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4-3-12 15:53:07
hhj-1 发表于 2024-3-12 15:34
去看思想论
看你个头,你配让我浪费时间吗?搭理搭理你,让你举例说明是抬举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2 17:45:52
18. 如何对待一个知识
当我们要了解一个知识时,一定要联系到其中的思维,了解到这个知 识所包含的全部思维。这便是知识所给我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直接 地给我们以直接的知(因此那种以为对知识死记硬背就是掌握了这个知 识,就是从这个知识中获得真正的知的方法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 知识也是间接性地给我们以知的。这样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研究”才能 获得其中所包含的真正的知,就象我们必须对一个自然事物进行研究才能 真正了解这个事物一样。我们对待知识的一般方式便是所谓“学”,而学 首先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待一个知识,它以为这样完全外在地掌握了 这个知识便等于得到了其中的真知。当死记硬背不能进行下去后,学便采 取一个较高级的形式来对待知识,这便是“理解”(确切地说是“学的理 解”);理解达到了知识中的思维,但是它也只是片面地达到了这个思维, 只是达到了这个思维的肯定部分。学的理解只是肯定的理解,而没有否定 的理解。能够获得知识中真正的知的活动是研究,因为研究达到了知识所 包含的全部思维,这个思维既包含着对这个知识的肯定理解,也包含着对 这个知识的否定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2 20:52:22
hhj-1 发表于 2024-3-8 11:45
思想是事物与世界的本质的反映形式,与精神事物与精神世界的本质形式。而知识则是质的规定的形式,对一切 ...
说得很好!此几句算是对先生《思想论》的接触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3 07:57:42
19. 知识的特性与作用
人们对知识(带给他们的知)的作用,特别对这个作用是怎样发生出 来的,这个作用在什么情况下发挥的效果最大并不怎么了解,他们把知识 与知本身等同起来了,而不懂得它们之间具有极为重要的区别。就象人们 把利润与剩余价值等同起来,而不懂得它们的重要区别一样。由于这种等 同,人们于是便把知识直接当作知本身,而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进行学 习。现在我们要指出,知识与知并非等同,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马 克思对区别剩余价值和利润、地租这些形式是多么重视,他在他的《剩余 价值理论》第一页便这样写道:“一切经济学者,都在这点上犯了错误: 他们不把剩余价值纯粹地当作剩余价值来进行考察,而是在利润和地租等 各种形式上进行考察。”这同时也出自于马克思的卓越的辩证头脑)。知识 不过是知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并且是知的僵化了的存在形式。真正的 知是思维,是活的思维,它只能存在于活的思维头脑中。这一点并不难得 到证明,我们看到,如果缺乏思维,缺乏思维的头脑,则任何一种知识都 不可能实现它的知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花钱从国外买来技术,然而我们必 须花大力气来“消化“这些技术,否则它就不能在这里起真正的作用。一 个知识是从这个头脑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这个思维头脑在这个知识上便拥 有绝对的权威,因为只有它才真正把握了这个知识中的知;但它并不是通 过这个知识来把握这个知,而是直接地把握这个知的(因为,把握这个知 实际上不过是把握自己的思维罢了)。但是别的头脑却不能直接把握这个 知,而必须要通过这个知的一种僵化了的形式即知识才能慢慢地、艰难地 把握它。知是纯粹的知,而不是知识,知识不过是知的僵化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知在这种形式中是僵死的。知便是思维,活的真正的知便在思维运动和过程中,它只能存在于“活的思维头脑”中。而知识作为知的僵死 形式,它必须要在这个知“复活”后才能发挥出真正的知的作用。怎样复 活呢?便要对这个知识施加同一思维(所谓同一思维便是与这个僵化了的 思维相同的思维),才能使之“复活”。因此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只有在同 一思维者那里才具有真正的知,就象一只鸟所发出的信号只有同一类(并 且共同生活着)鸟才能明白接收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3 08:02:10
uvwx 发表于 2024-3-12 20:52
说得很好!此几句算是对先生《思想论》的接触开始。
世界有世界本身及对世界的影像本身,而思想则是世界本质的反映形式和对世界的影像的本质本身。这个世界的影像,就是精神,黑格尔的精神。因此,思想既是本质的反映,也是本质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3 11:18:00

20. 真正的‘知’与知识
因此,真正的知是确定的思维状态,是这个思维状态中的思维,而不 是知识;知识已经是一种僵化了的死的思维,因此它本身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是活的思维,是头脑中的思维。这样,谁要是不进行思维便想从 现成的知识那里获得真正的知(甚至想通过死记硬背而获得真正的知), 那便是最为荒唐的事。知就是思维,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活的思维, 因此,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得到知。思维是知的第一要素、本质要素,所 有关于知的科学(如认识论),如果没有这个要素,则它就不成其为知的 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3 14:55:23
21. 知识与信息的互相反对的特性
知识与信息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当然可以,因为它们统一于它们的 共同本质即思维和思维结晶。单独看一个知识,便看不出其中的思维本性,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知识都联在一起,便会发现知识中的思维本性。这时知识便变为信息,变为思维的信息。因此,思维结晶之间互相割裂而存在时,这思维结晶便表现为知识;相反,思维结晶之间互相联系着存在时,这思 维结晶便表现为信息。知识与信息之间就是这样发生转化。因此,同一个 思维结晶,在不同的头脑中便具有不同的表现,它或者表现为知识,或者 表现为信息。当这个头脑把所有思维结晶联系在一起看待时,思维结晶就 (在这头脑面前)表现为信息;相反,当这个头脑把这些思维结晶孤立地 看待时,它们便表现为知识(在这个头脑面前)。在这里就有两种不同的 头脑:思想(具有思想)的头脑,和学的头脑;思想的头脑由于把所有的 思维结晶联系在一起看待,因而在这个头脑中思维结晶便以信息的形式表 现出来。而学的头脑由于把所有的思维结晶孤立地看待,因而在这个头脑 中思维结晶便以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总 是不满足于别人所创造出来的现成之原理、定律、推理等等,而是要从这 些原理、定律、推理等等中找出其中所含的真正思想;这样,由于他的着 重点是这些思维结晶中的思想,因而这些思维结晶便显得无关重要了(对 比于它们所含的思想来说)。它不注重条文和表达方式,而是注重这些条 文和表达中的内核、精神和思想。他甚至不注重别人的各种具体观点和具 体主张,而是关注这些观点和主张本身所包含着的精神与思想,关注这些 观点和主张之间的联系的一致性。然而学生(或具有“学生性质”的人) 则与思想家相反,他把别人创造的原理、定律和定义牢牢记住,他要把每 一个原理、每一个定义记紧,因为他认为,这样便获得了知识。在他看来, 这些知识之间是孤立的,,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行动”来回答这一点,即 他一个一个地看待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又因为,如果把这些知识广泛而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则它们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的互相矛盾,而这是学生们所不愿看到,看到了也无力解决。因此我们看到, 一个思想家和一个学生在对待同一个思维结晶上具有如此大的区别;这种 差别同时也表明了一个思维结晶在何种情况下表现为信息或知识,并且怎 样表现为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毫无疑问,只有信息才是思维结晶最合其本 质的表现形式,因为在信息中,思维结晶中的思维得以表现出来了,---- 而知识却掩盖了思维结晶的这种思维本质。因此,思维结晶是必然要以信 息形式表现出来的,否则它就无法真正被了解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3 17:04:12
22. 知识与思想
知识和思想具有根本的区别,思想在精神界中比知识更高级,就象世 界比事物更高级一样。但是达到思想是理性思维的事,现在是知性思维, 知性思维不能达到思想的程度,它只能达到知识的程度,知性知识也就是 纯粹的知识。也许人们认为区分知识和思想是件多余的和不必要的事,但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区别,因为思想(而不是知识!)才是 知的本质形式和真正形式,因为思想是精神界中一切事物(精神事物,如 知识等)的本质;所有真正的知都要达到思想的程度。----本书(即此《思 想论》)所要强调的唯一的一点便是:思想是知的本质和真正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4 12:26:53
24. 缺乏思想性的知性知识
知性知识虽然是普遍的知识形式,但是它的产生也有它自己的特殊 性,这种特殊性无疑是知性思维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知性思维是孤立地对 每一个事物进行思维的思维形式,一个事物在知性思维下就会产生一个 (总的)知性知识;知性知识是在孤立的状况下产生的。知性知识就象那 些知性事物一样,孤立地产生和存在。在下面(本《思想论》的第三篇) 我们会看到,理性知识并不是孤立地产生,一个理性知识在产生与存在时 是与另一个理性知识(不管它是不是产生了)具有联系的。知性知识之所 以这样(以孤立的形式产生出来),是因为它只是要满足别的头脑对自己 (这个知识)的“实际使用”,而不是满足别的头脑的“思想要求”。人们 在实际活动中碰到许多事物,这些事物对人们的这种实际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因而人们需要了解这些事物。这样便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对于这些事物的思维;这种思维产生了关于这些事物的各种实际知识,这些 实际知识是具有“用处”的----这种用处称为“知识的实用性”。头脑获得 了这个知识,从而当人们遇到一个相应的事物时,就会懂得怎样去解决这 个事物所带来的问题。如当人们的头脑中具有关于癌症的知识后,在人们 遇到癌症时便懂得怎么办了。这就是知识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是头脑对 一个事物的专门思维而得的(因而这个思维是一个专门的思维,它只与这 个事物有关,而与别的事物无关),因而这种思维是知性思维,这种知识 是知性知识。由于知识具有这样的实用性,因此直接而表面地看它对人们 具有吸引力,就象一种物质产品(它的使用价值)对人们具有某种吸引力 那样。这种知识由于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同时这种实用性也使知识的思想 价值丧失了。其实知识(作为知识)从一产生出来就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 思想上的价值。在理性知识那里,知识的思想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统一。
知性知识便这样产生出来,它只是为了它的实用性而产生,----而不为 它的思维(思想)本质产生;它从知性思维对一个孤立事物的考察中产生。 知性知识的这种(从它一产生出来就具有的)纯粹实用性(即缺乏思想性) 是它自身的本质缺陷,它因此变得有限而狭隘,没有思维、精神和思想上 的长久意义。因而它将很快消灭,因为新的在实用上更优越的知识将很快 产生出来并取代之。知性知识之间由于它们的实用性“互相竞争”,谁的 实用性最优越谁就是“优胜者”,而谁的实用性低劣谁就会被淘汰和消灭, 因而整个知性知识领域呈现出一种不断以新替旧的景象。这便是一个知性 知识所必然具有的“命运”,如果它不“摆脱”这种实用性而“升华”到思想性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4 16:11:59
25. 知识的流通与两个头脑的相互联系
因此,知识的流通----即它从产生它的头脑那里到达另一个头脑中---- 实际上是头脑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作用,头脑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便是以这知 识为媒介而进行的。知性头脑之间这种联系的媒介便是知性知识。头脑(精 神、思想)之间是不能直接发生互相作用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联系,它们必须要通过某种媒介才能发生联系。比如学生的头脑和教师的 头脑之间就不能直接发生联系和作用,它们必须通过教师所教的知识,通 过这些知识从教师的头脑到达学生的头脑那里才能实现这种联系,就象两 个具有一定距离的物质(如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不可能直接发生作用, 一定要通过某种媒介才能使它们之间产生作用一样。在这里,一个头脑不 可能不借助于另一个头脑所发出的信息而了解到这个头脑的内在活动,如 果这个内在活动一点也不表现出来,则任何一个头脑也无法了解到这个头 脑的这种内在活动。比如,别人不可能直接地不借助于任何信息就能洞察 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要了解这个人的心理活动,首先就要得 到这个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所发出的信息。因此,头脑之间(精神、思想之 间),也象一般自然事物那样,在相隔一段距离的情况下(头脑和精神则 有点特殊,只要是两个不同的头脑,就是它们在空间位置上重叠在一起, 它们也是“有距离”的),也是通过一种媒介来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这种 媒介便是知识。反过来,我们要把知识的传播看成是两个以至许多头脑之 间的互相联系和作用。把教知识单纯看成是教知识、传授知识,而不懂得在这种传授知识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的东西,这无疑是一种肤浅而平庸的看法。传授知识不过是一种现象和形式,是一个头脑作用于另一个头脑的 形式,此外,知识本身----传授知识这件事本身是无关紧要的。现行的教育 方式则把知识看成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根本不懂得这只不过是各种头脑和 精神之间互相作用和联系的一种形式;因教师只顾教(传授)知识,而不 理会受教者的头脑和精神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4 20:53:19
从《思想论》到《价值耗费补偿论》,从思想和哲学来深入经济和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5 08:59:13
25. 知识的流通与两个头脑的相互联系
因此,知识的流通----即它从产生它的头脑那里到达另一个头脑中---- 实际上是头脑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作用,头脑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便是以这知 识为媒介而进行的。知性头脑之间这种联系的媒介便是知性知识。头脑(精 神、思想)之间是不能直接发生互相作用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联系,它们必须要通过某种媒介才能发生联系。比如学生的头脑和教师的 头脑之间就不能直接发生联系和作用,它们必须通过教师所教的知识,通 过这些知识从教师的头脑到达学生的头脑那里才能实现这种联系,就象两 个具有一定距离的物质(如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不可能直接发生作用, 一定要通过某种媒介才能使它们之间产生作用一样。在这里,一个头脑不 可能不借助于另一个头脑所发出的信息而了解到这个头脑的内在活动,如 果这个内在活动一点也不表现出来,则任何一个头脑也无法了解到这个头 脑的这种内在活动。比如,别人不可能直接地不借助于任何信息就能洞察 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要了解这个人的心理活动,首先就要得 到这个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所发出的信息。因此,头脑之间(精神、思想之 间),也象一般自然事物那样,在相隔一段距离的情况下(头脑和精神则 有点特殊,只要是两个不同的头脑,就是它们在空间位置上重叠在一起, 它们也是“有距离”的),也是通过一种媒介来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这种 媒介便是知识。反过来,我们要把知识的传播看成是两个以至许多头脑之 间的互相联系和作用。把教知识单纯看成是教知识、传授知识,而不懂得在这种传授知识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的东西,这无疑是一种肤浅而平庸的看法。传授知识不过是一种现象和形式,是一个头脑作用于另一个头脑的 形式,此外,知识本身----传授知识这件事本身是无关紧要的。现行的教育 方式则把知识看成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根本不懂得这只不过是各种头脑和 精神之间互相作用和联系的一种形式;因教师只顾教(传授)知识,而不 理会受教者的头脑和精神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5 09:00:00
uvwx 发表于 2024-3-14 20:53
从《思想论》到《价值耗费补偿论》,从思想和哲学来深入经济和价值。
不错,拥有哲理性质的经济学,那就不是一般经济学所能够相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5 10:04:51
hhj-1 发表于 2024-3-15 09:00
不错,拥有哲理性质的经济学,那就不是一般经济学所能够相比。
亚当斯密人性和哲学的《道德情操论》--经济学的《国富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5 16:30:27
26. 知识流通之背后实质
总之,知识的流通和传播决不单纯是知识的流通和传播,在这种流通 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关系和实质性的东西。首先,知识从一个头脑到达另一 个头脑的流通决不单纯是知识的流通这件事,它事实上是两个或众多头脑 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作用,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形式。这是隐藏在知识流通 背后的实质,是支配这种流通的本质。其次,知识不过是一种媒介和载体, 是头脑所产生的真正的知的载体。知为了从这个头脑到达另一个头脑而不 得不把自己“包装”起来,以使自己僵化了的知识的形式进行,就象“能 量”为了从太阳来到地球,不得不化为光子,以光的形式穿过广寞的太空 到地球一样。这些都是隐藏于知识的流通与传播后面的实质性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5 16:33:26
uvwx 发表于 2024-3-15 10:04
亚当斯密人性和哲学的《道德情操论》--经济学的《国富论》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既在一部书里系统阐述某一领域的根本论题,又在不同又互相联系的领域里有自己的另外著作。比如,既有经济学著作又有哲学著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伟大思想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5 19:10:54
27. 知识与其‘思维质’
  思维构成了知识的质和本质。一个知识,它或者具有一个思维的质,
或者具有多个思维的质。所谓思维的质便是作为知识的质的思维,便是这
个思维的质决定了这个知识。在这里,思维便是知识(这个精神事物)的质,这个质称为“思维的质”或“质的思维”,或者干脆简称“思维质”。
一个知识或者有一个思维质(知性知识),或者有多个思维质(理性知识)。 不管有一个思维质或多个思维质,要了解这个知识、要从这个思维中得到 真正的知,就必须要达到这个起决定作用的思维质,就象了解一个事物, 就要达到这个事物的质一样。----这一点,即“要了解现象、事物和世界, 就要达到它们的内在决定性、它们的质和本质”,是这个《思想论》的唯 一主题,在这里采取了这样的进展:现象----质----本质;思维首先达到‘现 象的质’,然后达到‘事物的质’,再然后达到‘事物的本质’,最后达到 ‘世界的本质’即“绝对本质”。思维为此所采取的形式为:感性、知性 和理性,理性的最高点便达到了世界本质即绝对本质。前者为自然界和现 实,后者则为精神界。精神界中的情况也是这样:知识便是精神事物(对 应于自然事物),这个精神事物也由它的质(这里便称为思维质)决定。 在精神界中,同样有现象、质和本质,要把握整个精神界,也同样要把握 它的本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6 08:06:49
28. 知识所包含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意义”的根本和单位,其中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根本的不 变的意义来作为这个字的基础。但是语言文字的意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那么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知识的意义更可能会发生变化了。知识是什么?知 识不过是建筑在语言文字上的更高更复杂的意义罢了;知识的这个意义将 会发生变化,将会随着思维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应用而发生变化。一个知识, 它所具有的意义由它的思维质决定,一个思维质表示一个意义,因此在这里,知识以一个意义出现便表现了一个相应的思维质,而以多个意义出现便同时表现了知识的多个思维质,并且这些思维质可能是互相反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6 15:12:21
29. 思维对知识的决定性
思维既能开发一个知识所具有的意义,也能够给这个知识赋上新的意
义,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6 15:13:13
30. 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
直接的理解便是没有经过了解便作出的理解,这是纯粹从理解者出发 的理解。而间接的理解则是经过对这种行为的细致了解所产生的理解;这 种理解不再是纯粹出自于理解者自身,而主要出自于这个人的这种了解行 为本身。显然,这种间接的理解才是客观和正确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7 08:05:25
31. ‘理解’的重要性与复杂多样性
理解在知识的流通(传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便是通过理 解而从这一头脑到达另一个头脑的。一个知识从这个头脑中产生,另一个 头脑只有通过理解----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才能获得这个知识。上面我们 说了,理解这种东西十分复杂,有纯粹肯定的理解----即学(“学的理解”), 也有否定的理解和既肯定又否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有直接的理解和间接 的理解。有多少种理解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知识的流通方式,如纯粹肯定的 理解方式便是知识流通的一种最一般最普遍的方式,这便是“学”。我们 平常所说的学习便是一种知识流通的方式,但是进行学习的人却不懂得除了这种方式以外知识传播还会有别种方式,并且是更高级的方式。既肯定又否定的理解方式又构成了知识流通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称为“研 究”;研究是比学更高级的知识流通方式。在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中还存 在两种不同的流通方式,在直接理解中如果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双方相同, 即上面所说的相知,则这里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是通过“信息”的形式 相交流,在这里知识不是表现为知识,而是表现为它的对立面即信息。相 反,如果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有差异,则它们就只好通过一种现成的思 维结晶形式----知识而交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7 15:58:38
32. 认识与其对象的矛盾同一
认识的首要前提是与认识的对象同化,与这个对象完全同一。但是这 还不能实现认识,认识的条件是在与认识的对象同化的同时还要与这个对 象分离,还要超脱于这个对象。比如要了解战争,在作为一个纯粹的战士 参与战争的同时还要作为一个战争的观察者而超脱于战争,否则他就不能 真正了解战争本身。因为他切身接触到的只不过是战争的各个构成因素, 而不是战争本身,他只接触了战争的外壳形式。他只有超脱于这些战争因 素,才能真正了解到战争本身。所谓与事物同化,就是接触事物的各种表 现形式,然后使自己与这个事物一样,使自己完全变成这个事物本身。比 如,一个人为了要了解赌博而去参与赌博----这是了解赌博的首要条件,他 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赌徒;这便是他与赌博这件事的完全同化。但如果他 在精神上已经完全沉溺于赌博之中,而不作思想上精神上的任何超脱,则 他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赌博这件事。对一个头脑的了解也是这样,一个头脑与这个头脑完全同化了,但如果它同时没有超脱这个头脑,而是局限于这个头脑之中,则它同样不能真正了解这个头脑。因为它只是局限于这个头脑的形式外壳之中,而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头脑的实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8 08:28:26
32. 认识与其对象的矛盾同一
认识的首要前提是与认识的对象同化,与这个对象完全同一。但是这 还不能实现认识,认识的条件是在与认识的对象同化的同时还要与这个对 象分离,还要超脱于这个对象。比如要了解战争,在作为一个纯粹的战士 参与战争的同时还要作为一个战争的观察者而超脱于战争,否则他就不能 真正了解战争本身。因为他切身接触到的只不过是战争的各个构成因素, 而不是战争本身,他只接触了战争的外壳形式。他只有超脱于这些战争因 素,才能真正了解到战争本身。所谓与事物同化,就是接触事物的各种表 现形式,然后使自己与这个事物一样,使自己完全变成这个事物本身。比 如,一个人为了要了解赌博而去参与赌博----这是了解赌博的首要条件,他 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赌徒;这便是他与赌博这件事的完全同化。但如果他 在精神上已经完全沉溺于赌博之中,而不作思想上精神上的任何超脱,则 他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赌博这件事。对一个头脑的了解也是这样,一个头脑与这个头脑完全同化了,但如果它同时没有超脱这个头脑,而是局限于这个头脑之中,则它同样不能真正了解这个头脑。因为它只是局限于这个头脑的形式外壳之中,而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头脑的实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8 15:33:34
33. 学习研究三步曲
<1> 死记硬背 知识是现成的东西,它便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所有的知识中我们都
会看到一种现成性,这种现成性使人们以为,只要把知识死记背熟,就可 以真正懂得这个知识。这样便出现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人们对信息则不 能死记硬背,因为信息没有现成性(当然,最低级的信息如商品销售信息 就只需记住则可)。对于信息,要么直接懂得它的含义,要么对它进行思 维、研究。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知,比如,把“价 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一知识记住,从中可以懂得某些东西,懂得“价值” 就是“劳动的结晶”。但这种知要在某种前提下才能实现;死记的人一定 要懂得“价值”、“劳动”、“结晶”是什么意思,如果他连这些词所表示的 意思都不懂,那么他就不可能从这种死记中获得任何的知。这样对死记的 人就有一种基本的要求,要求他懂得一个知识所要表达的一些语言文字的 意义,也就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如果他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对知识 的死记硬背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来看看“价值”、“劳动”和“结晶”在孤立时的意义和它们共同 处于“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的意义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以便让 我们确定死记硬背的人最少要有怎样的文化修养才不致使这种死记知识完全失去意义。“价值”、“劳动”和“结晶“在孤立时的意义与它们处于
“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不相同,处于这个知识 中所具有的意义也许只是它们孤立时的意义的某一方面,也许是它们孤立 时的意义的一种引伸和变化,----其实,这两方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 “一个方面的意义的引伸”。但是,文字在孤立状态时所具有的意义却是 这个字的本源意义,是这个字的基本意义;知识中的这个字的意义便是这 个字的这种本源意义的引伸和变化。因此,了解单个字的意义便等于了解 这个字在任何情况下的意义变化的根源。这便是死记硬背所要求的最低级 文化修养程度,即了解单个字的意义,如单纯、孤立地了解“价值”、“劳 动”和“结晶”的意义。具有这个最低的文化程度,死记就不会毫无意义 了,但是这样的文化程度也只能使对知识的死记获得最低限度的意义。比 这个最低文化程度高的是能够懂得“价值”、“劳动”和“结晶”在“价值 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表现出来的意义,这样才懂得它们综合起来的 整体意义,从而真正懂得这个知识的意义。
因此一个人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获得 一定的知;他的文化修养程度越高,他从死记硬背那里获得的知就越深。 怎样看待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程度呢?首先,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是从语文 教科书那里获得每一个字(语言)的意义,这是一个字的基本而固定的意 义,这个意义在这个字完全孤立时便表现出来,----在字典中列出来的字的 意义便是这种意义。然后,懂得一个字在一句话、一个词中所表现出来的 意义。字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十分灵活的,一个字在一句话中所表 现的意义与在另一句话中所表现的意义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高级的文化修养程度是给一个字赋上一个新的意义,根据这个字的原来意义而赋上一个新的意义;这实际上便是语言文字的创造。其 实随着一个人文化修养程度的提高,对一个知识的死记这种精神行为所具 有的意义也慢慢地变得模糊了,最低文化程度时,死记知识只是模糊地懂 得这个知识的一点表面意思,到有一般中等文化程度时,对知识的死记便 能够直接知道知识的直接和表面的意思并且加以一定程度的理解;到了刚 才所说的创造意义的高级文化修养程度时,对一个知识的死记已经不仅能 洞察到这个知识的根本意义,而且还能够给这个知识赋上新的意义而使之 成为新的知识。这样,两个具有不同程度文化修养的头脑在死记同一个知 识时所获得的知便不同,文化程度低则获得的知浅些,文化程度高则获得 的知就深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8 20:22:35
<2> 学的理解
学的理解便是一个头脑对一个异在知识的单纯肯定的理解。它为了要接受一个知识,总是对知识作肯定的理解,总想为之找出正确的理由。学 的本质就是接受知识,现在,它要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接受这个知识, 这便是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即学的理解(----单纯肯定的理解)。前面说了, 对知识的学的理解便是对这个知识中肯定的思维质之寻求,怎样寻求这个 思维质呢?只有在学者的头脑中同样出现这相应的思维质才算寻求到这 知识的思维质。这样学者便去做实验,在现实中单纯寻找肯定(确证)的 因素;这个对知识具有肯定作用的现实因素作用于学者的头脑,使之建立 起相应的思维质。这样学者便理解了这个知识。直接从知识表面上看是看 不出它的思维质的,只有知识把自己展开出来才能看到这个思维质,因为思维质作为知识的内在性只有在知识展开时才会表现出来。知识的展开包括知识的证明和知识的运用;知识只有在静止时才是封闭的。知识的证明 就是表达出一种思维过程,知识则是这个思维过程的全部结晶,也是这个 思维的最终结果(至少它总想表现自己为这样的结果)。知识在它的证明 过程中表达了它所包含的思维;按照我们上面所说的,只有达到了这一思 维,才真正了解这个知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证明,即如果不表达出这 个结论所包含的思维,人们就不会接受它;这在学术界的下层人物对上层 人物时便是如此,----但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就可以不这样,即上层人物可 以直接提出一个知识、一个结论而不需对它进行证明,----下层人物的思维 结论在呈送给上层人物时一定要加上证明过程,以表明这个结论是通过什 么样的思维得出的。知识的思维质便表现在这个证明过程中,因此了解这 个证明过程同时就是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科书中,几乎每一定理 都带有证明过程,因为学生不仅要死记住这些定理,而且还要理解它;而 理解这些定理就是了解这些证明过程。我们意识到,当我们完全了解一个 知识的给定的证明过程后,我们就觉得自己完全懂得了这个知识,完全理 解了它,从这种理解中我们觉得这个知识就是实际情况本身。比如当我们 对上帝发生理解后我们就觉得上帝是真实地存在的,并且相信它对每一个 人的命运发生作用。但是辩证法却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个命题、同一个结 论和知识,都有肯定的证明和否定的证明,即可以证明它是合理的,因而 可以理解(肯定理解),又可以证明它是不合理的,因而不可理解(或否 定理解)。这便表现出了学的理解的局限性,学的理解只是了解一个知识 的肯定证明,而没有了解它的否定证明,只懂得知识的合理方面,不懂得它的不合理方面。而且,学是极力排斥知识的否定证明的,因为它的本质便是要接受这个知识;它总千方百计为这个知识找到肯定的理由,从而对 它作肯定的理解。比如,下级对上级的“指示”从来就只是“领会”,即 理解它;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也只能是“领会”,而不能作否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个知识、一种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上从来就存在着肯定理解和 否定理解两种。这是发展的辩证法;正象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在对现 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译本第 846--847 页)。一个知识,特别是意义深刻的知识,并不是一下子思维和了解就能 理解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而这种思考总是伴随着思考 者的漫长生活而慢慢进行。这正象黑格尔所说:“同一句格言,在完全正 确理解了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意义 和范围,要在成年人那里,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 来。”(《逻辑学》上卷第 41 页)。在小学和中学时教给学生的某些知识(特 别是意义深刻的知识),往往到大学或成年以后才会真正理解。因此要想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完全理解一个知识的意义,是很难做到的。美国心理 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说:“任何学科的基本原 理都可以作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教育过程》中译本第 32 页)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某个原理 时要求这些人在当时完全理解它,那就错了。原理虽然教出去了,但不能 马上求得被教者的完全理解,理解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现实的过程), 它不能马上便达到完满的程度。“相对论”可以以某种适合的方式教给几岁的儿童,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教给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被教者对“相对论”所能理解的程度显然是不同的,后者无疑比前者理解得更深。因此理解和教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正因为这样,布鲁纳的论点才是正确的。知识在运用中也表现了它的思维质。知识是思维的最终结果,它要被 头脑和精神所运用,即这些头脑和精神要把它与一定的现实联系起来。知 识的运用就是知识与现实的关系的建立,知识在这种关系中必然会表现出 它的思维质。头脑以学来接受一个知识便是要进行这样的运用,这是学接 受一个知识的目的,也是学本身的目的。在这种目的支配下,头脑完全被 学所占有,头脑变成了学的头脑。
但是知识也注定要在这种运用中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表现出它的否定 的质。知识在运用中既表现出它肯定的质,也表现出它否定的质。否定的 质一冒出,学的头脑便陷入了危机,因为学的头脑只懂得知识的肯定的质, 而不懂得这个新冒出来的否定的质。学要接受这个知识,但是这个否定的 质却要否定这个知识;因而这个否定的质同时也否定了这种学。学的头脑 处于一种危机之中,因为学被否定了。那么这个头脑是怎样解脱这种危机 呢?当然,对于这个知识它不能再采取学的方式了,它要采取另一种方式 来对待这个出现了缺陷的知识,这便是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9 08:15:40
<3> 研究
研究是从对知识的运用中产生,这样研究首先便是使这个知识处于更
广泛的现实中,从而使这个知识更充分地展开自己;在这里,思维之刀“淋 离尽致”地解剖了这个知识。研究就是思维,就是全面而充分的思维,----而学只是片面的思维,只是从知识的肯定方面出发的思维。因此研究不是
从知识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它不再是对知识的单纯理解,而是对知识 的最充分的解剖。解剖者便是头脑中的研究思维,这种思维直接从现实中 产生,是真正的思维。比如,头脑从现实Q中产生一种思考(或思想), 一个知识如果符合这种思考,则它便是符合现实Q,相反,如果它不符合 这种思考,则它便不符合现实Q,而被这个现实所否定。----一个知识产生 于现实P,现在把它拿到另一个现实Q中去,则这个知识便很可能不符合 这个现实Q,因而被这个现实所否定。但是现实并不能直接否定这个知识, 它要通过从中产生的一定的思维才能实现这种否定。因此,现实对知识的 否定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实现的:这个现实产生了一定的思维,知识因为 不符合这个现实从而也不符合这个思维,所以被这个思维所否定和消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错的,但是实践并不能直接地 不通过人们的头脑与精神而实现它的这种检验和判决;我们应该弄清楚实 践是怎样去检验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实践是怎样肯定符合实践的理论而否 定不符合实践的理论的。就象一个社会形态已经腐朽,但如果没有某种力 量来消灭它,这种社会仍然存在下去一样。如果知识、理论与现实不相符, 那又是什么力量来消灭这种与现实不相符的知识和理论呢?这种力量便 是思维,建立某种理论和消灭某种理论都必须要通过思维;一定的现实产 生出一定的思维,所有的知识和理论如果符合这种现实,便通过这种思维 而直接肯定下来,如果不符合,也通过这种思维而直接加以否定。
研究便以这思维之刀来对一个知识进行“无情的”解剖,它用各种现 实的思维来审视这个知识,看它是否符合这些现实。结果思维发现,一个知识符合一些现实而不符合另一些现实。于是就产生了这个知识的思维
质:符合现实的思维便作为这个知识的肯定的思维质,不符合现实的思维 便作为这个知识的否定的思维质。经过这样的研究,原来的知识变成了一 个新知识;原来的知识只有一个肯定的思维质(在学的头脑看来),现在 它既有肯定的思维质,又有否定的思维质。这样,研究的头脑便完全真正 地了解了这个知识。从前,在一个头脑还是学的头脑时,它对这个知识只 作肯定的理解,现在,这个头脑成了研究的头脑,它在对这个知识作肯定 理解的同时又对它作否定理解,即对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斯宾诺莎 说:“规定性便是否定”,知识就是一种规定性,它在有肯定意义的同时也 存在着否定的意义。但这里我们说的只是知性知识,即只有一个思维质(肯 定的思维质)的知识。因此,研究寻找这个知识的另一个思维质、特别是 否定的思维质,这便等于是消灭了这个知性知识,即只要这个知识表现出 另一个质、特别是否定的质,这个知识就会消灭。这是知性知识的脆弱特 性;理性知识则不是这样,因为它本身中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维质, 并且可以包含互相反对的思维质,因此对于理性知识来说,同时出现不同 的质并不致使它消灭。总之,理性知识比知性知识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和适 应性。
研究对于所有的精神事物都是这样,它是促使这些精神事物进行“新 陈代谢”运动的动力。便是这个(本质上是真正的思维的)研究,使这些 精神事物随着现实的发展和运动既生成出来又消亡下去,使整个精神界紧 紧随着现实的运动而运动。学与研究相反,学只能使精神界的运动停滞不 前,因为它只是对精神事物(对一种有限的东西)作肯定的理解,只是千方百计去“领会”并维护每一个现存(因而是有限)的精神事物。但在另
一方面,学又为研究、为精神界的运动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首先有学, 然后才产生出研究。在一个头脑中,往往是学进行不下去了才会产生出更 高级的研究;在这里关键是一个头脑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如果它不能从学 的头脑转化为研究的头脑,研究也就不会从学的尽头产生出来。我们看到 那些平庸的头脑只沉湎于学,沉湎于领会之中,而没有能力进行研究,没 有能力进行精神的创造。但那些天才的头脑不仅能够善于学,而且能够并 且长于研究和创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19 15:10:11
34. ‘事物’是一个认识单位
“事物”是每个头脑中的一个认识单位,人们把一个事物看成是一个 认识单位,----因而在世界上就有无数个认识单位。只要人们具有一个思维 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就必定是一个事物;因为一个事物不单是现象, 而且还包括决定现象之事物的内在性,思维正是通过现象而寻求这种内在 性的。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两种事物模型(即‘知性事物模型’和‘理性事 物模型’),那我们就来确定一下“一个事物”的情况,以使这两种事物模 型得到统一。我们仍然把知性事物模型中的事物----即一个质支配多个现象 ----认作“事物”,而把理性事物模型中的事物认作“复合事物”,这样在这 两种模型中我们就获得了统一和一致性,不致造成混乱。其实,当我们把 知性事物模型的事物认作事物时,理性事物模型的事物就十分自然地被认 为是复合事物了。因为知性事物是一个质加几个现象,而理性事物是几个 质加几个现象,这样我们就把理性事物看成是几个知性事物互相复合的结果,其中这几个知性事物之间互相渗透。由此我们很容易了解到现实中事物的复杂性,了解到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在世界中,各个事物是互相联 系的,由于这些联系,整个世界本身也具有一种普遍联系。知性割裂了这 些联系,理性则面对这些联系,努力了解和把握存在于这些联系中的实质 性东西。在知性那里,各个事物是孤立着的,因而事物显得只有一个质在 起作用;而在理性那里,各个事物是关联和渗透着的,因而事物显得有许 许多多的质在起作用。
根据这样的思想,我们很容易推论出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复合事物,因 为一个事物会同另一个事物互相渗透和复合,这个复合了的事物又同另一 个事物复合,于是整个世界的所有事物又都渗透和复合在一起了,世界本 身就成了一个无限(没有限度)的复合事物。这样我们便把世界看成只是 一个事物,这个事物有它最终的实在性。当然,只有理性才能这样认为, 并且只有最终的理性才能这样认为;知性则没有能力这样认为,知性不是 把世界的各个部分(各个事物)孤立地看待就是单纯地认为世界是一种纷 繁复杂的多样性,而没有在这同时又意识到世界的单纯唯一性。我们可以 说,知性的对象是事物,理性的对象则是世界。但也可以说,知性的对象 是世界,而理性的对象则是事物,因为当一个事物处于本身孤立的状态时, 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比如一个国家内部同时就是一个世界;另外,我们 刚才说过,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复合事物,于是我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无限的 事物。世界本身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无限的具有无限多内容和因素的领 域,另一种则是指局部的领域。无限的领域是本体意义上的世界,局部的 领域则是特殊意义上的世界。其实我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本体意义的世界,我们遇到的只是有限的局部领域或局部世界,即特殊意义的世界。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领域称为世界(或天下),可以把整个地球领域称 为世界。但是我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是小小一点,因此从整个宇宙 看来,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狭小。世界的本来意义是指无限的领域,而不 是指局部的领域,因此它在特殊、具体的世界中便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 使得每一个特殊、具体的世界纷纷被打破,特殊的世界领域不断扩展开阔。 当我们与“火星人”、“木星人”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时,我们便把我们通 常所指的世界扩展到地球以外,而不再局限于国际,而是达到球际(星球 的边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0 08:45:50
35. 理性的特性
本质是一个辩证的因素,----质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因素;本质使事物 运动,----质则使事物静止。因此,把握本质的理性在头脑中往往会变成一 个不稳定的因素,变成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超凡的因素,在它看来,任何 东西都不是永恒的。随着事物的这种不稳定性,人的理性和精神也是不稳 定的,甚至变得反复无常。过去(在人类的宗教时代),理性和精神在上 帝和主、神那里得到了稳定性,使之得到一种依靠。然而理性始终是一个 变动的因素,因此它又把这种稳定性打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0 12:00:55
36. 本质与理性,理性的辩证本质
理性的对象就是这本质和世界,理性要把握事物及世界的本质。它要 达到整个世界,----然而世界是无限的。世界是无限的,本质也是捉摸不定
      
54
《思想论》精粹 黄焕金 http://hhj.yeah.net E-mail: 13100402027@gx165.com 的(我们得到的确定性总是质的规定,而不是本质的),因此理性永恒地
进行着,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绝对不能在某一地方停止下来。这样,理性 同时也就表明了思维的最高本性:无限地进行着的思维。在精神界,知识、 理论、学说等等都不是永恒地存在的,只有思维(运动)本身是永恒存在 的;思维不是别的,就是思维运动,这种思维运动是永恒的,它并没有在 它的某一最理想的产品中停止下来,因为这一产品迟早会显示出它的局限 性。知性思维没有表明思维的这一最高本性,因为知性思维只是有限的一 段,从它产生开始到它得出结果结束。理性思维则不同,它并没有在得出 自己的某一结果后便结束,它还要超越于这一结果,而继续进行下去。因 此在理性思维的永恒过程中(这一过程不仅是某一个思想家的无限的思想 活动,而且还包括全部人类的无限的思想活动),将具有无数的思维结果 存在于其中。理性思维(人类理性)总是这样,它得出某个结果,但又超 越于这一结果。我们看到整个人类的思想史(这个思想史自然是无限的) 中,存在着无数的思想,而思想史本身总是不满足于它们,总是一直向前 进展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0 18:26:17
36. 本质与理性,理性的辩证本质
理性的对象就是这本质和世界,理性要把握事物及世界的本质。它要 达到整个世界,----然而世界是无限的。世界是无限的,本质也是捉摸不定的(我们得到的确定性总是质的规定,而不是本质的),因此理性永恒地进行着,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绝对不能在某一地方停止下来。这样,理性 同时也就表明了思维的最高本性:无限地进行着的思维。在精神界,知识、 理论、学说等等都不是永恒地存在的,只有思维(运动)本身是永恒存在 的;思维不是别的,就是思维运动,这种思维运动是永恒的,它并没有在 它的某一最理想的产品中停止下来,因为这一产品迟早会显示出它的局限 性。知性思维没有表明思维的这一最高本性,因为知性思维只是有限的一 段,从它产生开始到它得出结果结束。理性思维则不同,它并没有在得出 自己的某一结果后便结束,它还要超越于这一结果,而继续进行下去。因 此在理性思维的永恒过程中(这一过程不仅是某一个思想家的无限的思想 活动,而且还包括全部人类的无限的思想活动),将具有无数的思维结果 存在于其中。理性思维(人类理性)总是这样,它得出某个结果,但又超 越于这一结果。我们看到整个人类的思想史(这个思想史自然是无限的) 中,存在着无数的思想,而思想史本身总是不满足于它们,总是一直向前 进展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