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4-3-21 08:05:44
37. 有限的“正确”,实践标准的“陷阱”
为什么“证明”、“检验”、“正确”等概念的意义是有限的呢?在理性 领域(注意,这里说的是理性领域,这些概念只有在理性领域里才显得有 限,在知性领域它们的意义是绝对而永恒的;其实,所有的概念在理性领 域中其意义都是有限的,就象任何事物在世界中其意义都是有限的一样), 思维和思想追求的是事物和世界的本质性,而这本质性完全是一种混沌的东西,是完全全面的;但是本质性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规定性、性质等是确定的,片面的。只要这本质性表现出来,它同时就是片面化了它自身。这 样,依赖于本质性的确定化、表面化、片面化的“证明”、“检验”、“正确” 等概念同样便是片面而有限的。平常我们经常意识到:对于一个思想,根 据事情的一个方面来看是正确的,但根据事情的另一方面来看则是荒唐和 错误的;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同时我们会看到,在更深刻的内在性里, 我们很难判断一个思想的正确性,它是否符合实际。相反,越是肤浅的思 想,我们就越易于判断它的正确性。由此推知,一个纯粹感性的思想是最 容易确定它的正确性的,比如有一个纯粹感性的思想为:物体A是红色的, 那么我们只要亲眼看到物体A真正是红色的就可以判断这个思想的正确 性,反之则是不正确的。同时所谓“证明”、“检验”、“正确”这些概念随 着思想的深刻化而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可确定;而对于那些最深刻 的思想我们简直是不可证明不可检验的,对它的正确性也是不可判断的。 甚至最深刻的思想从表面上看往往是荒谬的,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却无与伦 比。就象一个艺术形象,特别是那些神的形象,从表面上看它们是极端荒 谬的,因为实际上既没有神,也没有什么天堂、地狱;但它表达了人们的 精神,是人们精神的结晶。
人们平常总是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错,如果一个理 论、一个思想要检验的话,实践无疑是最好并且是最终的方式了。但这种 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一种缺陷,即在这方式里总是包含着某种目 的性。因为所谓“检验”就包含着某种目的性,如果一个理论达到一个预 期的目的,则在检验中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不过检验中的目的性是源出于理论中的目的性;每个理论都包含着它的目的性,包含着一种目标;这样实践只是使理论本身的目标得以实现罢了。正是这种首先存在于理论中 然后又存在于检验活动中的目的性使‘实践检验理论’这一方式不可避免 地带有某种缺陷。每一理论通过实践总会得出一个结果,如果这个结果符 合某一目的,则对于这一目的来说这一理论自然是正确的;但是符合这一 目的同时又不符合另一目的,这样,对于另一目的来说,这一理论又是不 正确的。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方式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总会给人有可乘之机来抵毁一个(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或为人 自己的各种目的服务。在这里应该确定这一实践结果所符合的目的是理论 本身所内在包含着的,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当理论 的实践结果符合理论本身的内在目的时,实践便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实践结果作为一个现实的结果,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这里,它既 符合理论本身的内在目的,又(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这个目的;因此,一 个理论经过实践总证明它既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因此“正确”本身总 是具体的,而没有绝对的意义;证明本身也是这样,理论既是可以证明的, 又是不可证明的。人类精神依偎于证明和正确性,从证明和正确性中得到 最大的慰劳;但是人类精神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证明”、“正确性” 本身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东西在某些时候并不能以证明、正确性等 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1 19:07:53
38. 思维材料的原始性与材料的思维性
这样便引起我们对“材料”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是不是有些材料可以没有任何思维存在的情况下专门地搜集起来的?究竟专门搜集积累的这些材料其实质是什么。其实从广义上说当一个人还在幼儿时期,还不会 思维的时候搜集积累材料就已经开始了,他从自然界,从自己的父母家庭 那里看到、听到、感觉到(当然这种感觉还很低级)了某些现象和事情, 这些被看到、感觉到的事情和现象便是日后进行思维的材料。这是最广义 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思维材料,因为思维是思维个体的,说思 维的材料就要指明究竟是那一个思维个体的思维材料。只有当这些材料被 某一思维运动所利用时它才成为思维材料----并且是这一思维运动的材料。 因此在“材料”的概念中我们要定义“思维材料”和“一般思维材料”, 并指出它们的区别。思维材料便是被某一思维所利用的,因而已经与这思 维运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思维材料;而一般思维材料则是脱离了所有 具体思维运动而存在的材料,如图书馆中的材料----这种材料要等每一个具 体思维运动去开发和利用才显示出它的意义。因此,思维材料和一般思维 材料有实质性的区别,思维材料是已经被具体思维利用了的材料,而一般 思维材料则没有被具体思维所利用;在思维材料中有相应的具体思维渗透 于其中,在一般思维材料中则没有具体思维渗透于其中,因为它还没有被 某一具体思维所利用。因此十分显然,思维材料比一般思维材料更接近于 思维运动,思维材料是处于思维运动中并作为思维运动的一个成份;一般 思维材料则远离思维运动。当然,一般思维材料是要化为思维材料的,并 且它只有化为相应的思维材料才有价值和意义。比如,图书馆中有无数的 材料,这些材料首先只作为一般思维材料而存在,因为它首先是远离所有 思维运动的一般存在;然后有形形色色的头脑和思维个体进入这图书馆,在这些一般思维材料中寻找它们各自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由于有一个或多个思维个体的需要并被利用而变成了思维材料,这思维个体也要为此 付出相应的思维;因此,从一般思维材料转化为思维材料要付出思维,这 就象从初级原料转化为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料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一 样。人们在寻找一件东西时首先就要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然后 再确定某件(自己要找的)东西是否与这种需要相符,是否能满足这种需 要。思维在寻找它的思维材料时也是这样,它要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需要是 什么,然后确定某一一般思维材料是否能满足这种需要(在这里已经包含 着思维对一般思维材料的改造,这种改造使原来不适合于思维本身的一般 思维材料变成了适合于思维本身的思维材料)。这样,思维头脑在其寻找 思维材料的过程中就要付出相应的思维,不付出相应的思维就得不到相应 的思维材料,就象不付出相应的劳动,就得不到能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的原 料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2 08:37:07
39. 发现=表现×思维 所谓“发现规律”,即发现一方面取决于发现对象的表现程度,另一
方面取决于对这发现对象的思维及其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2 08:40:55
40. 思想是本质的反映,也是本质本身
思想便是思维对事物本质的实现了的把握,是思维在理性思维那里所 达到的最高形态和最高结果;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和在头脑、精神 中的存在。这便是思想的基本含义----即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和精神存在,在这里事物本质转化成了精神上的存在,从客观的存在转化为主观的存在。由于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因而思想也是本质的东西,思 想是精神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本质则是自然、现实事物的本质(也就是 通常意义上的本质)。这里的情况是十分绝妙有趣的,由于我们找到了一 种本身也是本质的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因而我们就能够与自 然、现实平行而建立起另一个世界----精神界(与“自然界”相对应)。在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精神界中同样有其事物即“精神事物”,这种事物同样 有现象、质和本质的层次;精神界的本质性就是思想,也就是思维。所谓 精神事物便是那些人们每时每刻都接触到的知识、理论体系、某个思想、 某一观点等精神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认识论上)对待一个数学、物理或 化学等等的定律就要象对待一个自然现象、自然事物那样。黑格尔哲学把 理念看成是事物和世界之本质,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哲学;但这是无所谓 的,因为哲学家总是用他的思想、用人类的思想形式来表达自然与现实。 当哲学家说理念是每一个事物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本质时,他同样意识到事 物和世界之本质是独立于任何精神与理念的客观实在,在这里他不过是用 理念来表达这种本质和它的独立之客观实在而已。人们常说事物按照它的 固有概念而运动,这实际上是说事物按照它的内在本性运动。这种说法与 说事物按它的本质运动是一样的;甚至这种说法比后一种说法更好,更具 有丰富的意义。因为“事物按它的概念运动”一方面说事物按它的内在本 性运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正在进行认识、把握概念的活动;概念在这 里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它是事物的本质,另外它是人们的思维结果, 现在事物本质完全融纳于人们的思维结果中了。因此说事物按照它的概念运动是具有较丰富的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2 15:43:51
41. “现实”是什么含意?
人们在了解自然和世界时渗进了自己的活动,渗进了自己的思维和身 体的力量,这样,要维持自然和世界的纯粹自在性、纯粹“客观性”是不 可能的,也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有意义的是自然与我们的各种活动渗透 在一起的结果,在这里我把这一结果具体定为“现实”。实际上现实正是 这样,它是作用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的自然(因而它与单纯的自然就不 同);现实与精神处于对立状态,它们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在实际情况 中我们有时根本分不出一件事情那些是现实的因素,那些是精神的因素, 那些是作用的因素,那些是被作用的因素。一个人既是一个被现实所作用 的因素,但他同时也是现实构成的一部份,一个分子;人的两重性就在这 里:他既是现实的,又作为非现实的因素而与现实相对立(----超脱于现实)。 在现实中纯粹的自然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自然与人、与精神相互作用的结 果。因此当我们说“事物是按它的概念与理念运动”时我们说出了最真实 同时也最意味深长的实际和思想,因为这样说已经包含了我们的认识和思 维(思想)运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2 15:45:44
uvwx 发表于 2024-3-22 12:24
让大学产生思想,让民众产生思想!!!
对!最重要的是产生思想,产生自己的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3 08:08:42
42. 思想之超然而又深远的效用
  思想具有很大的神秘性质,它离实用性也相当远,但它离一个人的精神却很近;任何精神、任何人的行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通常人们并不重视人的思想及其创造性,而对所有有形的事物则十分注意;人们往往为日常生活中的“有用性”牢牢束缚住,而不懂得无用(无直接实用性)但却很有意义的事物(如思想)。在平常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往往与有用 性发生矛盾,纯粹的有用性往往同时又最没有意义最使人感到精神空虚无 聊,而最有意义的事物往往又最没有直接有用性从而为落后平庸的人所排 斥。但另一方面,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冲动所支配,人们 的任何言论和行动都离不开思想和思想活动。只是平常人们的言论和行动 所依赖的思想冲动太低级了,只有感性的程度;有些思想活动达到知性的 程度,这样言论和行动便是理智的(明智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只有 极少数的思想活动达到理性的程度,从而成为真正的思想活动。我们把感 性的思想方式称为“思想冲动”,以表明这样的思想方式是缺乏思维的, 是十分随便地突然间产生的,如一个人在某一时候突然间产生出一个念头 (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有多奇怪)。于是他便被这个念头死死缠住,直 到这个念头得到满足为止(或者被放弃为止)。把知性的思想方式称为“理 智”或“明智”,把理性的思想方式直接称为思想(因为思想的本意便是 理性的,是寻求事物本质的思维)。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很大情况下, 其言语和行为是出于思想冲动的,如我突然间想买件时髦的衣服,突然间 想去某个地方旅游等等。这种没有经过思考而突然间冒出来的念头在生活 中非常之多。理智是比思想冲动更高一级的思想方式,在理智里言语和行 为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会产生,但这种思考是知性的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固 执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人们常说某人做事很明智,这是因为这个 人每做一件事都懂得其中的某个原因,因为这个原因而做这件事;同样, 不做某件事或怎样做一件事都有一个原因,这个人懂得这个原因,所以他是明智的。而思想(即理性思想方式)则比理智更高一级,它懂得一件事物的原因(从而它是明智的),但是它又懂得这个原因的局限性;总之它 懂得一件事都出于多种原因,而并不是绝对的;绝对地做一件事不合乎思 想,绝对地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合乎思想。因此思想具有更高级的明智性, 因为思想不把它的任何一个特殊的规定绝对化、无限化。对于一个人,这 三种情况----思想冲动、理智和思想往往同时存在着,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 表现出相应的思想活动。这三种情况在同一个人那里都处于密切的关联之 中,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利用。不过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思想冲动最为 普遍,理智则在较严肃的情况下才显示出来,思想则更少。这里,在不必 要理智的场合滥用理智就会被人看作书生气和学究气,滥用小聪明;相反, 在需要理智甚至思想的场合还受着思想冲动的驾驶,就会被人看作轻浮、 令人生厌。理智与思想冲动是直接对立的,理智往往表现得死气沉沉,缺 乏热情,而思想冲动往往表现得情感泛滥。思想则把它们统一起来;思想 既有很高的理智,又有很高的热情;思想使一个人幽默有趣、活泼开朗而 又稳重淡雅,使人具有最优秀的性格和最崇高的品格。
思想没有直接的效用,但它却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对人的头脑和精神 产生作用;思想只对头脑和精神产生作用,而不对人的大脑与肉体产生作 用,这便是思想的意义之所在。人们之所以认为思想无用便是因为它不能 直接对人的大脑与肉体产生作用,不能象牛那样给人干活,为人们带来直 接的物质实惠。但是思想能够作用于一个有头脑有精神的人,使之行动起 来,使之具有精神的力量;思想绝不能作用于一个没有头脑没有精神的人, 就象思想不能作用于一只禽畜一样。人的基本意义即在于此:人能够接受并受作用于思想(这思想也是人的产物,并且是人的最高产物),就象人能够知觉语言的作用一样。在这里思想便是最高级的语言,人能够通过这 种语言而互相交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以这样的最高语言来进行交流 的,甚至大多数人都不能这样,以理性语言来进行交流。我们把语言分为 感性语言、知性语言和理性语言,于是我们便发现,大多数人或者人们在 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以感性语言来进行思想的交流,用知性语言来交流则少 些,用理性语言来交流则更少。感性语言便是那些只表达事物现象的语言, 知性语言则是表达事物质之规定的语言,理性语言则是表达事物本质的语 言。另外,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人那里既能作为感性语言,也能作为知性 语言甚至理性语言,这要看人们的头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语言了。一 个语言,如果只以感性的方式和程度来理解,则这个语言便只以感性语言 的形式出现,相反,如果以知性或理性的方式与程度来理解,则这个语言 便以知性语言或理性语言出现。人们平时十分笼统地对待语言这种东西, 而不分它的层次和它所包含的思维(思想)程度,以为语言能够直接地进 行思想交流而全然不懂得思想交流过程中非常复杂的性质。在语言中,只 有理性语言能够直接进行思想交流,因为思想是理性的;当然,如果思想 只是知性的甚至只是感性的,则知性语言甚至感性语言就已能够进行直接 的思想交流了。
  思想作用于头脑和精神,从而作用并“驱动”一个人,这种作用和驱动是十分微妙和高级的。人不是一般的自然物,需要一种外力来推拉才能运动(行动)起来,也不是一种自动机械,给它动力和能量,它便运转下去。人是最高级的有机体,它能够接受思想信息并行动起来。总之,人是受思想决定和支配而行动的有机体。一个人的行动(作为人的行动)肯定出于某一思想,不管这一思想是出于他自身还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实际 上这两方面非常难以区别,每个人的每一思想既有他自己“创造”的部分, 也有“接受”别人思想的部分,并且这两部分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思想(这思想或者是暂时的,或者长时 的;或者是感性的、知性的,或者是理性的),这便是每个人行动的直接 源泉。外界对象要使一个人行动起来(不管这外界对象是现实性还是语言 性的),它就必须要作用于这个头脑中的思想;并且外界对象使一个人产 生怎样的行动,取决于它对这思想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即受作用后思想的 变化情况。这是关于人之行为的科学,----不过我们很容易把这种科学思想 推广到一切有灵魂的事物中去----它的精髓和核心点是人的思想。人的行为 取决于他的思想,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及思想运动,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如果人没有任何思想,人将没有任何(人的)行动。这一点,这种行为科 学,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其时代生 活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个社会需要变革,需要革命,如果没有一 大群勇于思索的人,就决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3 15:37:28

43. 理性、本质与思想 理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把这事物本质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4 07:55:41
44. 观察的混沌性与思想性
平时人们观察问题(观察事物)无不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怀有一定的思想观点去观察,另一种则是混沌的观察----即不怀任何思想、没有什么精神准备的观察。前者观察具有一定的明见性和选择性,在极端的情况下 也具有某种偏见性(世上的偏见也正从此产生)。后者观察则缺乏这些明 见性、洞察性和选择性,也不会有什么偏见性。认识总有这样的规律:怀 有什么思想便会发现什么东西。比如人们常说,诗人和植物学家在同一朵 花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现。因此,认识与其说是认识客观事物,还不如说 是认识自己;在发现事物的同时发现自己,自在认识与自我认识紧密结合 在一起。发现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注意”----注意的深究和发展便导致发现。 而注意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的意识,由于携带着这意识,头脑才在现 实世界中注意到某些东西;并且头脑携带着什么样的意识,它就会注意到 什么东西。一个人去野外观察,首先他就要有一定的观察意识,如观察的 动机、观察的计划方案等;如果没有这些,观察就不是什么观察,他在观 察中也不会注意到什么、不会有什么发现。我们看一本科学著作,每次看 都有不同的发现;这是看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体现着认识活动的一个显 著特点----即对同一个事物每次接触都有不同的发现。这是为什么呢?这显 然与事物的表现性和人们的注意点(意识点)有关,事物每一次所表现出 来的性质和方面都不尽相同,而人们的意识每一次也都不同。而象看书, 书中的内容其表现情况是固定不变的,不象一个自然事物自身能够发生变 化,因此对书中内容的不同发现全依赖于看书者的头脑及其意识了。看书 者的头脑事先具有什么意识,他在看书过程中就会注意到并发现什么内 容;象学生那样,读书以前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事先存在的意识,因 而他们在看书过程中就不会注意到什么,更不会发现什么。当然人们也许会说,这种意识只能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此以前便产生和存在着,否则便有一种先天意识的味道。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大多数人为什 么没有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意识?便是产生了,为什么这种意识每 次都不相同呢?显然,这种意识并不单从看书中产生,除了看书的过程以 外,人的生活的全部活动都是产生这种意识的源泉。并且,看书过程并不 是书的内容给头脑以意识,而是头脑给头脑自己的意识(因而这种意识往 往象幽灵那样出现在这个头脑中);因此看书对意识的产生只起启发作用, 而不是给予作用(即指书中的内容给予头脑以相应的意识)。头脑是它的 意识的直接决定者,因而意识的产生,产生什么意识,并不取决于书的内 容,而是取决于这个头脑本身。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往往 在一本书中看到了这本书上根本没有的东西;这是头脑的创造作用,在这 创造作用中书只起到启发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4 14:41:08
45. “支持”“证实”“变化”,思想的三个基本需要
支持是思想的第一个需要,不论思想是怎样的思想,它都离不开现实 因素和别的思想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思想很快便会消逝掉,这样 便涉及到思想的社会化,即思想在人们那里,在别的思想那里的支持。一 个社会变革的思想往往首先出自某一人的头脑,没有人们的支持,没有深 入于人们的头脑中,则这个社会变革思想就不会起到它要起的作用。在社 会、政治上是这样,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一个科学思想要得到别的科学头 脑的支持,它本身就要深入到整个科学界中去,在那里争取一定的地位。思想的内在支持是从思想及其运动本身中寻找和获得的支持;上面说过,当在理性演绎中思想发现它与现实事物之间是一致的时,思想便得到了支持。因此,思想越是不断运动,它就越是得到内在的支持,它本身也就越加坚定。思想的自信心便由此而来,因为我们看到,思想越是不断运动,越是发展,它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强;相反,越是初始的思想,它就越缺乏自我肯定和自信。这种自信,这种内在的自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于思想的外在支持而存在。
证实是思想的第二个需要,任何思想都渴望它自己能够得到证实。所 谓证实无非就是思想符合于现实,因而证实只有在思想的演绎中才得以实 现;因为前面说过,在理性演绎中思想与现实事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思想第一是符合现实事物的,第二则是不符合现实事物的, ----其实思想总是既符合现实,又不符合现实。符合现实的思想便得到(这 个现实的)肯定证实,不符合现实的思想便得到它的否定证实。其实在理 性演绎中思想既得到了任何一个现实事物的肯定证实,也会受到这个现实 事物的否定证实;前者便是对思想的支持,后者则促使思想发生变化。思 想的支持总伴随着思想的证实,思想得到肯定证实同时便是对思想的真正 支持。对思想的支持来自于这种肯定的证实,这同时也即是来自于思想本 身的合理性;思想缺乏合理性,它就缺乏肯定证实,也就缺乏支持。然而 当思想的这种合理性还未充分表现出来时,它也不易得到支持。思想除了 通过证实而获得支持外,还存在着别的支持因素,如政治因素、个人关系 等,但这些都不是思想的内在支持,因为它们不是来自于思想本身的合理 性,而是来自于思想以外的某些因素,如思想的有用性。
  证实对于思想来说是必要的,但它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思想并不能完全因证实而得到肯定或否定。思想在某种状况下并不能够证实,如刚刚萌芽出来的思想往往是不可证实的,只有那些充分发展充分成熟了的思想才 可以证实。因为刚刚萌芽的思想它的各种规定性还不十分明显,这思想还 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而充分发展成熟了的思想便具有了十分明显的确定 性,思想由于这种确定性因而才是可证实的。思想的确定性越明显,它就 越可以证实。另外,就是思想得到了肯定的证实,我们也不能认为思想的 合理性是无限的,反过来,就是思想受到了否定的证实,我们也不能认为 思想是完全不具有合理性的。因为,所谓证实其意义完全是有限的。
变化是思想的第三个需要。虽然这一需要与前两个需要(即前面所说 的“支持”和“证实”)性质上不同,变化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否 定,----而前两个需要总是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肯定----但这一需要 却是思想最重要的需要。因为在这需要中思想得到了发展和成熟;思想不 断变化,不断扬弃和否定自身,使自己趋向于更高的状态。当然,由于这 种变化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否定,因此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 是这种“痛苦”对于思想来说却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种“痛苦”,思想 才成其为真正的思想。思想的成长发展过程与人、与所有事物的成长发展 过程是一样的,这一过程包含着对自身的不断否定,并从这一系列否定中 获得对自身最坚实的肯定,就象有修养的人往往不惜对自己进行批评、指 责,无情地“解剖”自己一样。思想对它自己的存在状态不断加以否定, 因此思想与其说是思想,不如说是思想运动。思想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否定 而使自己升华了,变得深不可测,以至成为人们头脑中最深刻的“精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5 11:30:05
现今网络上有一种奇葩的喷子力量 , 它们第一讨厌胡适 、 第二讨厌莫言 、 第三讨厌鲁迅。
​​​大概这三个人与思想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5 15:14:55
47. 思想体现了人的本质
人的内在本质体现在人的思维中,体现在人的思维的最高结果----思想 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5 15:15:34
48. 思想是人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人的本质本身
因此,人是多么喜欢自已的思想,因为自己的思想正是自己的本质及 其体现。基于这样的原理,即思想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另外,从某种意义 上说思想也是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人所处的)现实环 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即人与他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才能从中体现出人的内 在本质;因为思想正是人与其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人的思维只有在现 实中才能发挥出来,----并且同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现实中便会发挥出什么样 的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结果的思想因此也是在人与现实的结合中产生 的。总之,思想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另一方面的)人的本质; 换句话说,思想是人的“抽象本质”的体现,又是人的“具体本质”本身。 因此我们不必把人的本质弄得虚无缥缈,它就在自己的眼前,就在人的一 言一行中(因为这些言行体现着人的思想)。而在人的自由思想的无限追 求中,人的抽象本质也便渐渐地得到实现;人类思想的无限追求最终实现 了人自己的本质,尽管这思想在各个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形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6 07:53:08
49. 历史和现实正是从每个人思想和身体上通过
  因此,一个人只有超脱于全部历史,超脱于所有现实纷争,才认为历史是纯粹必然、不以人的思想与意志而转移,进而认为历史是自然而然地完结它自己的全部进程的。每个人都想超脱于历史和现实,但每个人又都不可能逃避历史、逃避现实,因为历史和现实正是从每个人的思想和身体 上通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6 09:05:3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6 15:04:19
50. 如何与马克思主义一致?
人们以为他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表面上以至质上是一致的便属 于马克思主义,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了。这只是一种平庸肤浅的观念, 这种观念不了解,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才是真正属于马 克思主义。另外,在保持这种本质的一致的同时,表面上甚至在质上的差 异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成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此, 思想要成为一个主义的真正思想,一方面这思想与主义间要具有本质的一 致,另一方面这思想与主义间要具有表面上以至质之规定上的差别;这两 个方面都是同样必要同样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7 07:51:03
51. “主义”的时代性,它的最大合理性与最大局限性 社会思想一旦意识到它的时代性,同时也就意识到它的最高局限性,
虽然同时也意识到它的最大合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7 16:17:11
52. 思想复兴的前提是思想创造
因此思想复兴的前提便是人们的思想创造,只有在思想创造中,从前 的思想复兴才有可能。我们在读书活动中存在一种现象,它使我们感到莫 名其妙,即:我们同读一本书,总觉得读后一次比读前一次发现更多的东西,而书中所固有的内容在我们读无数遍后并没有产生任何改变。这是为什么呢?十分显然,这与我们读书时的头脑状态有关。当头脑空洞无物时, 我们读书就不会有任何发现,也不会注意到其中的什么内容。因此我们便 知道一般人读一本学术性的书没有兴趣、没有任何发现的缘故了,因为他 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内容而产生共鸣。相反,一个相应的专家对这一学术作 品就很感兴趣,因为他头脑中有相应的内容,能够发现书中所包含的思想。 人们平常都认为,读书的目的便是懂得自己从前所不懂的东西,便是摄取 自己头脑中所没有的内容。这种观点表面上看非常有道理,但它却十分肤 浅而错误,它没有深究认识活动的深刻机理。实际情况与之正相反,因为 实际情况是:正因为人们头脑中存在着相应的内容,他才去读相应的书, 去作相应的发现,凡是他头脑中没有的东西,凡是书中的内容在他的头脑 中没有,他都极少注意和发现到。他读书不是去吸取所谓知识,而是去寻 求支持,寻求对他头脑中存在着的思想的支持。现在的教育从来就是把学 生看成头脑空白的人,因而需要给学生的头脑灌输东西(知识)。这种做 法并没有使学生的头脑丰富起来,他的头脑仍是空白的,所灌输的东西没 有成为学生头脑中的内容,这些东西始终是他头脑的外在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8 11:11:32
  思想是人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人的本质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8 11:40:08

53. 思想的统摄性
思想便是这样,以输出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内容,它所涉及到的 地方,都打上它自己的烙印,从而把这些涉及到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这样 在思想之间便产生了竞争,两个或多个思想共同争夺一块精神领地。比如, 资本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之间往往互相竞争,它们共同争夺自然科学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把自己渗透于这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中,从中吸取内容,获得支持的成份。思想之间的竞争是无形的竞争,作为纯粹 思想之间的竞争也是没有任何恶意的----只有那些被政治或其它外在因素 渗透了的竞争才是有恶意的。思想在广大的领域中渗透和体现自己,从而 获得相应内容,这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每个思想都必须这样,否则它便是 不存在的。马克思从他的思想产生时起,便努力使哲学、经济、政治、科 学、艺术等等历史存在或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内容;到后来,在马克思主 义的形态里,人们更使马克思的思想变成无所不包的巨大体系,人们把历 史的和刚刚产生的东西经过改造,便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一个有才能的思想家总是使他的思想变成一个体系,并且越是具有天 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也就越庞大而无所不包。因为这个思想总是努力 要系统地解释更多的现实,并从中把之转化为自己的内容。因此一个思想 以一种思想体系的方式出现是毫不奇怪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8 12:14:09
uvwx 发表于 2024-3-28 11:11
思想是人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人的本质本身
不错,这正是思想论的精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9 07:51:31
54. 思想必然会有其体系
思想之所以在它存在的过程中必然衍变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因为它必 然会有所发挥,这些发挥了的思想集结在思想本身的周围;同时它们之间 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因为它们的共同同一性便是思想本身。这样,思 想必然会有其体系,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9 15:29:55

55. 记忆与头脑的丰富充实 一个人的头脑越是充实丰富,这个头脑的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就越强,因为在这充实丰富的头脑里具有比一般头脑更多的思路。头脑越丰富头脑中的思路就越“四通八达”,它创造知识的能力和记忆能力就越强。 人们总是把记忆看成是一种最生硬的头脑活动,把记忆看成等于死记硬 背,其实还存在着一种最轻而易举的记忆形式,那就是通过头脑本身的丰 富性、通过头脑中相应的精神(表现为兴趣)来进行毫无意识的记忆(即 不是为了记忆的记忆)。人们知道马克思的记忆十分好,记东西既快又多 又牢,这是因为马克思拥有一个十分充实丰富的头脑。一般人正因为头脑 贫乏,所以记忆(特别是对一些既高级又文雅的事物的记忆)很不好;他 们对许多东西都熟视无睹。充实丰富的头脑能够做到思如泉涌,而理性知 识在头脑中的产生就象水从涌泉中不断涌出一样;同时这头脑的灵感特别 多,任何时候都会“触景生情”和“触景生灵”。一个人很不容易获得一 个崇高而充实丰富的头脑,因为它要经过长期的思维积累;只有经过长期 的思维积累,人才获得一个崇高的(即思考高级事物、具有高级兴趣的) 充实丰富的头脑,才获得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头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29 16:53:34
56. 知识的知识性与信息性
一个知识是知性知识时,它的知识性便最强,从而信息性最弱;是理性知识时,它的知识性便最弱,此时知识的信息性最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30 08:22:28
57. 教学过程的演化
人们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便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因为教学的目的便是 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有两个基本形式,首先一个是灌输性的,即死背硬记,另一个是理解;显然,后一个比前一个要高级。现在在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这也是现行的教学方式)中,灌输性的教学遭到了最明 确的否定,这种否定使这一教学方式更加强调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 性。因此,现行教学方式的趋势是:否定灌输性的教学,强调理解性的教 学;这是现行教学方式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对它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我们可以认为,灌输性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其范围只限在学校 和课本内,而理解性教学则使这种教学走向了开放(但还不是彻底的开 放)。因为理解的过程不仅包括课本,而且还包括实验,甚至包括有选择 的社会活动。封闭性的教学是不能使人发生理解性之思维的,这种封闭性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思维的修练。由于理解是一个过程, 并且是一个实验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强调理解的教学就不能不使它的教学 活动扩散至学校和课本以外,扩散至社会和历史。这种扩散,刚才说了, 是这种教学方式(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现行教学方式)的一个发展和进 步。但这两种教学形式都不过是现行教学方式的两种形态,而新的教学方 式则是一种向社会和历史全面开放的教学(教育),它把它的校园扩展到 整个社会,把它的教学扩展到整个人生。显然,这新的教育是从现行的教 育方式上发展而来的,因而现行教育是新教育的基础。现行的教学方式在 其最初阶段是采取灌输的方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教育的历史发展上看 到,以前的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死记硬背,并且教学非常局限于课本和校园。 到现时代,教学的这种最初形式被打破了,所教的东西由强调死记硬背变 成强调理解。由于强调理解,因而便有许多社会和人生的因素渗入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不得不产生开放,这种开放表现在学生参与实验和社会实践,学生对所教的东西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方面也 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等等。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渗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从而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便是强调理解(同时也 包含着对“应用”的强调)对教学过程本身所产生的作用。这一作用使社 会和人生的因素渗入到教学过程中。但这也只是开始;社会和人生因素的 全面渗入,必将使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发生变化,现行的教学方式也将被 新的教学方式取代。因为现行的教学方式所强调的“理解”其意义仍然是 有限的,它不能适应社会和人生的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渗透。现行教学 方式对于社会和人生因素的渗入是有高度选择性的,因为为了保持所教的 东西的可(肯定)理解性,教学必须对社会和人生因素进行选择,从中选 择有利的成份和剔去不利的成份。这样我们便要进一步对这种“理解”进 行考察,看它实质上究竟是什么。理解无非是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在现行 教学方式中,传授知识便是目的,因而使被教者接受(并且是较深刻地接 受)知识,便是目的。这样,理解无非便是怎样去理解知识的正确性和合 理性,以使被教育者对知识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我们把这样的片面理解称 为“肯定的理解”,即它总是从知识的肯定方面去理解知识,而不从否定 的方面理解它。这便是现行教学方式的理解,也是这一教学方式之最终谜 底。揭示了这个谜,我们便了解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现行教学方式的 一个基本概念和术语便是:学(学习),现在我们也可以揭示出所谓学的 秘密了:学便是对知识进行肯定的理解(学校中的学就更是如此);这种 学不容许对知识具有否定的理解,否则传授知识的目的便不能实现。但这只是学的高级形式,学的低级形式便是:死记硬背。
新的教学方式将会从这里产生,即从现行的教学方式的高级形式---- “理解”上面产生。现行教学方式的理解是对知识的一种片面理解,而新 的教学方式将对知识具有一种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实质便是:对知识既 作肯定理解,也作否定理解;这种全面理解的活动形式也就是:研究。现 行教学方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学”,而新的教学方式的基本概念和术 语则是研究。也许人们会说,研究活动已不属于教学过程了,它属于科学 研究活动,因而是科学家的事。确实如此,现行教学过程只能是学习,而 不是什么研究;但是新的教育,新的教学过程将会把学习和研究最有机地 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也正是教育的基本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31 06:28:09
58.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打向科研的“缺口”
只要我们的观察足够深刻,就会发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并不是传授知 识,而是思想交流,是两个思想、两个头脑和两个精神之间的互相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和被教者都拥有自己的头脑,尽管这些头脑的成熟和 完善程度各不相同,而教学过程实际上便是教者和被教者的头脑(与精神)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通常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方面思想的相互 作用,一方面是课本的思想与教者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者与 被教者的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候教者被取消,课本的思想与被教者 的思想直接发生相互作用(这通常被称为“自学”)。全部教学过程包括这 两个方面的思想交流,而总的说来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各个头脑之间的相互 作用,是思想的交流。由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头脑的相互作用,是思想的交流,因此教者与被教者的头脑之状态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者的
头脑状态如何,被教者的头脑状态如何,这对于教学过程来说都是极其重 要的。一个教者面临着许多被教者的许多种头脑状态,因而这就产生了通 常所看到的差别,即在教学过程中被教者之间的差别。如果同一个教者同 时教一个人和一只猴子,由于人的头脑状态和猴子的头脑状态之间的巨大 差别,因而教者所看到的(教的效果)差别比人之间的差别要大得多。一 般人常用“聪明”这一术语来说明那些头脑状态好的被教者,用“愚笨” 来说明那些头脑不好的被教者;而人的头脑状态取决于他特定的智力与智 力特征,决定于人的头脑的特定思维素养,因此一个人也并不是什么都聪 明,或什么都愚笨,他既有聪明的一面,也会有愚笨的一面。
由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思想交流,因此所谓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就 只是一种假象,在这一假象下面掩盖着教学过程的真正本质。传授知识只 不过是教学过程进行下去的表面形式;教学过程不得不具有一个表面形 式,否则它就不能进行下去;但是在这表面形式中却隐藏着教学过程的实 质,即思想交流。因此我们考察教学过程便是要研究思想交流的规律,而 一旦我们研究了思想交流的规律性,我们就会发现,“研究”便是思想交 流的基本环节。 思想交流的意义不仅局限在教育里的教学过程中,它 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又可以把教学过程归属到人们生活 的大整体中。教育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特殊方面,这一特殊方面与人的其 他方面紧密联系着。教学过程是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在这一特殊形式里思想交流特殊化了自身。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思想交流以 “学”的方式出现和进行;但这种方式恰恰掩盖了思想交流本身,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显现为本质的东西。在这里教学过程的实质似乎就是传授
知识。而在与教学活动不同的科学活动中,思想交流则以“研究”的方式 出现和进行。因而在科学活动中思想交流的本质性便清楚地显现出来了。 新的教育和教学便是努力要把这两方面----“学”的方面和“研究”的方面 结合起来,在学中渗透有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着科学研究活动。
然而在教育中,研究却是从学发展而来的,在这里思想交流总是首先 采取学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思想交流本身是一种掩盖。研究是从学的 什么地方产生出来呢?是从‘学的矛盾’那里产生出来的,这一矛盾便是 知识的矛盾。比如教师教给学生一个知识,但学生发现在这知识里存在着 矛盾;于是学生便对教师所教的这个知识产生怀疑,继而对这个知识进行 深入研究----而不是学。这便是“研究”从“学”那里的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3-31 15:10:15
59. 认知因素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确实,刚刚开始接触一个人时,外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种作 用中,人的漂亮使人吸引,丑陋则使人排斥;因为此时人的理智和理性都 未曾起作用,起作用的只是人的感性,人的感性精神。因此在这里便发现 一种有趣的美的规律:外貌很漂亮的人(特别是异性人),当他(她)被 别人了解后,这个人便在别人那里显得更加可爱,或相反,显得丑陋而遭 到心理上的排斥,这要看别人所了解到的情况如何了;相反,外貌很丑的 人,当别人对他(她)产生某种了解后,这个人同样在别人那里产生两种 情况:或者他(她)显得可爱,或者显得更加丑陋,这同样要看别人所了 解到的情况如何。这说明人的理解力、人的理智和理性在美的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4-1 07:47:43
60. 真正的美和美的真正实现
只有在理性精神那里美才真正得到实现,或者说,只有在理性精神那 里才真正存在着美和审美,真正存在着美。上述的比喻是美在起作用的缘 故,美的作用正在于消除纯粹的感性,消除感性的快感。因而美的作用决 不单是引起快感,相反,这种作用更多的是引起丑感和恶感,引起人们精 神上的痛苦。美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使感性精神感到痛苦,而使理性精神 感到快乐,因此美的作用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点在教 育家那里是十分清楚的,----但是目前的教育却相反地出现一种情况,即教 育只是教书,而不是教人和育人,或者目前的教育对教人和育人感到无能 为力;单纯的教书比教人、育人要容易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4-2 07:45:44
61. 美的来源和美在精神中的最终实现
美来源于人们的思考力,来源于人们持久不断的思维。而持久不断地 思维的结果便是相应精神的产生,思维反过来则变成了精神的一个因素 (一个主导因素)。这样,美和精神都是持久不断的思维的结果。美和精 神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美在精神中得到了实现。思维(知的因素) 在精神中达到或转化为精神力量(情感和意志)的过程便是美的实现过程。 我们知道,一定的思想在相应的精神中肯定会转化为情感或者意志,比如 一个人了解(这一了解包含了一定的思维)了另一个人,于是在这个人的 精神中便产生出对这另一个人的感情、热情、同情、怜悯,或者讨厌、痛恨等等。这就是美之实现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5-29 20:49:15
【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后,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均出现了退步】
(慧田哲学 2024-05-28 18:36 山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