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弗里德曼对货币分类源自微观观察,于是人们对于M2/GDP众说纷纭。
M2/GDP是货币超发系数?
因为个体储户可自由提取存款,故弗里德曼将M2定义为货币供应量,由此诱发M2/GDP货币超发论。
事实上,货币发行专指央行发行基础货币。
M2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存款,是货币循环多次周转累积的负债,并非货币发行。
M2/GDP是货币流速倒数?
它的推理为:根据MV=PQ=GDP,得,M/GDP=1/V。
又,M=M2,故M2/GDP=1/V。
但是,M2不等于M;且V是独立变量。
那么,M2/GDP最接近的变量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才能为其找到用武之地?下面我们做一下探寻。
因为,储蓄流量→贷款流量→社融贷款增量,故,M2→储蓄存量→社融贷款存量。
故,社融贷款存量x贷款年利率=宏观年应付利息。
又GDPx增长率=GDP增量;
因为宏观投资必然亏损,原GDP中无法用于还本付息,以最乐观假设GDP增量全部为债务人所得,则有:
宏观年应付利息/GDP增量=宏观利息保障系数倒数。
其中:
宏观利息保障系数>1,尚可还本,增长有望。
宏观利息保障系数=1,仅够还本,零增长。
宏观利息保障系数<1,不够还本,增长无望。
市场经济的经济循环为货币循环与实物循环的双循环,货币循环流量递减,但债务存量递增,即债务拉动,它必须周期性地强制去债务,过剩资本犹如缺氧般窒息,由此导致流动性陷阱、负利率、股市暴跌、房价崩溃、企业规模倒闭、银行普遍挤兑、工人群体失业的明斯基时刻,这就是金融内在不稳定性,而实物循环由于技术进步却使供给递增,两者耦合形成流动性短周期与债务性长周期。
日本战后长期的快速增长为顺差拉动,随着体量加大,不得不转入一般性的债务拉动,结果历经负利率、量化宽松而跌入滞胀与萧条交替的新平庸,如同三高老人,步履蹒跚,再难重现青壮雄风。
当前,美国国债35万亿美元,企业债务18万亿美元,家庭债务17万亿美元,美国社会债务存量为70万亿美元,以年利率5.5%计,则年应付利息3.85亿美元,美国2022年GDP为25.44万亿美元,美国2023年GDP为27.36万亿美元,GDP年增量1.92万亿美元,宏观利息保障系数仅为0.5,它证伪了那些增长的统计数据,以复苏之名掩盖滞胀之实。
美国高息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它国游资参加博傻盛宴,以延续借新还旧的庞氏融资,游资贪图美国高息,美国鲸吞游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