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的“流动性(Liquidity)”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从微观层面将,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股票的流动性大于房地产,国债的流动性大于公司债券。
一般说来,流动性定义的主要是指私人部门的资产,包括M0、M1、M2和M3。其中M0又称流通中的现金,是指通货发行额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即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M1又称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又称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3又成为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加上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M3=M2+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1]
以上是从货币供应量的各个层次来区分流动性,其中M0 流动性最强,M1 反映了经济中现实的购买力,M2 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能较好的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M3则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定义流动性。
但总而言之,宏观的流动性的源头在银行体系。因此我们最关心的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如何以及他们的货币创造能力怎样。对于银行体系来说,流动性就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对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具有很大的影响。而银行间市场主要有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变动都关系着企业融资成本的变化,进而会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