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偶尔浏览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到了洀思珐《如何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一文。
文章开头谈到:“将资本家和劳动力出卖者的生产目的和生产安排都界定为资本主义范畴的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是资本家的生产目的和生产安排同劳动力出卖者的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相互混合和博弈的结果。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要不要剩余价值的问题,而是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如何合理划分的问题。”
对此我想对作者说的是: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如何发展剩余价值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劳动价值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事实上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商品生产经济学部分,主要内容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理论是消费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商品生产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性的一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消费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价值是最核心的经济学范畴,它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以货币形式存在;它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则以资本运动的方式存在,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则以工本运动的方式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就是由价值为主导的货币、资本和工本,分别对应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
我国现在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应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两个主体。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社会生产主体、利益要求及生产过程的性质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从价值运动的性质与特征上体现出来。因此,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如何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而是要研究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存在方式,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简单的商品生产,商品所有者的的生产目的是通过自己产品的卖出换取货币,然后再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货币,价值范畴通过货币来体现自己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商品化,从而使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成为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这时的价值通过资本这个基本范畴,主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化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社会生产过程也成为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实现过程。这时的商品形成过程客观上转变为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本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时的价值通过工本这个基本范畴来主导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
由此可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发展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而是如何运用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上面,这是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而言,在十月革命之后已有10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的今天,主要的任务不是如何认识剩余价值理论,而是如何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运用劳动价值论,以认识在新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实现形式。
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