无形之物。
中原人一直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你坚持的道家伦理道德,最后宗教化时都往儒家的道德论上靠了。或者说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玄学也算是对道家伦理道德的复归吧。不过正如您说的,如果您说“非恒道”才是正义,那么两晋时的“非常道”就不能说是您所坚持的伦理德行了。
然后你就重新回到宗教来述说。您知道中国为什么有儒家,还有儒教,有道家,还有道教么?知道什么是佛家与佛教么?真正的儒家不言怪力乱神,而言祖功宗德,真正的道家,不言三清四御,而言道归于无,真正的佛教不言三横三世。言四谛八道。于哲学而言,三家皆不言神。而言人之自证。神学只是后世皆圣者之威,补言语之不足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18:41:36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0 14:11
形而下学就是显学,就是应用学科。形而上学就是玄学,就是非应用学科。

玄学,现代话语就叫前沿学科,或 ...
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这只是上下游学科关系而已,怎么就等同于对错了呢?
======================
那个年代只信辩证法,所以形而上学就等于错误。阁下应该记得这个年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19:47:50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1 17:58
形而上指的是看不见形状的东西。看不见的不代表就是规律,而只是到了人 眼的边界。古代没有检测器具可以辨 ...
中原人并非一直都由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因为在先秦诸子百家当中,道家才是百家之首,而不是儒家。所谓“众妙眇之门”,就是一众学科的共同门道,诸子百家的共同门道(讲道理的规则),它就来自道家,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家。不单孔子要向老子讨教门道,其实任何一家都要向老子讨教。

独尊儒术是大一统之后的事,那是野蛮统治的需要。“但凡官方的就是正确的”,官府非常需要这种教育,儒就是迎合这种需要的愚民而治之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19:59:38
曹国奇 发表于 2023-7-21 18:41
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这只是上下游学科关系而已,怎么就等同于对错了呢?
======================
那个 ...
中哲术语西译出去之后再中译回来,已经面目全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0:08:45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1 17:58
形而上指的是看不见形状的东西。看不见的不代表就是规律,而只是到了人 眼的边界。古代没有检测器具可以辨 ...
“非常道”那个版本我读不懂。“非恒道”这个版本我可以读懂。

“恒有欲、恒无欲”分别指意识与物质,这个文字证据足可以证明中原先哲并没有缺席“理解边界”的研究。相反,“常有欲、常无欲”就不知道指的什么东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1:32:21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1 19:47
中原人并非一直都由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因为在先秦诸子百家当中,道家才是百家之首,而不是儒家。所谓“ ...
因为老子最早,他年纪最大啊。他是图书馆员啊,是应该说是官学到私学,即贵族教育到平民教育的关键转折点,而不是因为他说得最好。如果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自他之后,就不会有儒家,有墨家。就不会有百家争鸣了。百家争鸣之后也在合流,表现在稷下学宫的末期。阴阳之邹衍,其实是之儒道集大成者,而荀子则是集儒法之大成。
中国在白马驮经之前,只有原始宗教,即自周以来的国家祭祀,这也是儒教之祭祀根源,孔子自儒家,取其祭祀之威严,而以礼代法,为治国之纲。道教之祭祀,则在汉魏,以三天正法,以代儒之六天故气,因生灵血祀,虽隆礼但耗民力。六天故气者,是乃华夏最初之六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1:46:4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1 20:08
“非常道”那个版本我读不懂。“非恒道”这个版本我可以读懂。

“恒有欲、恒无欲”分别指意识与物质, ...
心与物,万物之有灵,三魂七魄之学,这些都是关于意识的探讨,哪里是什么恒有欲。心,灵魂,就是古代对意识的注解。不然何以称唯心?难道现代理论的证明,意识是从心而出么?你要看中国古代意识和物质的辩论,大可以看《论衡》,不要去折腾那些没用的,字面上看似符合,但从来没被用过的定义。
当然您为什么会认为“恒有欲”是意识呢?其实是您先理解了现代的意识概念,然后思维倒退着去故纸堆里翻找出那个似是而非的定义。因为意识的解释就在这里,意识代表知觉,而物质时没有知觉的。
那么故纸堆里,要使中国文化具有这样一个定义,就要找到符合的字眼,显然,“恒有欲”很类似于“一直具有欲望”,意识不就是具有欲望么?就这样来了。
即使你非要在故纸堆里靠,你也是发现这些东西不可能真正被用来表述,在哲学上,你还是称着西方的形式逻辑,说着西方的价值中立。文言文都没见怎么用过,就宣称自己理解了文言文所书写的内容了。
如果有以西译中,你也是其中一个啊。当我们谈到人的意识时,也没见你用过“人的恒有欲”
你要是不涉及主流意识形态,单纯地谈论哲学,想必对“恒有欲”“恒无欲”章进行一个精彩的展开解说不是很困难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1:59:24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1 21:32
因为老子最早,他年纪最大啊。他是图书馆员啊,是应该说是官学到私学,即贵族教育到平民教育的关键转折点 ...
在诸子百家当中,要找讲道理的规则,你找哪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2:13:5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1 20:08
“非常道”那个版本我读不懂。“非恒道”这个版本我可以读懂。

“恒有欲、恒无欲”分别指意识与物质, ...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你理解为概念论,这边我有一个解释,即这是对“有”和“无”的定义。
“常(恒)无欲以观其妙(眇),常(恒)有欲以观其徼”,非恒道版中,妙是写作眇,虽然古代经常有同音替换(因为没有规范用字),但这里,我们认为用“眇”是正解,即通渺小。也就是说,恒解为固定,明确的意思的话,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理解了“无”,就可以看到事物的微小之处,而理解“有”,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边界。在有和无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是出于对同一事物的描述,无表示对此事物(黑格尔称之为特定内容)的否定,而有表示对此事物的肯定。所以这就是二者同出,异名同谓。因为说的是同一事物,正如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说的都是硬币一样。
事物既然都是微小事物组成的,也就是万物负阴抱阳,那么,对有的探索,无异于就是对事物外延的探索,即说明什么是此物的有。因此,一直保持对“有”的探索,我们就能看到事物的边界。而一直保持对“无”的追求,我们就能看到事物的微末之处,了解它的源起。
如果您想证明您真的理解,其实就必须像这样进行一个解释和展开,正如你在恩格斯的那段形而上学论上所做的那样,不过在那段中,您更多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没有真正去证明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2:31:17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1 21:46
心与物,万物之有灵,三魂七魄之学,这些都是关于意识的探讨,哪里是什么恒有欲。心,灵魂,就是古代对意 ...
我可以读懂的那个版本,如果不是埋在汉墓里,而是留在地面上,那么结局就是焚毁。能够幸存下来的,那就是能够绕开文字忌讳的那个版本,也就是我无论如何都读不懂的版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1 22:59:1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1 21:59
在诸子百家当中,要找讲道理的规则,你找哪家?
呵呵,对于承认历史具有螺旋性发展的辩证法的我来说,您让我挑选诸子百家中讲道理的规则?
我遵从大多数人定义的“道理”即“道德”,“社会价值观”,而不是将像您那样,将道理视为一个正确的逻辑规则。从这点上讲,谈论道理,我俩本身就南辕北撤。只是幸好我还很认真地学习了您的各种个人定义,才能辨认。
就您试图让我选择的逻辑规则而言,诸子百家中,无一家是正确的。他们都没有形成最终科学的方法论,因此,都没有真理的逻辑。这也是我为什么学习并相信辩证逻辑的理由。
      但是,如果就其时代去客观的评价,想必熟知历史的人都会清楚,道家的思想适合刚结束乱世的时代,虚心实腹,无为而治,与民休养,而儒家适合王朝的兴盛时代,权力集中,秩序井然,冉冉而升。墨家的逻辑是接近实验科学的,工匠型的逻辑精神,曾经一度也成为战国显学,适应了战国时代武器革新的需求。法家更是秦国制霸之源,不过重典失德,民无所安。封建王朝,向来霸王道杂,经世致用的。
就探索世界本源来说,我选道家的有无相生,就研究人的精神与道德情感来说,我选儒家的父子相隐,就治国理政来说,我选法家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果跨越历史,只能选一样,我选唯物辩证法。这是目前认为最好最普适的思维方法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2 10:28:06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1 22:59
呵呵,对于承认历史具有螺旋性发展的辩证法的我来说,您让我挑选诸子百家中讲道理的规则?
我遵从大多数 ...
讲道理的规则就叫理则,西文中译就叫逻辑,其定义就是“处理因果关系的规则”。

在诸子百家当中,哪一家最专注于研究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问题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2 20:54:1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1 22:31
我可以读懂的那个版本,如果不是埋在汉墓里,而是留在地面上,那么结局就是焚毁。能够幸存下来的,那就是 ...
秦焚的书,汉墓里留了,那就是秦没有焚完,注意二者的因果联系。汉墓留的前书,改字是因为避讳,而不是因为别的,改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要改意,有时甚至时人对每个字的具体含义都不明确,这就是秦始皇要“书同文”的一个原因。改意者你要看《老子想尔注》,人家光明正大地改,还更广泛地流传。在古代书籍还不发达,纸张都没有的情况下,没有那个必要。而且,既然大家都知道是避汉文帝讳,自然也就知道原字是什么。没读懂,那真可能是您自己的问题了,毕竟几千年来,避讳之处甚多,人都知道是避讳,自然不会忘记原字是什么,却都认为没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2 21:44:3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2 10:28
讲道理的规则就叫理则,西文中译就叫逻辑,其定义就是“处理因果关系的规则”。

在诸子百家当中,哪一 ...
事实上我一直都不懂得如何和您解释这个问题,就因果而言,每个思维者,所有的辩论,确实都是在说明因果,但这并不表明逻辑学就只有因果范畴,而只是说,所有的逻辑方法都是证明什么是这个事物产生的原因。至于那个原因是什么,在一开始是不清楚的。所以,就逻辑试图证明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言,并不只有因果关系。甚至有可能都是原因,或者是现象与本质,或者是形式与内容。就正如我向您说明的那样,您说二者同出,原因就必不是二者之一,这是武断的,这里也说明二者之间,在逻辑上存在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所以,您说逻辑仅仅是处理因果关系的规则,是错误的,逻辑只是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为二者各自的形成寻找依据,只有在第二条的情况下,它才是寻找原因,但绝不是处理因果联系。
而研究因果范畴,诸子百家中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墨家是最具逻辑精神的,名家只在形名之学上发挥它的逻辑功能,尚是不全面的。墨家的大故小故,也许接近于主因次因的探索。
而纵观世界,单论因果推理而言,可能亚里士多德和释迦摩尼的说法是最为明确和专注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客观原因的寻找,而释迦摩尼的因果论则是主观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0:59:21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2 20:54
秦焚的书,汉墓里留了,那就是秦没有焚完,注意二者的因果联系。汉墓留的前书,改字是因为避讳,而不是因 ...
大一统之后的几次大规模焚书都不至于掘坟去烧书,这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文字忌讳环境下,几乎什么书都不值得写,什么书都不值得读。汉学泰斗饶宗颐预言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重新整理古籍。换句话说就是过去两千年来的整理都不算数,烧剩下的书都没有用,文字忌讳环境下的整理全部都可以作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1:50:42
学富五车的饶宗颐,在读过汉墓出土的文字之后才真正知道这种文明什么时候兴过,否则就不会有复兴的预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3:03:29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2 21:44
事实上我一直都不懂得如何和您解释这个问题,就因果而言,每个思维者,所有的辩论,确实都是在说明因果, ...
理则就是讲道理的规则,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就是理则的核心。看门道就看这个。

照你这么说来,诸子百家当中居然没有一家从事理则方面的研究,那么中原文明就是从来没有成熟过的亚文明,从来都是不太会讲道理的文明,与斯拉夫也没什么不同的文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5:28:28
但实情却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汉墓出土的文字证据足以证明,中原先哲并没有缺席理则方面的研究,而且其严谨程度还超过了亚里士多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7:37:21
重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7:48:04
“二者同出的源头绝不是二者之一”这就是中原先哲的严谨程度。当然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自困于唯这唯那的陷阱当中,才有可能向前迈进一步去猜测两者同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就没能严谨到这个程度。

一生二的那个“一”,它绝不是二者之一的性质。
道生一的那个“道”,它绝不是它所生的那个“一”的性质。
这就是非恒道的理由,概念不可终极的理由,真理不可终极的理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3 18:16:38
“非恒道”这个版本出土之后,终于可以解答中原哲学为何没有唯这唯那之争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道”那个通行本流传两千年都无法解答的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4 19:31:4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3 18:16
“非恒道”这个版本出土之后,终于可以解答中原哲学为何没有唯这唯那之争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道”那个通行 ...
你研究的因果,那个叫起源说,是世界观,是哲学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解释宇宙的演变,而不是解释原因和结果的概念和本质。是应用,而不是方法论。正如您在《圣经》上看到的那样,都是结果,而不是工具。况且,在这种归结上,说老子的观点是非唯,也是不正确的。因为道就是一切的本质。只是这种本质是循环的,从而达到物极必反的这种效果。
然而你试图说明的理则,道理,规则,之类的东西,是方法论,是工具,形式逻辑是方法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叫《工具论》,他是一套证明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因果论述,它只是用来说明二者关系的方法。二者的关系,并不只有因果。
在逻辑学上认为因果是全部,也是片面的。在哲学上人们喜欢寻找事物的本源,从而有归因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说明从属关系,也说明并列关系,甚至说明相斥关系。从属关系是您所认为的因果,即简单而具体地认为鸡是鸟的一种,鸡是鸟变来的,人是猿变来的。但是对于逻辑学而言,它还研究现存的猿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在猿与人之间,二者同出,是古猿。就具体的个体而言,二者同出,当然不是今猿出人,但是,说人自猿出,就没问题。这就是我说的“唯物”“唯心”只是类概念和范畴性概念,而不是个人指称的问题。而您的问题,就是只有在具体的事例上您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却要将这明确的结论贯穿到整个范畴,这就是“白马非马“”了。
我们说物质和意识都出自物质,您就说二者不可能同出,因为这个意识,不可能出自二者之一的物质。因为你看到的不是马,而是白马。其实,为什么我们说二者都是物质呢?因为物质是实体,而意识是运动形式。二者在物质上,一个以材料形式展现,一个以运动形式展现,就达到了统一。

就逻辑而言,我说有名家,有墨家,这是有专门逻辑学论述的学派,墨家定义的大故小故,作为充分必要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相类似概念,就是对因果关系范畴的综合论述。您说的道家,只是一个具体的哲学流派,它只是回答了一个世界演变的具体因果,并没有做出任何逻辑性的判断。而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释迦摩尼,对于因果的判断是有具体的方法论的。
您看下网上对《墨经》的讨论就清楚。当然,您如果拒绝相信,那我没办法,就像怀疑《新华字典》那样。您在这方面,把否定之否定定律用到极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4 19:53:0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3 18:16
“非恒道”这个版本出土之后,终于可以解答中原哲学为何没有唯这唯那之争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道”那个通行 ...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朱熹说是理,老子说是道。怎么没有呢?你讲的唯心唯物,也是近现代哲学的思想流派总结概念罢了。因为所有的争论,最后都要回到精神和物质这两方面来,因为在人自己身上,心存还身存是“我”就是困扰自身的终极问题。心是我之所欲,还是天之所欲,何为真我,何为本我,何为反我,都是值得一辈子去研究证明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最终因的回答是哲学的终点。
当然,您只着眼明确的“唯”字,而不能看到全部语境的强调,那么看起来当然像是没有唯这唯那的争论咯,比如你就不承认老子是以道为最高的,所以就说它非唯。就因为非恒道,所以简单就认为道不是最终的本质。就看不懂什么叫二者同出,异名同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5 10:40:20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3-7-24 19:31
你研究的因果,那个叫起源说,是世界观,是哲学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解释宇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将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顺序排列,就是搞清楚每一样东西“是什么”的顺序排列,即属加种差定义法。

上述“二”就是意识与物质。二者同出的那个“一”,它绝不是二者之一,而是另有其它。这就是中原先哲的观点。

经典西哲在“二”这里就卡住了,就无法进一步去追溯生“二”的那个”一“,更无法进一步去追溯生“一”的“道”......。

这就是中哲与经典西哲的根本不同。但西哲在上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大转折,从经典转向现代,堪称人类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大转折。只可惜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中国教育是官府教育。官府的性质前面已经讲过了,不好再展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5 19:50:49
理则,它包括了搞清楚“是什么”与“为什么”这两个步骤。

“道生一...生万物”的排序就是将世间万事万物按照属加种差的规则来进行排序,也就是分门别类。这套排序规则为的就是要明确每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就叫定义。定义就是为下一步去搞清楚“为什么”而打下基础。

“属”的概念与“种”的概念必须是不一样的(必须割裂开来),不同种之间也必须割裂开来,否则就无法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无法定义。

“道生一”是一层种属关系,“一生二”又是一层种属关系,“二生三”又是另一层种属关系......。

经典西哲就从“二生三”这里展开到生万物,而中原哲学却还有“一生二,道生一”,以至无穷无尽去追溯的道(非恒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6 12:20:2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5 10:4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将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顺序排列,就是搞清楚每一样东西 ...
道的源头又是什么?道不会是它自己的源头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6 14:03:08
wzwswswz 发表于 2023-7-26 12:20
道的源头又是什么?道不会是它自己的源头吧?
道可以无穷无尽去追溯,没有“第一因”这回事,这就是“非恒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6 16:04:5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6 14:03
道可以无穷无尽去追溯,没有“第一因”这回事,这就是“非恒道”。
那么物质(非意识)为什么就不可以无穷无尽去追随,没有“第一因”这回事呢?你无法证明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6 19:47:1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5 10:4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将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顺序排列,就是搞清楚每一样东西 ...
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我不知道《道德经》中哪里提到“二”就是意识和物质。您这个和那个神学家没什么区别啊,难怪老是绕不出宗教圈。您要锁分门别类,一分为二的细分法,这我没意见,非要自己代入具体的概念,这就有点过分了。况且老子在三生万物后面已经给出解释了,你非要自己去套。要说数学上,二自一出,没错,那二者也是一和二,二者不是二和三吧。
再说左中右,非唯,这是一出二么?这是一出三了。
非要从具体的表面去分析,永远都找不到隐藏在表皮底下的真相。那是需要抽象思维去发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7-26 20:08:01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7-25 19:50
理则,它包括了搞清楚“是什么”与“为什么”这两个步骤。

“道生一...生万物”的排序就是将世间万事万物 ...
西方哲学承认的是上帝在第七天创造万物,要按您的道理,是一生万物。
在科学领域就不一样了,科学领域无数次证明了万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演变,这是上帝创造万物所不能容忍的。这种演变包括原子中包含质子中子电子,如果说这是固定的数字生固定的数量,那么也是一生三。

如果您不承认文明是进步的,人的智慧是慢慢演变的。你自然不能接受自己的落后,而非要从根源上证明自己曾经辉煌过。但是真正强大的人,不必去追问它的祖先,它自己就是智慧的顶峰。因此我们不去证明一个古人说过的似是而非的话有什么意义,我们想要的是真理,握住的是真理,那么我们自然强大,而不用依靠父祖的荣光。

不用去说明谁挂靠谁,挂靠外援也好,挂靠祖先也好,我们对知识的所求,只在于真相和真理。而不是一味地曲解,这恰恰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上的缺失。为什么要去讨论“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为什么要去讨论“黑格尔的表达式”。作者没有给出的答案之外,就不能算是作者的见解,而只是他人的理解。那么他说了什么就不再是关键的,作者当时的心理也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有什么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去曲解,非要去标注了老子其实是说这个,黑格尔其实是说这个,马克思其实是说这个,那这个和张道陵写《老子想尔注》是同样的意思。
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注释为种属关系,认定为属加种差定义法,这里很明显也是看到,您用西方哲学注释中国哲学的努力。这就表明,您同样不能在中式语境中理解,而只能挂靠西方文明。

然后,我们再论这种种属,您是具体化为意识和物质的,然后意识和物质所生的三是什么?因为不是意识和物质直接演化万物。而且您这里演化的万物如有兼有意识和物质,那么它就必须是生物了,而不能是没有意识的死物了。只有兼有意识和物质的三种概念,才能演化出万物,而且兼有意识和物质的三种概念,不能是意识和物质本身,您能回答这三种概念是什么么?在您的逻辑里,道没有答案,一有么?一也没有,甚至三应该也没有。那么前后无依的二,是如何而来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