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58 7
2011-09-11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2011闽商百强论坛演讲时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原因复杂,预测后几个月物价走势会下行,但整体局面不容乐观。为什么通胀那么难治?笔者提请注意,一定要分清学术上的通胀和现实中大家所讲的通胀所代表的不同的含义,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错误诊断。

  大家平时所讲的通胀是价格上涨的意思,根据就是CPI指标,但以CPI上涨为标志的物价上涨与以货币超发为代表的通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通胀是货币现象,但物价上涨则是供求现象。

  笔者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其实是因需求大于供给而造成的“价格膨胀”。中国宏观经济中的“投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属于需求,比如4万亿投资计划也就是创造了4万亿的需求,中国“扩大内需”的提法也就是这样来的,而实际需求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估计早已突破十万亿,而这些都是在正常需求之外“扩大”出来的新增需求。中国供给的扩大主要靠产能扩张,而这又主要靠银行贷款,因此广义货币M2 的增长速度关系到中国企业产能扩张的速度。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两个数据的比较,分别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中国价格上涨的根源。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而当年末M2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7.7%,;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而当年M2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9.7%;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 6月末, M2余额同比增长15.9%。

  可见,2009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小于固定资产投资量,这可以间接说明中国很多基础生产资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很可能就是通胀的成因。

  为什么要拿投资与广义货币比较,而不拿消费与之比较呢?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发生因消费旺盛而导致通胀的局面,今年一直在扩大投资也正是为了弥补消费的不足。广义货币进入实体经济也主要进入投资行业,而看GDP数据,消费对GDP的贡献是负增长。因此,将广义货币与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对应性比较强。人们习惯上将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比较,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而换一种思路,与投资来比较,则得出的结论就是:货币少发。这导致了中国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从而带动了价格上涨。

  现实中货币紧缩造成供给紧张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每个破产的企业都代表着产能的下降。即使企业勉强不破产,也可能因货币紧缩造成供给紧张。比如钢铁行业,由于从银行贷不到钱,使用“承兑汇票”结算的企业越来越多,不仅贸易商开始向钢铁产业支付“承兑汇票”,就连一些钢铁企业也开始向上游煤炭和矿石企业使用这种支付工具。而钢厂在制定钢材出厂价格时,也将“承兑汇票”的贴现利息计入其中。目前在全国的钢材销售额中,约有30%是通过承兑汇票结算的,导致每吨钢成本上升20元左右。行业内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已停了下来。如果市场供给不足导致经济停滞的情况持续下去,真就出现“滞胀”了。在高利贷盛行且屡屡爆出恶性事件的情况下,必须正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势在必行。

  靠提高供给来治理“通胀”,并非没有先例。我国价格改革初期的通胀是由于供给不足引起的,后来通过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提高供给而解决。里根在任时的美国,最初也采用货币学派的紧缩政策治“滞胀”,结果造成了经济的严重衰退,后来改用供给学派的措施才力挽狂澜。这些都是从供给角度来治理 “通胀”的成功案例,足可供我们借鉴。




作者:北京睿库社科研究院研究员 高连奎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1年09月09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11 11:58:20
有一定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1 12:06:06
个人感觉:国内的行政成本太高,极易推高通货膨胀率,即使推出货币紧缩政策,执行的力度也远远达不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结果可想而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1 12:20:31
根本就没有真治理通货膨胀
嬉皮爱超过利率的一倍,货币不断缩水,请问有这么治理通货膨胀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2 17:46:09
成本推动型通胀   加超发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2 17:50:16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