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03 37
2011-09-07

“创造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马克思认识的资本。马克思看到的社会,就是通过这个资本观念看到的社会。

“为其人们生活的一切”是我认识的资本。我看到的社会,就是通过这个资本观念认识的社会。

以下内容就是通过我的资本观念认识的社会:

1  什么是生活?

生:与死相反;活:与死也相反。生活就是不死的意思,就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摄取资本的一切活动。他包括直接摄取资本或间接摄取资本。(间接摄取资本就是劳动)

2  什么是资本圈?

所谓资本圈,就是以某种形式把资本圈起来,圈内的资本为圈内人们所有,而不为社会人们所共有,这样的资本存在形式就是资本圈。

3  什么是国家?

国家就是以领土边界为基础形成的资圈。

4  什么是家庭?

家庭就是以夫妻、孩子、房产、宅院为基础形成的资本圈。

5  什么是氏族、部落?

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资本圈。

6  什么是公有制社会?

没有资本圈的社会就是公有制社会。比如:我们家庭内部社会,氏族公社内部社会。

7  什么是私有制社会?

存在资本圈的社会就是私有制社会。比如:现在的各国社会,和世界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

8  资本圈有什么特性?

就是以资本圈为界限,对外争取资本,对内保护资本,这就是资本圈的特性。

9  军队的作用是什么?

是国家资本圈性质的反映。是对外争取资本而对内保护资本的工具。

10 偷盗、抢劫、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是如何产生的?

是家庭资本圈性质的反应。是家庭对外争取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为什么说私有制社会是矛盾的社会?是弊病的社会?

对外争取资本,而对内保护资本是资本圈的特性。在相互的争取和保护中必然发生矛盾,这就是私有制社会的根本矛盾。比如:战争、偷盗、抢劫、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倒买倒卖、假冒伪劣等等,这就是私有制社会矛盾中产生的弊病。

12  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战:就是战斗;争:就是争取资本。就是资本圈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资本而发生的战斗。

13  公检法司存在的作用是什么?

资本圈家庭与家庭之间或家庭与社会之间,在资本争取中往往发生矛盾,而且会出现很多弊病。公检法司就是为了防止弊病的出现,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

规定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如果做了,这些机构要对你如何惩罚的法律制度。是国家为这个矛盾现象而设立的专门机构,目的是为了防止弊病的发生。

14  根据资本圈的存在形式,社会可分为四种社会:

A 公有制社会:没有资本圈存在的社会;

B  私有制社会:就是人人有家的社会;

C  奴隶社会:就是家庭的出现、繁殖发展时期的社会。就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过度时期的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私有制向公有制过度时期的社会。就是建造共同生活的实施,替代家庭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15  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

没有资本圈的公有制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理论是完全能够经得起验证的理论。比如:奴隶社会,是不是从家庭出现到人人有家。共产主义社会,目前来说,没有资本圈的社会只有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是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再看公检法司,是不是为了阻止家庭矛盾。等等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进行真实性检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7 06:05:55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想法,告诉大家。但不一定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7 07:32:48
教授的这些基础知识正好给我扫扫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7 08:53:22
wangleijj123 发表于 2011-9-7 07:32
教授的这些基础知识正好给我扫扫盲
这只是我个人对社会的一点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7 09:30:04
  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7 12:59:35
资本,

其第一要义是它具有物质属性,它是物质的、客观的;从这一点上讲:资本并不是什么源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政治司法制度之类的东西,资本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社会生产力。

第二要义是,资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将资本归纳为社会生产力之中,所以,今天看来,马克思这个观点并不准确。从经济发展史看,资本与大机器工业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其最初表现为:在旧分工基础上上,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即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产品制造业。从此,以资本形式所表现的大机器工业的社会生产力,逐渐替代了旧有的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并将它们逐出商品生产的世界和商品交换的市场。

第三要义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物之要素”与“人之要素‘即”物“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阶级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是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占有制度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这一观点,没有将这一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实质内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科技进步相联系。马克思仅关注到,资本具有生产关系性质的一方面,忽略了资本同时还具有社会生产力内涵的另一方面;同理,马克思仅关注到,劳动力具有社会生产力内涵的一方面,忽略了劳动力同时还具有生产关系性质的另一方面。今天看来,马克思这个观点也并不准确。

资本并不一定与私有制形式相联系。公有制条件下,也允许资本存在;资本并不“永恒地”与剥削相联系;这就如同,贫困并不“必然地”与剥削相联系,其道理是一样的。原因就在于:就其劳动力本质而言,劳动力并不是商品。劳动力作为人类生产及其生活的“自然基础”,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它是社会生产的核心资源之一。劳动力本身就可以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社会物质条件,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与劳动力不是一回事。马克思讲:劳动力的构成三要素是“脑力、体力和神经力”;而劳动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经验、技能和知识”。劳动能力是无法脱离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的;同样,劳动能力也无法游离于物质产品的具体的劳动过程而独立存在。空泛地讲生理学意义的“劳动力”概念(同一性),当然可以“天马行空”的高论一番,而这并不要求:非与具体的实际的生产过程及其劳动过程相联系不可;但是,若不针对性地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清楚“劳动力”概念(差异性),不与具体的实际的生产过程及其劳动过程相联系,则“劳动力”这一概念,就社会实践而言,毫无实际意义。

为此,赫赫铭儿0等网友早就提到过,“劳动要素”这一颇具独创性的概念。劳动过程是一个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并相对独立存在于生产过程的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制造过程。劳动过程本质上就是:具体地、现实地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必须与其他劳动要素相互结合,才能现实地体现劳动力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力的强度,才能具体地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制造过程。但是,在这一认知基础上,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这一概念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这一概念,是与劳动力的“同一性”相联系的;而“劳动要素”这一颇具独创性的概念的提出,恰恰是以劳动力具有“差异性”作为认知基础的。“个体劳动”才是价值形成的“本原”,或者说,“个体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社会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社会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当然可以通过交换价值形态表现出来(即马克思的“引出价值概念”),否则就不称其为充分条件了,这是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但是,“社会劳动”仅仅是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它不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个体劳动”作为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无法通过交换价值形态表现出来的。唯有暂时离开商品的交换价值形态,而深入制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过程之中,你才能观察到“价值形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

人类的劳动形式,若不以人类社会现存的、无数的、活(生命体)的、个体(自然人)、相对独立的的劳动作为本原,作为基础、作为源泉,“社会劳动”这一概念又从何谈起呢?

抽象的、同一的”劳动力“,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如果非要说存在的话,那也仅仅存在于比较初级的、粗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正如马克思所述,资本的平均利润产生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劳动力具有“同一性”。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劳动力(转化为可变资本形式)在资本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自由的流动”。今天看来,根本就做不到嘛。劳动力能够做到在资本的同一部门内部的自由流动,就很不错了(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从来就不是什么资本追逐利润所遵循的基本规则)。资本的利润平均化过程不是没有阻力的;这就如同物理学存在着“正电子”现象,同时物理学还存在着“负电子”现象,其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劳动力存在着“差异性”,它阻碍着资本的利润平均化。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就是社会旧分工造成的劳动力之间形成的差别(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除这种差别的唯一途径,就必须使人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曾经举例说明: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将会产生怎样的成果。他说,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上午搬运建筑砖料,下午去做工程师,这完成取决于个人的劳动兴趣和社会需要。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误读了未来的社会形态之中,社会化分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劳动力的差异性,并不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劳动力的差异性并不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恰恰相反,而是激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根据和基础,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须知,社会生产力是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特征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医生是什么,是高端的社会生产力。即便,人类社会再经过一万年,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医生仍是高端的社会生产力(注:不是指“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那是政治上的概念)。让高端的社会生产力去完成低端的社会生产力的工作;让科学家去种地,让教授去摆摊,让工程师去当搬运工,让医生去卖药......据此认为这是消除脑体差别的途径,开什么玩笑?!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劳动”是存在的。马克思论证这一“社会劳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这是源于“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这一定义,而这个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的。但是,马克思偏偏关注到这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所具有的“同一性”的属性,却忽略了这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同时还具有“差异性”属性。况且,“人类的劳动力”具有“同一性”,也仅仅是将商品的价值属性“引出来”,说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是什么(注:其实,针对价值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什么也没有说明。),却无法阐释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是如何表现出其内部构造的。

这种劳动力的“差异性”,根本就无法通过“抽象方法”,予以否定的。这就如同马克思所述的那样:作为经济规律的本质属性,如果这种劳动力的“差异性”确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种劳动力的“差异性”必然要像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铁一般”地表现出它的本质要求。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