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性风险问题
网友lida: 目前许多人在做流动性风险的定价问题,请问您觉得能否把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分离出来,然后定价呢?
王江: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以及在定价研究里的作用和影响。流动性风险到底能不能算市场风险的一类?当然我在说市场风险的时候,已经把市场风险广义化了,只要是市场当中有共同性的风险,我们都叫做市场风险。这个是目前大家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个最终涉及到我们说的流动性到底是什么,一些相关的风险又是什么。有可能流动性是和个别资产的特性相关联的,与其他资产关系不大,这就不构成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市场风险的特性。但也有可能流动性的变化是在不同的资产之间是相关联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是,在某种意义上,流动性的风险也就变成了市场风险,也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类,或者是市场风险的一部分。所以流动性风险能不能与市场风险分开来看,最终来决定影响流动性的经济因素到底是什么。流动性的行为又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只与每个资产的个体有关,还是与整个市场的情况有关?对这样的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之后,是否能看作市场风险这个问题就可以明晰起来了。
关于金融市场交易量问题
网友lida: 您觉得在中国股市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交易量指标有没有意义呢?基金的交易量行为和股票的交易量行为是不是非常不同呢?
王江:在中国股市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交易量指标有没有意义?基金的交易量行为和股票的交易量行为是不是非常不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能给我们带来交易的具体的信息,而交易的行为是能够影响市场的行为和市场的价格的。这个我想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市场,它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看它早期的交易情况,一直到60年代中期,它的交易情况和中国现在股市的交易情况有类似之处。你比如像小盘股,它的交易量非常大,而大盘的股交易量相对来讲反而比较小,这个和我们一般所讨论的在组合优化的前提下的交易行为是不一致的。到70年代以后,交易的行为和我们理论上所想象的比较合理、优的行为相对来讲比较一致。所以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通过交易量的分析,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市场当中交易者的行为的信息。后面的问题和前面的问题相关,这主要取决于基金的交易的目标,和个体投资者对单个股票的目标一定的差异之处。你比如说指数接近,主要是持有一个充分分散的组合,它的交易量的行为,应该是这样的:就是在交易的时候,会多个股票一起交易,在指数里面的这些股票会进行相关的交易。如果是对单个股票进行投资的话,股票之间的交易就会不太一样。这只是一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交易的目标不一样,我们交易的行为也不一样,所以观察这个交易量当然也就不一样。
网友lida: 请问从债券的角度来说,您觉得交易量能说明问题吗?因为现在我国的银行间市场交易频繁 ,交易所的交易数据非常稀少.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做研究吗?
王江:第一个问题是在债券市场里头,交易量能说明问题吗?这个当然要看交易量说明什么问题,对于债市的流动性问题交易量是能够提供有益的信息的。应该说价格受流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交易量方面的信息,并对它做更深入的研究,对我们研究债市的流动性以及流动性对债市价格的影响都会有益。据我了解,银行之间市场的交易实际上并不频繁,但是交易的额度比较大。而交易所的交易就是国债了。相对来讲交易频率偏高,但是额度较小。这就说明这两个市场是有差异的。从参与者以及交易模式都有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是分割的。前面说到了在研究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前面介绍一些经典的原理、方法怎么能够应用,这有一个例子,这就是在市场有分割的情况下,交易的行为,一个交易的价格是怎么样来决定,行为又是怎么样的,这个我觉得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从里面也可以得到很有意义的结论。
关于现代金融理论
网友syjing: 现代金融理论有一个一致的框架容纳各种假设吗?衍生工具设计的日益复杂,其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成本随之增加,是否造成阻碍作用?
王江:这个问题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可以给一个肯定的答复,也就是说可以建立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足够的一般性,以至于各种可能的角色都包含在里头。但是这样的一个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我们所要描述的是实际的市场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假设,应该是能够描述实际市场的情况的,这也正是说我们在做理论框架的讨论上,在理论框架的争论上所碰到的情况。我们所涉及到的争论或者是讨论,往往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角色,而不是非常一般性的角色。这就像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碰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比如说在物理学里头,研究万有引力定律,那么这个引力的形式就是非常特别的。我们讨论的也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引力的形式之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如何。生物学也是一样的,DNA有具体的结构,我们讨论的是在这样的结构下延伸出来的具体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是在抽象的层次上讨论一般性的框架,意义并不是很大。关于衍生工具,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是否会造成阻碍作用?这个也是个实际情况,当然产品复杂了以后,能够对它了解的程度当然就受到限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随着这些新的工具,新的市场的出现,专业化的人员也变得非常专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易成本也不一定就会随之增加。
lgc: 1.您对信用风险领域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能否给结构化(Structure)方法和约化(Red uced form)方法给予一下评价,未来研究信用风险的主流您认为会是什么? 2.国内金融研究做实证统计的很多,但精巧的模型很少见到,您能对计量提一些看法吗?
王江第一个问题,在考虑信用风险的时候,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结构的方法,另一种是约化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结构化的方法对我们的价格有一个相对比较具体的刻画和描述。从分析的角度,给了我们比较多的结构,对于具体的分析方法加了更强的制约。那么分析相对来讲,因果关系条理比较清晰一些。约化的方法灵活性更高。我觉得发展的前景可能是两者互动的一个结果。因为结构化的模型,目前看到的这些模型,相对来讲都比较简单,要刻画实际市场很丰富的情况,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是简单地从理论上把结构化的模型变得很复杂,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方面应该更为丰富,哪些方面应该进行简化。约化方式可以从实证方面,可以从数据上给我们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在这个指导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发展结构化的模型。结构化的模型又可以反过来进行实证的检验,抓住差异的地方,再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我觉得这两者不应该抵触。我们最希望得到的是结构化的模型,但要一步达到可能还有困难。第二个说到国内金融研究做实证的多,做精巧模型的少。这个前面和讲风险信用分析是相关的。这个模型是应该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我们做模型不是做游戏,我们希望模型能够描绘客观事实,尤其能够抓住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些核心因素。而到底哪一些因素是重要的,他们重要的程度又是如何?这些我们需要得到数据,需要知道实证的指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证分析对金融的发展,对模型的建立,理论的建立,都至关重要。这就像自然科学里头,实验对于理论的重要性一样,没有实验的理论就谈不上科学的。那么在社会科学里面,当然我们跟实验科学不一样,我们所依赖的是实际现象所得来的观察和数据,以及在这个数据上所做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和实证的分析。
lixing1:尽管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圈子里遭到的反对意见仍然很多。但在金融学的圈子里,大家对行为金融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请问您对行为金融学的前景是怎么看的?!我知道在您任教的MIT金融系,罗闻全教授想从演化的角度把新古典金融和行为金融统一到一个框架之中,而ROSS教授对行为金融持批判的态度。不同学者对行为金融的态度不同,是和他们的训练和研究背景有关?还是说——金融问题的研究殊途同归,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用来认识同一个问题?
王江:行为金融学当然是目前金融学研究领域里一个很活跃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人采取比较接受的态度,也有人采取比较怀疑的态度。我想对行为金融学的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行为金融学基本的出发点是说,普通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可能和传统的金融学框架里的理性不太一致。提出这样一个对前面框架的修正,主要原因是在对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分析中,似乎和经典金融学的理论不太一致。这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结构不一致出现在什么上面?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里一些极端简单的情况可能有一些不一致之处,并不是对传统金融学所有结论或者是主要结论有什么不一致。比如这些实证结果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市场价格的变化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预期的。这和经典金融学里面所谓市场信息有效的假设似乎不太一致。但是要强调的是,市场信息有效的这个假设在一般意义下,和市场价格变化的可预测性并没有冲突。因为计算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可预测的。由于还有风险的因素,并不代表市场不是信息有效。只有在一个很极端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市场里面的边际参与者风险中性的情况下,这个价格变化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无非是说,市场的边际参与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这和实际情况也相对比较一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为金融学所提出挑战的是经典金融学里面的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个也是我们大家所看到的,对于新的修正,它的适用性,它的普遍意义,我们所看到的争论的焦点主要在这里。还要再说一点,在一个金融市场里面,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里交易的资产的价格。这个价格如果在市场运作比较理想的情况下,主要是由市场当中一些有信息的,又有充足资本的,相对来讲比较理性的参与者来决定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当中一个平均参与者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般参与者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价格呢?就是在理性参与者们的交易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时候这些非理性参与者的行为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如果理性参与者的行为是受到限制的话,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经典金融学的范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从经典金融学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信息不完善等等,即使不加入行为金融学的角色,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可能和经典框架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对经典框架也要做进一步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不是需要额外的金融学的角色?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新的设想,都是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具体到最后的结论,只能是通过对具体的假说、具体的理论,它所得到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检验,并得到实证的支持以后,才能下结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为金融学是一个活跃的领域,我觉得也能继续探讨下去。在原有经典金融学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市场不完善的因素,把经典的框架进一步的延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也应该在这方面探索下去。刚才说了,最后的结论只能靠市场的数据来。为什么学者们对行为金融的态度不同呢?我觉得有几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一,如果把行为金融学和所谓古典金融学两者来做比较的话,古典金融学解释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可以说它取得了所有社会科学里前所未有的成功,比如在衍生产品的定价方面。当然对于有些问题,传统的框架可能解释得并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很自然。我觉得,最后的争论还是应该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哪一些基本的角色。所谓殊途同归的说法,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因为我们解决的都是具体的问题,最后如果答案是正确的话,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当然研究的时候,在知道正确答案之前,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的探索。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比较有希望,也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另外一个方向更有希望,这个是研究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我相信如果真的有个真理,我们最后会走到那儿的。到那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到底非理性的行为角色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问题解决了以后当然就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