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原油输出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原油定价权之争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原油消费国代表的美原油因美国经济低迷的“拖累”,在一周内从100美元的高位跌至80多美元,跌幅达10%,而大洋另一端,代表原油输出国的布伦特原油价格依然在100美元以上。
8月17日,美原油与输出国代表的布伦特原油价差再创新高,达到22美元/桶,而这也意味着全球原油的净买方和净卖方在原油价格方面的分歧越来越大。
WTI“风光不再”
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旗下的纽约商品交易所,拥有西得克萨斯州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一直以来,以WTI为代表的美原油是全球原油价格走势的风向标。
在世界原油地图上,布伦特、迪拜和辛塔成为石油输出国石油价格的风向标。布伦特原油产于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为欧洲原油市场价格的标杆,迪拜和辛塔分别为中东和非洲原油价格的代表;而位于美原油,由于靠近美国、中国、日本等十大原油消费国,更多的受原油消费市场影响。长期以来,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原油消费国,其价格走势影响着广大的原油消费国地区,WTI原油所代表的美原油价格也被国内市场所熟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当美原油价格暴涨或暴跌时,世界其他商品市场的价格也会受其影响,跟风暴涨暴跌。
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8月3日,一份来自路透社的消息引起了原油圈人士的注意:美国洲际交易所(ICE)期货交易部门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普雷切尔表示,尽管WTI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美国石油基准,但是,WTI原油不再反映全球石油价格。改变的主要原因则是WTI原油与布伦特原油合约的价格差距在逐渐拉大,而且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国际原油市场一般受到三个因素影响,即全球经济形势、原油市场供求基本面以及投机基金动向。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以及欧美消费低迷引发的石油消费走弱的预期并没有对布伦特原油产生多大影响,其价格现在依然高高的挺在110美元每桶关口。而自8月2日起,由美债危机风波引起的大宗商品暴跌,使得美原油在最近两周从100美元跌到如今的88美元。
8月12日,尽管中东国家因担忧经济二次衰退导致能源需求下降,原油供应过剩,纷纷下调亚洲市场原油官方售价,另外,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也下调了各自最新一轮的原油官方售价,但其下调幅度十分有限。
根据国际原油网提供的价格显示,8月17日,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的原油每桶报价分别为110美元,104.96美元,112.06美元,这都远远高于WTI原油的每桶88美元。
国内油价下跌难预
国际油价风云变幻,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却纹丝不动。针对外界关于“国际油价暴跌,国内油价无动于衷”的指责,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8月8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称,暂不下调的原因是国际原油平均价格跌幅仍未达到“4%的边际条件”。国家发改委承诺,如果达到边界条件,“将及时下调国内成品油价”。
那么,国内油价参照的“边界条件”到底是什么呢?根据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实施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另外两次调价中间间隔不得少于22天。而其中所谓的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变化,参照的则是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的原油价格,分别代表欧洲,中东和非洲三地原油价格。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原油消费国, 200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定价原则时,美原油却被排除在国际原油价格参照标准以外。
将中国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纽约交易所WTI原油直接抛弃,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对此,北京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董一鹏表示:“当初发改委抛弃美原油,有一种解释是说中国不从美国进口原油,中国原油进口一般来自于中东,非洲,还有少部分来自北海。” 按照中国国家海关提供的数据,中国原油进口国主要来自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苏丹、伊拉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