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人没有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没有看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更不熟悉凯恩斯主义,对“欧元之父”蒙代尔、金融大鳄索罗斯、罗杰斯以及股神巴菲特都不甚了了,只是见过一部《生活中的经济学》,所以,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本来对财经类新闻也不怎么感冒。可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迫使我这个门外汉也学着思考,这就好比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不只是正规军人的职责,文弱书生也用他们羸弱的身躯扛起了义旗。
近些年,关于GDP的捷报频传,国统局喜形于色,发言人更是眉飞色舞,然而,坊间反应冷淡。墙里开花墙外红,倒是《联合早报》、《朝日新闻》、《泰晤士报》和《时代周刊》不惜工本地替我们摆好。为何我们的GDP不为民众所待见,反倒是广遭质疑甚或是不屑呢?甚至还有人撰文指出,中国的GDP世界第二是个国际大笑话,原因是世界上还找不到第二个像我们这般“富裕”的穷国——我们真的是国富民穷。
我想首先是统计数据的水分问题,有铁证在此,2011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各省的GDP总和竟然比全国GDP多出来2万多亿元!由于政绩观因素作祟,GDP数据失真也是有的。
其次是GDP概念的差异,比方说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同时发布名义GDP和实际GDP,通过两组GDP数据,民众可以很清楚滴知道经济到底是增长了还是下滑了,而且还可以定量地分析。反观自己,我们几十年如一日,是只发布名义GDP的。由于GDP是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往往不能精确地反映微观经济情况,而百姓更看重的恰恰是微观经济数据,自然认为GDP数据不靠谱了。
再者恐怕是统计方法的问题。GDP统计似乎是有固定的公式可套,但各国国情不同,具体的统计方法也有差别。我国60年来一直沿用原苏联的套路,直到近年才略有调整,事实上已经很陈旧了,而发达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评估,做相应的调整。国外统计GDP时可能会考虑广义货币M2、CPI、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应该参考CPI比较合适,因为老百姓对CPI的变化太敏感了。你不把CPI加进GDP,百姓肯定不买帐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外汇储备干扰了GDP的统计。因为我们的出口结汇政策,有可能导致GDP的重复统计。牵涉到外贸活动在海关的备案,我不大说的清楚,大概知道不论交易是否完成,都可以计入GDP的。
最受百姓指摘的是,过分依赖ZF投资和房地产业拉高GDP。这样的统计数据虽不能算错,却隐含着不少的泡沫。
最后,我想说的是,真的不是GDP的罪过,西方也有GDP。问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GDP?我想老百姓还是希望能看到官方似乎不原意发布的实际GDP,希望看到关系到吃穿住用行等民生问题的GDP。只是,何时才能看到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