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861 2
2024-08-14

7月金融数据出台,各方宏观分析师纷纷登台,对M2、社融数据增速下降忧心忡忡。

首先,这是正确的分析方向,即名义GDP重于实际GDP,需求侧重于供给侧。其次,分析方法上是昏昏然、茫茫然、不知所以然。

M2货币供应量概念源自货币主义鼻祖弗里德曼,他从个体观察出发,发现储户可以自由提现转账,于是推而广之,得出存款即货币供应量的论断,进而催生以M2为标准的货币超发论。同时将M2代替M,应用于MV=PQ=GDP,且假设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即Q不变,又V不变,得P/M2=V/Q=常数,也就是所谓通胀从来都是货币现象。再根据MV=GDP,因V不变,故M增速=GDP增速,以M2代替M,得M2增速=GDP增速,这就是易纲行长念念不忘的M2增速与GDP增速同步。

然而,现实中M2高涨,但却通缩,于是就有了货币消失论,货币主义则否定了原来的誓言,V变慢了,于是V不再是独立自由变量,而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实困境是产能过剩,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弗里德曼的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相等假设直接将问题假设掉了。对于M2增速匹配GDP增速,更是屡被打脸,现在退化为预期目标。

弗里德曼以《美国货币史》成名,其核心结论为美联储不当紧缩使M2巨降,从而导致了大萧条。这个结论颠倒因果似是而非,它来自于不理解M2的形成机制,其个体观察本质为微观错觉。

新宏观通过建立货币循环,纠正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弗里德曼的货币流量与流速,得出月度GDP=Mx(1一SxD)^(N一1),其中,M为基础货币、S为储蓄率、D为法定准备金率、N为月度序数,故储蓄存量=∑月度GDPxS=M2一M0,储蓄增量=月度GDPxS=(M2一M0)增量。社会应付存款利息=储蓄存量x存款利率=(M2一M0)x存款利率。可见,M2越高,社会债务成本越高。M2如果被商行贷出,则形成社融主体,债务转嫁给债务人,形成企业债务危机、消费者债务危机、政府债务危机,如恒大、碧桂园、融创、通用、福特等大企业危机;次贷危机;美国、日本国债危机。M2如果无法被商行贷出,则形成流动性陷阱,银行无法支付存款利息而倒闭。以上危机同时爆发,就是明斯基时刻。故,在货币经济时代,名义GDP决定了实际GDP。通过周期性的强制消除M2存量,才使得复苏成为可能。因此,M2是市场经济金融内在不稳定的根源,并非越高越好。

正是由于不明M2的真正机理,导致误导决策故此,M2首先为美联储所弃,随后大多数国家亦弃,弗里德曼晚年对此表示茫然,而一向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为金科玉律的中国经济学界仍对其深信不疑,误导于是继续。

正确的分析要点为:

1、需求重于供给的分析方向。

2、名义GDP的增长,涉及国民收入,它是由真正的货币流量决定的,为此关注降准、实际准备金率、M0十超准。

3、社会零售品总额,涉及消费需求支出,它是GDP的大头,为此关注消费税。

4、宏观利息保障系数=(GDPx增长率)/[M2一M0)x利率];涉及债务负担,为此关注降息。(M2一M0)增量=名义GDPxS,当S不变时,M2增量增即GDP增,但当S变大时,M2增量增GDP不一定增。故,M2增量它是累积GDP的储蓄分量,它的增量只占名义GDP的小头。M2存量增反而意味着债务成本上升,金融风险高。M2不是货币供应量的直接证明是M2对应债务人的抵押库存,当M2买此商品后,债务人后归还贷款,于是存贷款同步消失。而M0与超准则在买卖后仍在。

5、政府赤字,由于市场经济存在最终需求不足,需要价值补偿,目前顺差拉动不可持续,须以政府赤字补偿,走出流动性陷阱,增加挤入效应。当然,更理想的方案为储备需求,详见《新宏观:金融周期的量化与储备需求去周期方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4.3。

6、M1表示存款活跃度,过低,无货币利润,过高,易触发内在不稳定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8-16 21:00:5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8-16 21:09:41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