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3-10-17 20:55 
看得出,你对”观察”这个概念并没有多少研究。权威怎么说,你就照抄,连思考和质疑都省了。
所谓观察 ...
看来您对自己的认识是毫无客观性可言。所以您是无法认识到自己言语中的错误性的,因为您的对自己的任何评价,都是主观的。
“观察”本身的内容,是不因其行为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您在这里,对“观察”的理解,不是“观察”本身,而是“观察者”,哲学中,有“存在”与“存在者”的讨论,两个词汇,是不同的概念。这里同样说明一下,“劳动”与“劳动者”也是不同的。
您说的是“观察者”有立场,但不论什么立场,都不改变对“观察对象”的现实阐述。不论是你,还是我,观察者不论是谁,对于面前之物,比如是“马”,那绝不会有所谓的主客观之分。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下,你看到的“马”,与我看到的“马”,绝不会不同,不可能对同一批马,你看到了是白马,我看到了是黑马。所谓客观,就是对观察对象的如实描述。这些不可能因个人的主观欺骗而改变,即使赵高指鹿为马,但鹿还是鹿,马还是马,这就是客观。而不是我看了是主观,别人看了是客观。那个我们只在语文中称为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
您认为我对“观察”没有质疑,但您的质疑不是“观察的立场”,而是“观察者的立场”,对于观察的质疑,我们只有方法论上的质疑,而不会质疑说“观察”究竟是不是“看”,是不是“思考”,是不是“分析”。您质疑的“概念”,从来不是这个“概念”本身,而是“概念”的应用。您一直谈的都不是概念论,而是方法论。不是“确定定义”,而是“评价定义”。
对于“观察”的概念,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不论那个权威来定义“观察”,都是“观看对象,并对对象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观察”是“站在什么立场去分析”。对观察行为的定义,只不过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忠实反应,就是白色,黑色那样,只有主观性评价概念,才需要在乎立场,而立场,也影响不了每个“概念”的自身定义。
文字本身没有立场,只有人才有立场。
您一直都在乎立场,而忽视定义本身的稳固性。
您大概以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就连文字本身的定义,也变成是胜利者书写的吧。历史总是包括文字的。就像您说自己观察世界,就是自己观察自己一样。
一味自己对着文字,对着图画去理解,那不是在理解古人想法,而是在创造新思维,就像西夏造字,或者朝鲜造字那样。各个语种都会有爸爸这个称谓,因为它是对生自己的直接父系的称呼,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论用什么文字表达,即使有人直接叫“阿大”,也改变不了其在表述者口中指向此一身份的意思。表述“父亲”的文字是什么,是可以随人、随民族而变的一种“主观”,但是对父亲身份的定义,和指称,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不论您站在何种立场“观察”,父亲总是某人的父亲。不会因为是其他人的观察,父亲就变成不是某人的父亲。
当然,您在观察中是说自己观察自己,那么我们不举父亲的例子,就说“甲是人”这件事,照您的说法,甲观察到甲是人,是一种主观,而乙观察到甲是人,是一种客观。两种一样的“主客观”这样的区分在哲学上有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甲观察到自己是人,这是不可信的,是可能有偏差的,甲不能肯定自己是个人么?
主客观的目的,更多在于判断事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如果们觉得一件事的发生是主观的,那么它就能为人的意识所转移,从而人为地改变它;但如果这件事的发生是一种客观现象,那么我们就只能遵循,最多就是利用这个客观做符合性地调整,而不能任意地改变它。这才是区分主客观的哲学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说,我评价我自己就是主观,评价其它东西就是客观。
这个其实在您一开始说的观察世界的第一次解释中,也是矛盾的。在您认为的自己观察世界就是主观的论点下,您是不能肯定自己的任何理论观点的,而且以此观点确定“主观”这个定义,那么任何科学定理的提出,都是某人的主观意见,而每个看过且遵循的人,使科学定理变成自己的知识,是不是就使它变成自己的主观呢?所以,从每个自己出发,这个世界就全是主观,没有客观。或者说,每个科学定理,它既是主观,又是客观。当我说出来时,科学定理是主观,当别人將同样的科学定理说给我听时,它是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