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家提供福利性住宅可以得到理论支持
1636 次点击
1 个回复
张建宏111 于 2019/8/4 22:26:1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国家向公民提供福利,是国家集中全民财富向居民免费提供公共产品,私人购买则是利用个人财富向自己提供私人用品。
国家提供福利和私人产品的不同之处:国家向银行贷款和私人向银行贷款性质不同,国家可以在任何时候偿还银行本息,个人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向银行偿还本金。国家对银行的债务可以只向银行偿还利息,而本金在国家认为适当的时候进行偿还,国家资本还可以发行新的货币偿还银行本金,个人则无法做到。另外,国家对银行金融政策可以让偿还银行的资金不流动向对外贷款,从而不影响流通中货币的数量,这样就不会引起物价上涨。
国家福利实质就是国家把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让弱势群体获得福利性收入。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提供福利性住宅可以得到理论支持。
住宅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百姓支出的重要项目,2018年中国住房贷款余额37.8万亿元,债务就是人民生活中最大的支出,国家向社会提供福利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间接获得收入。
作为最大的收入和最大的支出,反映了经济当中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国家向居民提供福利住房,那么国家就需要代替居民支出贷款的费用,这部分费用由国家支出好,还是由居民支出好?个人认为国家正处于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下降期,由国家提供福利住房是解决当前经济矛盾的好方式。
[原创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发展成果分享
1480 次点击
1 个回复
张建宏111 于 2019/8/1 3:42: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阐述了经济学原理,却把人这个世界上资源服务对象的人排除在经济学原理之外,所以现代经济学缺少了服务于人的发展经济理念,至使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让人类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理论,因此造成现在经济社会,由其是发达经济体失业率竞高达百分之十几,他们只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看不见的手,完全市场竞争,凯恩斯对此提出疑义,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国家力量调节经济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欧洲各国曾经在实践中对经济分配方式进行了尝试,但是它们由于发展福利没有理论支撑,而将福利发展不了了之。
作者认为人作为经济体系的主导者和被服务对象,不仅需要参与市场竞争,更需要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果让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也就是把纳税人的资金的一部分用来投资民生福利,解决人生当中最主要的经济负担,比如福利住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在转换动力进行轮转中完成的,经济社会靠单一投资趋动是不可以持续发展的,欧洲经历了福利国家阶段,不是说福利国家不好,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需要解决不同的矛盾,都需要转换发展动力,因此不能把福利国家当成是失败的例证。
我们不需要配置全福利,没有必要成为福利国家,而是在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部分主要影响公民生活的重大项目进行福利性国家投资,如住宅福利、失能老年人养老等国家性资本投入以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观点:市场经济不仅需要竞争,而且需要福利形式的再分配(也就是发展成果分享)
福利资本金来源和稳定增加的基础:国家债务的创新性可持续性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实施对货币的调节,国家可以向银行进行贷款,这是一种即可以在不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基础上对国营福利产业进行补贴,又可以让大量的银行资金获得利息,而国家通过发行债券只偿还银行利息的方式,而取得本金,银行可以从国债利息中得到收益用以补充资本金和冲销坏帐。[国家与银行之间的互相取得资本金的办法是对国家收支的理论创新,对于明确了国家与银行相互关系得到一个结论,在未来国家发展中,银行贷款将是国家资金来源的最佳方式,银行货币数量与国家货币支出关系问题将是我们对现在国家支出理论的革命性的创新。
实施福利的办法:我们不能够让人民一夜暴富,但我们可以先让一部分人取得福利,比如一个或几个省份先实行住宅福利化,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失业人员多的应对方案:我们需要有一定的预备就业人员,也就是需要有一定的失业人员,让人们上岗有竞争性,但你可以了解一下,西方动不动失业率就达到百分之十几,这样的制度是不合理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成为最低保障的生活者,怎么办,福利性岗位,他们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自己的工资,如果让他们不劳而获,是不可以的,因此为他们选择合理的劳动对象就成为当今社会一项主要工作,生产力在进步,生产需要人数越来越少,我们为他们建立保障机制。
我们不干预市场竞争,但是我们可以从局部实行福利政策,也就是几个省份开始试点,这样我们的投入不会一下子增加那么多,引起供需矛盾,比如争议最大的是住宅福利,我们可以从一个或几个省份实施福利住宅制,逐渐推广到全国。
对于失能老人服务,我们可以对退休人员征收失能保障税,用于支持失能老人福利性养老服务。我们可以在一些产业实行非自动生产线的方法,比如人工制作装配汽车,而这部分产品作为非竞争性产品,由国家采购的方式……
这跟完全竞争的社会有区别,他们取得的工作是福利性工作,但他们也不能靠福利性工作取得永久工作权,他们在从事福利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有规则,不能养懒汉,至于他们的产品,可以实行定额考核制,国家采购可以用以公共交通等国家预算项目。
这个世界本身不那么完美,我们同样不追求制度完美,只要适用就好。
正确处理国家债务
25596 次点击
4 个回复
张建宏111 于 2019/2/14 3:21:2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ZF可以发行债券补充财政不足,ZF也可以不断地发行新债还旧的债务,新的债务=到期旧的债务+到期旧债务利息+补充现财政的债务,这样债务在不断地循环发行,旧的债务不断被偿还,这样债务数额虽然量大,但由财政支出注入流动的现金和发行债券所抽取的现金是等额的,因此应用债券的形式偿还债务和弥补财政不足不会改变现金流动的数量,所以不会引起货币币值升高和下降,不会发生由于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原因引起通货膨胀。
央行发行和收购债券不仅应用到财政赤字,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专项操作。如果市场货币流通数量多就发行债券,如果数量少了就购买债券。这样我们可以保持货币稳定增长。
道理确实是这样子的,我们使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运作国债,只需要支付利息,就可以了,本金相当于借贷,有借有贷,互相抵消了。
总结一下:如果在未来的时期内,人们对债券购买不积极,国家可以面向银行发行债券。
经济学是为经济服务的,税收与财政支出平衡是国际上公认的尺度,但是从经济学里面的只要工资稳定增长,那么消费能力是稳定提高的这个原理来推理,这个平衡是不对的,财政支出于不同的项目,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只要财政有选择地支出,其数量上可以远超过税收收入。单从收入稳定增长,财政转移支付完全可以做到,而且不会使制造能力过剩。本人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以上结论,就是税收与财政支出平衡这个国际公认的尺度,并不正确。
发行货币怎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呢,是由于发行货币过大的拉大了投资,这时候会出现过分投资的一个或多个产业的支出,使得该产业规模扩大,人财物供不应求,这样从事这个产业的人的工资会快速增长,从而使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规模扩大,人工工资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原材料也胀价,这时候人们会觉得社会发展繁荣。这时候该产业物价上涨会引起经济社会的其他产业也跟着该产业增加人工工资,人们都觉得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该产业的规模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建筑业和道桥业,由于规模过大是不可持续的,建筑业中的楼房卖不出去,是因为社会的购买力有限,因此建筑业处于紧缩状态,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都处于紧缩状态,失业人口增多,工资下降,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很高,该产业的衰退引起了失业人口及上游的原材料等企业衰退,引发了大量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大幅度的下降,有许多商店、公司收入大幅减少,从而全社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企业都处于亏损或紧缩。总结一下以上的现象,ZF把很大一部分投资投向道桥业,放松对建筑业的监查,而且占国民经济比例较大,投资不可持续,因此先引发了通货膨胀,随后引起通货紧缩。
有人说货币数量发行了多了,会不会影响到物价,这个问题是人们普遍观注的,事实说明,只要管理好货币的流动性,选择好财政投资项目,保持货币资源投资的分散性,可持续性地增加发行货币的数量不会引起通货膨。
总结一下,发行货币投资向什么方向,才不会引发膨胀和紧缩的现象呢,就是投资方向在能增加大部分人或全体人民的福利方面,如果发行货币大部分用在增加了人民的福利,等于间接地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假如这种福利不论对穷人还是富人都采取平等对待的办法,那么货币投资分散度大,社会购买力就可以稳定地增加在各个产业的产品上,不会由于供需失衡引起社会资源的价格上涨或下降,因此不会引了通货膨胀和通货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