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84 0
2011-09-06
——关于学术评价贺博士:国内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主要是看社会影响,国外是怎么做的?
费博士:国外主要是同行评价,关键是学术论文的影响力。
贺博士:看发表的篇数吗?
费博士:篇数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论文的品质,或者说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篇数。
贺博士:但是看上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发表的顶级论文也不是最多的一类啊?
费博士:对,这里说的品质或者影响力主要是指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次数。据说,经济学诺奖得主的论文被引次数平均是3000次。
贺博士:你这套标准恐怕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一些学者经常在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好像没人看重引用率。他们的标准自我介绍是,“在《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少篇”。
费博士:因为中国还没有规范的、易查的引用报告,但其实Google scholar可以这样做了,而且非常方便。
贺博士:你是说Google网页搜索引擎吗?
费博士:当然不是,是http://scholar.google.com,引用源是正规学术刊物。你可以查查国内经济学者的文章引用率,挺有意思的。呵呵。
贺博士:还有一个问题,我听一个在国外做过访问学者的青年人说,国外好的文章都是合作的,因此他的文章也基本上是合作的,这是潮流。是这样吗?
费博士:呵呵,这种人也就误导你们这些没真正出国的。合作文章的确是主流,但是最重要的文章或者博士论文的主要部分,最好是独立撰写。而且即便是合作,也要跟不同的人合作,否则别人难以判断你个人的贡献。
贺博士:但是,据我所知,像Shleifer、Acemoglu这些大牌经济学家都是合作写文章出名啊。
费博士:你错了。看看他们的简历就知道,Shleifer在刚出道时,在RAND、JF和JPE上的论文都是独立作者,而Acemoglu毕业后在EJ、QJE和RES上的论文也都是独立作者。
贺博士:我想你是对的,因为我碰到几个北美博士生,他们都希望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是独立作者,甚至不希望跟导师合作,因为那会被看作是导师的助研。
费博士:是啊。你说,为啥很多好的东西一到国内就变味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