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每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投票率一般稳定在98%左右,这同美国总统大选低于50%可谓相映成趣。但恐怕没有人会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强于美国人民。
分析问题之前先定义一下“投票边际影响率”――它表示一个人的决定对最终投票结果的影响,也就是他投赞成票或反对票时,最后结果概率上的差值。例如在一个有三人的民主模型里,每个人的“投票边际影响率”都等于0.5。因为当他投赞成票时最终决议通过的概率是0.75(另两人中只要有一人同意即可,姑且假设他们同意的概率是0.5),而当他投反对票时这个概率是0.25(除非另两个人都同意),前后的差值是0.5。
我们将上述模型放大到有n+1个人参与的民主决议中去。此时的“投票边际影响率” ,
(式中p表示其他人同意的概率,不失一般性,假设n是偶数)显然 。n的值越大,“投票边际影响率”就越小。譬如,设p=0.5,当有五个人投票时(n=4),d(n)=0.375。可以预料,在民主“海选”中,每个人的“投票边际影响率”微乎其微。
假设有两位候选人,每个具体选民的偏好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当选,会对他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其间的差值为ΔU。而参加投票是需要成本的(假设等于C),比如前往投票站的车费,听竞选演说耗费时间和机会成本等等。所以只有当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也就是说
,人们才会去投票。
有了以上的模型,现在我们来回答开始时的问题,请大家考虑下列因素:
一、美中都是大国,n值相当可观,所以“投票边际影响率”非常小。
二、在真正的民主国家,国家机器定型化、法律化,所以无论最高领导人是谁,对普通国民利益的影响不会很大。中国是人治国家,“好皇帝”就显得格外重要,ΔU相对而言比美国大得多。
三、美国人单位时间生产率高,所以将时间耗在“无意义”的选举上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人大得多。当然,美国人也想出许多办法来补偿这一成本,例如给参加竞选演说者现金刺激,但不可否认,只有成天待在家中的主妇们会对那点儿钱感兴趣。
四、中国人不把时间当回事。但更为致命的一个因素是ZF采取种种手段使参加人代会选举的成本变成了负数――就是说,不参加者会被迫承担正的真实的成本。回想当年大学一年级时,辅导员以开班会的形式召集我们,30多人毕恭毕敬的坐着听竞选广播里的竞选演说,战战兢兢、汗不敢出。还有谁敢不来吗?
当人们失去了退出的自由,剩下的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