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化的思维方式】
情境回归——
学习文化,与欣赏文学作品是类似的,文化没有客观的对与错,也没有终极答案性的结果,我们学习文化,尤其是古人的思想,最重要的前提是——循着古人的思路先理解其要说什么。然后才能谈及运用这种文化思想。
如何了解古人的思路,当然不是想当然的想象,或是用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套在要学习的东西上。
欣赏艺术不会必然使人进步,但没有欣赏艺术的能力的人,必然是进化不完整的。一首诗,为什么不同的人产生的感触不同,有些人为之倾倒,而有些人丝毫感觉不出特别,关键是欣赏时的情境回归——让自己尽可能回复到作品相同的时代与具体环境中进行体会。举个例子,比如汉刘章:“深耕既种,立苗欲疏。非其种着,除而去之”。表面看就是一首种地的诗歌,但如果退到当时的环境,想象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就是刘章,那么几乎就是一种命悬一线的战场交锋,而且是以一对众式。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导致了思维的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要了解一部作品(无论是哲学性的还是文学性等作品),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并在生活中尽可能去体验类似的社会环境。举个例子,都知道小煤窑挖煤很苦,但只要你自己去挖一回就知道了,与你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小煤矿的工人的思维问题的结果,你只理解,而没有接近事实的体验,几乎是做不到完全理解的;一个人在草原的黑夜里放马的感受,任何没有亲自体验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也无法按那种情境下的思维去思维同类的事物。
所以,一个人经历的事情的数量不一定多,但经历的事件的类型一定要丰富。
先秦是个特别的时代,因为没有具体的现实可以体验,只能尽可能全面了解先秦的历史,为情境上的进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想象素材。并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与生活中,寻找与当时思想家类似的工作与生活加以体验。
道是什么,单纯的想象是完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结论的,尤其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更是充斥着无数可能性。但作为老子,有他的时代与环境,在他的饮食范畴与起居条件,这些都必然导致了道的理解,也必然不能脱离那个时代与具体条件。
所以,了解作者的环境条件并尽可能去体验相近的环境条件,尽可能进入作者同样的情境,用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作者的作品,是理解该作者思想的前提。自己的思维是在作品上的再创造的内容,这已经不是理解的问题,而是与创造美学类似的内容,此文不深入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