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CPI居高不下 加息需谨慎
2011-8-16
根据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报告,7月份CPI已达到6.5%的历史新高,加之近来美债遭遇降级进一步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息”预期再度升温。
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认为,抑制通胀的确是当务之急,而加息作为抑制通胀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利弊并存,绝非治本之策。
加息需谨慎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显示:食品类价格同比增长14.8%、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2.8%、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2.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2.7%、医药保健类价格同比上涨3.6%、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9%。
针对目前中国的高通胀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道富说:“中国目前需要加息,这是遏制通胀的必要手段之一。”他认为,中国有必要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国外的并不一样。
自去年加息周期启动至今,央行已经连续5次加息,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金石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林啸表示:“加息抑制通胀的效果不明显,部分原因来自于加息幅度太小。近期随即加息可能性不大,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尚不明朗,尤其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升加大了不确定性。”他预计,年内或还有两次加息机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对年内小幅度加息持谨慎赞同态度:“出于CPI居高不下,小幅度加息或是不得已之举。”
加息并非良策
许多学者认为CPI走势已到达高点,必将回落。但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或许并不是提振经济的最优之选。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由于紧缩调控效果渐显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压低,在通胀基数较高的情况下CPI指数将在年内回落。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今年四季度CPI指数将低于5%。美银美林的研究报告则表示CPI指数将在下半年回落至4%—4.5%的区间内。
虽然市场人士纷纷预测CPI将在四季度出现回落,但稳定物价依然是个难题。对于如何平抑物价,林啸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在于回拢货币,减少货币投放量和流通总量。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空间,林啸表示:“如今准备金比率已经很高,作为调控手段上升空间已不大,且不利于银行放贷盈利。”
“如果国际金融形势动荡,我们除国债有机动空间外,其他债券和手段可利用的空间已不大,目前已没有面对2008年危机时可利用的较大调控幅度。一旦国际大形势持续走低,在金融政策方面可能面临一个较大的调整。”林啸主张对外部形势暂持观望态度,减少货币投放量来减缓CPI增长速度。
吕随启认为,由于遭遇欧美债务危机,中国股市尚不稳定,这样的背景下加息对国内资本市场会有负面影响。如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息则必然进一步增加企业贷款难度和经营成本。
“我们目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偏于紧缩,但并没有在抑制CPI高走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加息未必是有效途径,因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数额较高,从而间接增加了人民币的持有量,这样通货膨胀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的。如果盲目加息可能会促成热钱流入过快,通胀压力可能不会减小。”吕随启说。
作者:宋晓亮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