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637 6
2011-09-08
今天,当手机满世界横行的时候,人们恐怕不会想到,便携移动通话设备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的发明地并非是美国,并非摩托罗拉,而是那个早已被扣上“闭塞落后”帽子的苏联。
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正在测试便携移动电话。来源:《Наукаижизнь》(科学与生活)杂志,1958年第10期,第66页。在此之前的1957年,他已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证明)

通常,会这样来讲移动电话的历史——1973年4月3日,一位名叫马丁-库珀的摩托罗拉工程技术员站在曼哈顿街头,他决定用砖块样大小的Dyna-TAC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一次通话。该设备重一公斤多,能持续工作半小时,它的出现标志着移动电话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商用汽车移动电话网是1979年在日本启动的。
对此,文章作者只能一笑置之。国内某些酸腐学究终归是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知识和对于部分知识的垄断仅仅是他们卖弄的资本,选择性失明乃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保罗,高尔文投入了1500万美元和10年的时间,终于在1973年取得成果,他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否定。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却被有意遗忘的事实:1958年,当保罗,高尔文和他的团队还未开始绞尽脑汁的时候,远在大洋对岸的“铁幕中”,就已经存在着便携式移动电话试验机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了。
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在车上测试ЛК-1型便携移动电话,设备左侧装有扬声器。来源:《Зарулем》杂志,1957年第12期)
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他已对自己的移动电话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备重量从3公斤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进行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60年中期,库普里扬诺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200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
库普里扬诺维奇的便携移动电话在当时来说代表了创新和先进的技术。但遗憾的是,没有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时便携通话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配套网络安装费用太过昂贵,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是苏联ZF出于安全原因不允许:库普里扬诺维奇对自己的发明估过价,单价约为300-400苏联卢布,当时这样一笔钱可以买到一台优质电视或一辆摩托车。昂贵的价格使便携移动电话无法普及,即使是条件较好的苏联家庭,使用这样的通讯工具也需要一大笔开销。(类似的,80年代初美国商务移动电话的价格为3500-4000美元,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到90年差不多才有百万用户。)
那么苏联是不是因此就放弃了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呢?文章作者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苏联ZF在当时选择了更加实际的方案来满足人们的移动通讯需要。同样是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尔泰”系统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阿尔泰”系统的用户终端(其实就是话机)和基站由沃罗涅日通讯科学研究所负责研制,天线系统由莫斯科国立特种工程设计院负责开发(那里也是苏联电话的诞生地)。为“阿尔泰”系统做出贡献的还有列宁格勒人,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的生产企业。苏联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们为研制当时全球独一无二的自动移动通讯产品而共同奋斗——新系统必须是完全意义上的电话设备,可在汽车上配备使用,通话质量要达到正常座机的水准,即话音可双向同时传递。要求仅需拨号就可开始“阿尔泰”系统与系统之间,“阿尔泰”系统与任意座机之间的通话,要像正常座机一样,不能有串线,不能出现调度错误杂音。
50年代末60年代初推出的“阿尔泰-AC”系统(左)在如今看来还略显笨重)
就当时来说,实现这样的技术要求不容易。数字通讯显然在那时还不存在,话音传递只能采取常规方式。除了话音问题,还必须解决专用信号的接收发送,因为只有在它的辅助下,话机才能够自动搜索到无线信道,建立连接,拨打已输入的号码。1963年,“阿尔泰”系统在莫斯科进行了区域测试,并改进了用户舒适度方面的问题:增加话筒,以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以按键替代拨号盘,方便人们在汽车上拨打电话。
按照今天的标准,“阿尔泰”自然不能算作是完善的自动移动通讯系统:最初一个大城市连同郊区在内仅有一个中央基站,工作半径60公里,使用150兆赫频率(与当时苏联电视的米波信号相同),提供6个无线信道,配有8个发射机为800名用户服务,天线系统需安装在高楼尖顶上以保证数十公里范围内的通话质量。在城市郊区以外40-60公里范围内,沿着各条公路安装有足够多的外围中继站,但还做不到城市间全线覆盖。
(“阿尔泰AC-3”)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前夕,“阿尔泰”系统又进行了另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升级。在“奥斯坦基诺”电视塔上建立了系统基站,一系列新型用户端面世(诸如“阿尔泰AC-2”、“阿尔泰AC-3”及其升级型号),系统信息保密功能得到加强以满足必要的使用环境。此时“阿尔泰”系统已广泛地运用于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党政机关,联合企业和城市服务部门——如公共交通系统(电车、有轨电车之上),能源供应系统,道路系统,城市急救系统,公安系统和电信广播系统等等。
莫斯科奥运会期间,“阿尔泰-3M”系统被频繁使用,并证明了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近乎所有的赛事报道都是通过“阿尔泰”系统来完成的。苏联的通讯工作者们与苏联运动员们一起成为了奥运会上的胜利者,尽管没有得到任何奥运奖章,但许多人都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
(“阿尔泰”系统如今仍在沃罗涅日运行,并入了更加现代的“КаРаТ”系统,号码为+7(4732)51-8ХХХ,最大号码容量600个,实际有效容量200个)


安装在莫斯科起义广场“高知楼”尖顶上的“阿尔泰”天线系统)

美国的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ImprovedMobileTelephoneService)在1965年进行区域测试,1969年才正式投入商业运作。而1969年末——1970年初的苏联,“阿尔泰”系统已在30多个城市中(诸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塔什干,罗斯托夫,基辅和沃罗涅日)为人们服务了。
随便一提,关于IMTS在美国的应用,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
Inthe70sanheearly80s,beforetheintroductionofcellularphones,therewere“waitinglists”ofupto3yearsforthosewishingtohavemobiletelephoneservice.Thesepotentialsubscriberswereliterallywaitingforothersubscriberstodisconnecttheirsubscriptioninordertoobtainamobiletelephonenumberandmobilephoneservice.
看到了吧。美国人一样要“排队“。当然,IMTS系统的普及推广是受到了信道数量的限制。作者在这里无非是想对各位读者表明,那时移动通讯系统的扩展受制于技术因素,而并非是什么人为蓄意干扰。
当时IMTS系统的话机非常昂贵,约为2000-4000美元,而每分钟的通话费用则从70美分至1,2美元不等。实际使用中,话机更多的是被各公司租赁,而不是购买。
(P.SIMTS系统至今在加拿大和美国运作。)
进入70年代后,“阿尔泰”系统获得了大发展,升级后的系统采用330兆赫频率的新信道(22个发射机,8个信道)——新信号的波长比电视分米波信号略长,覆盖范围大大加强,能保障更多的用户在同一时间进行通讯。话机的体积外观也由于集成电路的运用而变得更加轻便简洁——尽管还是只能配备于汽车上或者装载于手提箱中。到70年代中期,“阿尔泰”系统已在苏联114个城市中推广运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8 11:36:45
这恰恰说明市场经济的优势,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及金融融资来提高潜在用户数。如你在文中谈到苏联的民用计算机都是仿制美国日本的。为什么苏联苏联这么厉害的技术设计不出低成本计算机?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对成本不敏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8 13:27:19
jameschin007 发表于 2011-9-8 11:36
这恰恰说明市场经济的优势,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及金融融资来提高潜在用户数。如你在文中谈到苏联的民用计算 ...
我还不用在技术、逻辑上反驳你。
仅用现实事实,就能反驳,我觉得你不识字么?1969年末——1970年初的苏联,“阿尔泰”系统已在30多个城市中(诸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塔什干,罗斯托夫,基辅和沃罗涅日)为普通民众服务了。
而美国的移动电话系统IMTS(ImprovedMobileTelephoneService)在1965年进行区域测试,1969年才正式投入商业运作

而全自动便携式通话器——手机,美国1973年才有。
事实证明在成本降低上,苏联不是更快不。

还要说一个事实,半导体行业,二战后在苏东世界与还西方世界其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是下降得最快的,只有陷入动 乱的中国停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8 13:28:41
也就是说最早把手机商用或者说大范围民用的也是苏联,而非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充分给那些说苏联技术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军队服务里的人一耳光。

至于苏联最早的民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是用于70年代的民用教学,80年代推向了各个领域。1988年,杂志《Юный техник》的一期读者问答中,介绍了苏联互联局域网运作的状况:
    来自莫斯科州读者维克多.彼得罗夫问:我听说,科学家正幻想着建立全球计算机网络,到那时所有的计算机都将联通起来,并入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制。那如今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一构想呢?
    《Юный техник》杂志编者答道:“谈论全球网络的具体建成时间在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但国与国之间,甚至大陆间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桥实验已经在进行。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工作由全苏自动化应用科学研究所负责着:在那儿,计算中心的电脑可自由连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计算机网络,也可自由连入奥地利和芬兰的计算机网络。
    而前不久,还进行过苏联——古巴,苏联——美国间的电脑信息交换实验。计算机间的连接在卫星设备协助下得以建立,大大提高了技术信息和贸易信息的传递速率。”
    由此证明,经互会国家间,甚至苏联和西方国家间早已存在互联网。那么苏联军用级别的互联网更是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完成了。另外,1990年底欧盟才推出第一个民用级的IE,那岂不是说西欧之前也没有民用互联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8 13:32:48
jameschin007 发表于 2011-9-8 11:36
这恰恰说明市场经济的优势,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及金融融资来提高潜在用户数。如你在文中谈到苏联的民用计算 ...
谁仿制谁的,世界上第一个基于RISC结构的超标量微处理器,难道是美国造出来的??

实际上奔滕2是美国山寨的苏联的El-90,甚至PentiumIII的结构的开发工作正是由当年El-90超标量体系结构32位微处理器的负责人弗拉基米尔潘特科夫斯基领导的。英特尔的首席处理器设计师Vladimir Pentkovski曾经是前苏联Elbrus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


不过苏联确实在70年仿制了一些美国计算机,但同时也有自主研发的思路,苏联在70年代虽在此领域落后美国,但苏联毕竞有庞大的技术人才体系,很快就能追上来。在民用的微理器上苏联在80年代初已经开始反超。
如:
苏联基于RISC结构的Elbrus-1就是代表。
Elbrus-1处理器指令集(代号El-76)非常复杂。复杂的El-76指令必须被特殊单元翻译成简单的微运算指令。1984年,Elbrus-2问世了,所采用的基本上是同一种结构。1986年,32位El-90微处理器研究项目启动,项目负责人就是Vladimir Pentkovski。该研究项目的技术报告于1987年完成,第一枚El-90微处理器的原型于1990年成功问世。El-90结构反映出了把RISC和Elbrus-2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思想,其特色包括:
     -上50万个晶体管
     -32位结构
     -简单化的指令集(和Elbrus-2相比),其中绝大部分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
     -每一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两条指令的超标量体系结构
     -推测执行
     -无序执行
     -支线推算
     -寄存器重命名
     -高性能的管线浮点单元
     -充足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支持十路多重处理
     -支持排错
  
    前苏联政局的动荡不安让英特尔受益
  
     1990年,Vladimir Pentkovski开始从事El-90的后续者——El-91S微处理器的研制工作。但是,由于前苏联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系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研究项目的经费丧失了来源。从1991年到1999年这段时期,Elbrus一直都不知道Vladimir Pentkovski到底在做些什么,直到1999年,他的名字才再次出现在英特尔的一本技术刊物上。Vladimir Pentkovski正在领导Pentium III微处理器结构的开发工作。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1993年,英特尔推出了32位的Pentium微处理器,它具有很多新特色:
     -x86指令集非常复杂,而Pentium微处理器拥有一个特殊单元,可以把复杂的x86转换成类似RISC的简单指令
     -每一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两条指令的超标量体系结构
     -支线推算
     -管线浮点单元
     -充足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支持两路多重处理
     -支持排错
  
    和前面El-90微处理器的特点比较一下,你有何发现?
  
     1995年,英特尔推出了使用更好结构的Pentium Pro微处理器,其主要特点为:
     -经过改进的x86指令解码器单元
     -经过改进的超标量体系结构
     -推测执行
     -无序执行
     -支线推算
     -寄存器重命名
     -高性能的管线浮点单元
     -经过改进的两路多重处理支持
     -支持排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3 23:45:30
苏联人在数理基础研究上的雄厚实力使得他们在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磁性研磨加工这一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工程师Kargolow于1938年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有不少学者对磁性研磨加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磁性磨料的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磁性研磨才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美国的磁流变研磨也是抄袭苏联长期研究的成果之一。

电解加工也是更是苏联强项,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生产出带磨料的超声波钻孔机床,以及柔性电解仿形加工机床,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2mm,表面粗糙度可达到0.2-0.6μm。

苏联也仅有在超精密加工上,也只有在多轴车床上相对西方落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