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53 6
2023-09-21
比较优势理论由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假设两个国家,都可以生产两种产品,即使一个国家的两种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都比另外一个国家高,但是只要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之间,各自的成本比例不同,这个国家就可以用自己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交换对方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非同一个产品),从而让贸易双方都可以从交易中获益。

到了20世纪初,比较优势论发展成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之所以成立,在于各国生产的商品,包含的要素禀赋不同。富含某个要素更多的国家,富含该要素的产品的相对价格更低。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国家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同。两国之间的交易,都是用自己相对价格更低的产品交换对方相对价格更低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指导性理论。更准确的说,它是被用来解释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在国内流行,林毅夫、樊钢等新生代的经济学家对此有较深入研究,他们主张中国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建议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那个年代,中国能出口什么东西,取决于西方发达国家想要进口什么东西,又或者,西方发达国家愿意投资中国什么东西。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小岛清提出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为日本政府的对外投资进行建议。提出日本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则:选择和东道主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它的产业大转移,中国很幸运的搭上了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末班车。

经济学是个很怪的东西,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该理论在逻辑上还能成立,还能建立自己的数学模型,别人还驳不倒,驳倒了你还可以不承认。比较优势的基本逻辑:由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不同,所以不同国家之间,同一组产品的对比价格肯定不同。比如,你在美国的餐厅吃饭,价格会比在中国的高,但是大多数东西不会。用自己相对便宜的产品交换别人相对便宜的产品,两边买,两边卖,肯定挣钱,逻辑上没有一点毛病。

数学是严格的形式逻辑。如果你一定要挑比较优势的毛病,可以做个数学证明。假设有ABC三种产品,AB之间,A是优势,BC之间,B是优势,AC之间,C是优势。这个时候,A、B、C之间就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优势产品了。你换来换去的,贸易上是挣钱了,但是老百姓受益没受益的,只有鬼知道。当然了,西方经济学认为这个是小瑕疵,基本逻辑能说得通就行。毕竟比较优势不是真的用来算账的,只是用来为自己的实践活动作解释的。

可能有人说,比较优势论就是要素禀赋论,我们可以把其中的要素看成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这样就不会存在三个以上要素所产生的逻辑矛盾了。理论界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把世界看成两大分工体系,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分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后来,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把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叫做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当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叫做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他们引入了规模经济、技术差异等等内生变量,解释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惯用伎俩。一旦他们的数学模型破产,他们就试图用内生变量,为自己的数学模型进行重新解释。外生变量是模型建立的外部条件,它是自变量,是模型建立的基本条件;内生变量是模型建立的内部条件,它是因变量,是你可以自设的边界条件。这个思路就是告诉大家,你的模型错了,你千万不要否定自己,你要告诉大家,你的模型是可以变形的,你随时可以用所谓的内生变量,维护你数学模型的尊严。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于1817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马克思于1844年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历时40年,其中不少篇幅涉及国际贸易。这么重要的理论,马克思不去提,一定是它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符合商品交换的原则。商品的交换就是价值的交换,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一个脱离价格体系而独立存在的物物交换的原则。任何商品的生产,都是建立在价格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的,所谓比较优势是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的假想状态。

我们今天回过头思考中美之间的贸易。中国的制造业在什么产品上具备绝对优势呢?几乎所有!只有极少部分,美国的生产批量极大,才能对中国形成价格威胁。这种情况,随着中国产能的快速提升,很快就会消失。美国制造的汽车,美国制造的飞机,就存在这种现象。只有在数量的绝对碾压面前,美国制造才可以保留可怜的价格优势。近年来兴起的新能源造车,中国弯道超车,结果什么样大家都知道。

数量对价格的重要影响,被归结于规模经济效应。微观经济学认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企业长期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个理论存在一定问题。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生产规模对资本收益率(利润率)的影响是无限的。生产节拍越短,资本收益率就会越高。生产成本受劳动力价值的制约,压缩空间有限,甚至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数量的优势,发达国家的所有制造业,都是绝对劣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制造业就开始空心化,只是前些年才开始提出制造业的回归。

可能有人想说,没有绝对优势,不是正好发挥美国的比较优势吗?非也!国际贸易的唯一交换准则就是绝对优势。没有绝对优势,工厂连准生证都没有。劳动力成本高,又没有绝对的数量优势,美国人靠什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技术!美国向你出口的,一定是你想生产又生产不出来的东西。类似的产品,美国既没有绝对优势,更没有比较优势,仅仅是有技术优势。

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劳动力的不断“析出”的过程。劳动力的析出,建立在工业化生产的效率提升基础之上。轻重工业分工之后,“效率”是独立的,它是可以买卖的。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可以买到什么设备,我们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就可以买到什么设备。发达国家要想通过效率的提升,获得绝对优势,也是不可能的。这种“效率”,他们已经拿来共享了。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这种“效率”他们已经拿出来卖了!

真正不卖的是技术,那种产生“效率”的技术,那种可以让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这种技术,他们是不卖的。即使他们卖了,也是过时的技术。先进的技术,不仅是不会卖给外人,也不会卖给所谓的自己人。技术的秘密,永远是一个企业的最高机密。如果你一定要买人家的技术,恐怕是你只能连人家的企业一起买下来了。

技术属于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析出。只有不断的析出简单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复杂劳动。这样做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我们需要把剩余价值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产生相对剩余价值,才能析出复杂劳动力,留下来用于发展的剩余价值会大大减少。如果能把简单劳动的工厂转移到第三世界,等于说直接析出了复杂劳动力,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客观上,这也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总之,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只有绝对优势,没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之说,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画出来的一张分工“大饼”,用于意淫。这张“大饼”并不能帮助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我国某某经济学家,根据中国历年经济增长速度,推算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时间表,完全是自欺其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简单劳动“析出”自己的复杂劳动,不仅要做一个制造业的大国,还要做一个科技的大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3-9-21 22:20:01
比较优势的基本逻辑:由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不同,所以不同国家之间,同一组产品的对比价格肯定不同。
--------
哈哈哈,叶公真是能瞎编烂造!这是哪门子比较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9-22 18:25:51
clm0600 发表于 2023-9-21 22:20
比较优势的基本逻辑:由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不同,所以不同国家之间,同一组产品的对比价格肯定不同。
...
要素禀赋论,也是比较优势论,商品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只要两国之间,某要素价格不同,就说明这个要素,在两国之间的稀缺程度是不同的,只要存在稀缺程度的不同,就必然存在比较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9-22 20:30:41
比较优势论,是早期经济学的不成熟思想,是在经济体的价格形成的内在机理没有解开的时候,对国际贸易的牵强解释。那时候,人们误以为价格取决于成本,如果只考虑绝对优势,发达国家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国际贸易就不能平衡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比较优势论就很受欢迎了,它可以在逻辑上解释为什么要进行双方贸易。一旦我们深入了解了价格的形成机理,这种所谓的比较优势,立刻就成为一种幼稚的思想,大家必将弃之如敝屣!毫不夸张的说,经济学的所有困惑,最终都可以从劳动价值论身上获得解决。对于绝对优势,仅仅看劳动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看劳动的效率。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效率的发展,也就是不断的析出劳动力,不断的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什么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其实就是那个最先析出简单劳动,最先进化成复杂劳动的国家,讲自由贸易,就要讲国际分工。什么是国际分工呢?国际分工就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分工。发达国家从事复杂劳动,中等发达国家从事较复杂的劳动,发展中国家从事简单劳动。大家都别越界,都安分守己,谁都别搞贸易保护。实际上,三者之间,会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天然保护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数量。如果你只是一个简单劳动,但是你具备了复杂劳动的能力,想要进军复杂劳动,你首先面临的就是一个人家的数量壁垒。数量对价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你准备进攻人家复杂劳动领地的时候,你的初始规模是很小的,但是你的对手的产业已经成熟了,它当前的产业规模是很大的。这导致你的项目还没有开始竞争,就胎死腹中了。德国当年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德国人虽然很优秀,但是德国统一的时间晚,工业落后,19世纪的时候,德国还是欧洲的三等公民。他们想从简单劳动,进化到复杂劳动,就遇到了这个数量形成的价格壁垒。后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大力提倡国家搞贸易保护,设置关税壁垒。这样就形成了国际贸易的两大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政策,其实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摇摆!中国的入关,当年的关贸总协定,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经过了很困难的谈判,就是大家反反复复的谈关税问题。我们今天反思,当年可能我们过于较真了,谈判拖的太久,没有必要。中国的市场空间太大了,对于别的国家存在的数量壁垒,对于中国来说可能并不存在。即使没有任何关税,中国的产品在这个世界都可能是绝对优势。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想要挑战西方国家的复杂劳动,是分分钟的事情,只要我们有这个技术。现在不是中国需不需要贸易保护,而是西方需不需要贸易保护。现在国际贸易争端,正愈演愈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还要不要遵守这个西方国家给我们划分的分工范围?要不要让我们国家的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化?现在不是谈共赢的时代,是贸易战的时代。不管这个战争是谁发起的,我们要不要打下去?不打,可以继续保留现有的简单劳动的分工;打下去,简单劳动就向复杂劳动转化,人家就会觉得你动了他们的奶酪,就会有冲突,未来市场格局就会发生变化。何去何从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9-22 20:45:03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21 17:06
比较优势理论由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绝对成本 ...
评析的不错。西方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确实不算什么经济理论。我感觉他不过是国家经济贸易策略中,在不占有优势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交换要吃亏,尽量就少吃点亏。<br>
做贸易本质就是利用价值差异来赚取剩余价值。你的成本高于别人,尽管你找出你成本相对低的商品来换对方价值差异较少的商品。但本质还是被人家赚到了。只不过比起价值其他交换赔得少一点而已。比较优势就是比较少赔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9-22 21:26:49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22 18:25
要素禀赋论,也是比较优势论,商品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只要两国之间,某要素价格不同,就说明这个要素,在 ...
要素禀赋论,也是比较优势论
---------
叶疯蠢你看东西认真一点儿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