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大学里,恋爱早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对恋爱的憧憬和向往是许多人上大学的动力之一,记得高中的班主任对早恋的同学说,“上大学还不有的是好女(男)孩,现在着什么急?” 可是现在很多人恐怕要大骂我的高中班主任了,因为东北大学的男女比例实在悬殊,工科学校男生的不幸就在于此啊~~ 本人在东北大学读金融,进人大经济论坛也一年多了,没怎么发过帖~~如果大家喜欢,我会接着写下去的~~~ 1. 恋爱是怎么来的? 如果把大学里的恋爱比作产品的话,那么男生和女生就分别是爱情彼此供给和需求方,就像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而人的特殊性在于他既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供给和需求的运动结果就是恋爱,而这个结果出现在供求曲线的交点既平衡点,而影响两者位置和运动是供求双方的外表,谈吐,学习,对对方的关心程度,个人偏好等等 处于均衡点以外的同学(也就是俗称单身),可能是供给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效用(或者说你的眼光太高看不上喜欢你的人),也可能是你的爱情供给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效用(或者说你喜欢的人眼光太高看不上你); 这时候供求失衡,恋爱的问题产生了…… 2.恋爱是稀缺的 大学恋爱不同于婚姻,如果说婚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纸合同(结婚证),那么恋爱就只能算是口头契约(总得有一方先提出在一起,然后另一方答应)。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口头契约是稀缺的,由于在东北大学这个区域性市场里,多数男生的供给满足不了女生的效用,这就注定了恋爱曲线的平衡点是难以寻觅的~~ 所以说,大学里的恋爱是稀缺性资源(正所谓狼多肉少),而经济学正是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基础之上;对男生来说(尤其工科学校的男生),若想获得恋爱这种稀缺性资源,就必须去主动追求女生,即提高供给曲线,来满足对方的效用(不要幻想女生来追你,尤其在东大;除非你超级无敌优秀,而这种概率很小很小)。 3.成本问题 男生为了得到这种稀缺性就要付出成本和承担风险。先来谈谈成本问题。成本分为好多种,先说第一个: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定义我不想多做解释,这是指的是你放弃在大学里恋爱而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想一想,如果我们四年不恋爱,我们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学习出类拔萃,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考证等等)。但是,正如大家一窝蜂的去报考研究生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想一辈子研究学问一样,恋爱巨大的正外部性(在渴望恋爱的男生看来),已经掩盖同样巨大的机会成本。比如,恋爱后势必减少了人际关系的交往(也有处理得很好的,本文只说一般情况)。这一点男女有别:男同学将来随着品质的提高、事业的成功,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所以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女同学则因为年龄的因素,选择的范围逐渐缩小,机会成本相对低些(我说的只是一般情况,女生看到不要拍我哦,呵呵)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340919&page=1&from^^uid=88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