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消费不足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扩大再生产,只有利润的积累才能持续发展,但利润增长的同时是消费的相对不足。比如企业和居民两部门,企业贷款1万亿,购买原料,招聘劳动力组织生产,结果企业的下级供应商获得4千亿利润,居民获得6千亿收入,该企业的产品期望价值1万两千亿,但实际上最终购买力只有6千亿,物价指数为二分之一,这还是假设消费者储蓄率为零的情形下的状况。
市场经济再生产过程中,伴随消费不足的是过剩资本和利润率下降。该结论作者在《宏观经济物理学》通过产业分级得到数学论证,美日欧以及中国近三十年的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了充分例证。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凯恩斯挽救资本主义的宏观理论说明的是同一事实。
二、利润空间
为了解决消费不足,凯恩斯提出扩大ZF支出。在通货紧缩时,没有人愿意消费,也没有人去投资,因为没有利润空间,经济危机一触即发。这时候,人们想到了国家,于是发行国债,国家既充当了债务人,支付利息,供应货币,同时作为投资人,制造国债利润空间。但是本金与利息是不可收回的,也不能收回,否则,社会将失血,银行呆坏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宏观调控的另外一招是降低利率,扩大信贷供应,但仅有此是不足以刺激投资的,必须有利润空间,于是寻求或制造经济热点,新产品的大规模普及、老产品因灾害的减产都成为炒作的理由;另外必须有闲散资金,过剩资本派上用场了,于是IT火爆、楼市狂热、石油、粮食飞涨纷纷现身了。
第三个利润空间是出口,但是出口导向的顺差经济不过是转嫁危机的短暂快乐,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不可持续,没有出路。因为逆差国借贷消费,是超前透支消费,必然产生消费信贷危机。
三、泡沫
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再生产产生的三个产品:消费不足、过剩资本、利润率下降通过国债、降低利率、出口解决了,但是这些解决方案的核心——利润空间的创造是虚幻的、泡沫化的。因为最终需求是消费需求,而消费不足没有根本解决,一旦投机资本兑现,泡沫破裂。所以国债永远不能偿还,消费贷款危机迟早来临,IT泡沫破灭了、楼市行将崩馈。依靠泡沫重起经济,事实证明最终是南柯一梦。
泡沫制造了虚幻的利润空间,暂时拉动了经济增长,延续了市场经济的再生产。同时对新技术的大规模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激励创业资本的冒险精神。
但是泡沫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一旦破灭,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倒退,银行呆坏账大量增加。
泡沫除了充当利润空间外,也可以阻挡经济增长。因为剩余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因此既可以作用于产业链的顶级,比如IT、楼市等终端产品,也可以作用于产业链的初级,比如原油、煤炭、铁矿、粮食等,推高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物价,引起滞胀。
四、利息
为了市场再生产起死回生,央行一般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核心是降息。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价值分配体系和实物生产体系是异步的,即上面的例子,企业贷款1万亿组织生产,结果企业的下级供应商获得4千亿利润,居民获得6千亿收入,该企业的产品期望价值1万两千亿,但实际上最终购买力只有6千亿,为了解决通货紧缩,利润率下降,只好降息,同时寻找机会,尽力鼓吹新的泡沫,建立虚幻的利润空间。由于价值分配体系是递减的,而实体生产是递增的,因此只有大量投入货币才能拉起物价,但同时过剩的资本越来越多,利润率也随之下滑,也即这种货币投放方式是极其低效的,这也是货币主义产生的根源,因为它最终要通过经济现实简单表现出来,钱印多了,物价高了。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尤其是央行以信贷原则扩张货币的情形下,货币当局是进退两难,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降息是吹泡沫,加息是刺泡沫。
五、储备需求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央行货币发行的制度根源上做出革命性安排,即央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每年发行一定比例的货币,用于购买黄金、顶级艺术品、重大研发专利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原材料、能源矿产、粮食等。央行的货币发行为增量,是社会主权货币,不产生社会债务,它永久解决了制约市场经济再生产价值实现的瓶颈。
其中黄金、顶级艺术品等是社会最终财富的代表,而重大研发专利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原材料、能源矿产等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最终财富永久储藏,可持续发展的中间物质动态储备,适时更替;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研发专利免费向社会开放,能源矿产微利。
商业银行协同期货仓储物流业组建银行储备公司,在物价低迷、大宗物资亏本甩卖、企业大批倒闭之时买进可存储的原材料、基础消费品等,在物价高涨时抛出,此举既可平抑物价,也可调控生产规模,慰平经济波动,同时也保证了币值稳定,消除了通胀。它的实施有其可行性,因为物价低迷时,恰恰是存贷差高涨之时,剩余资本无处可去,实体经济没有盈利空间,消费倾向下降,储蓄意愿上升,只好沉淀在银行。
这项以储备为核心的需求可以替代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拉动,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费不足,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同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困扰人类的经济问题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