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xianghuai在2005-2-21 7:42:31的发言:
原来如此!
你这就是交换价值由购买力决定的理论的翻版.
非也!
我只研究了宏观分配,也就只谈宏观分配。在平均化规律下:甲乙二人的商品(价值)先合在一起再平分。(为简单暂不考虑生产资料、且设基期为逻辑起点)。
择自《价值在宏观上的分配》一文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43例如,社会中只有两个部门,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B部门生产率不变。原来A的产量等于B的产量,等于 m,A的价格等于B的价格,等于 10k/件⑦ ,且两部门劳动人数相等,产品互补。问A、B现在的价格?⑧
A的数量现在为原来的两倍,为 2m 。依照前面假设的正比关系,则A部门现在创造的价值量亦为原来的两倍,为 2m×10 = 20m 。在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A部门多创造的 10m 价值将在两部门平均分配,各得 5m 。这样A部门现在只剩下 15m 的价值,于是每件A的分配价值(或交换价值、生产价格)为:15m÷2m = 7.5
B部门的劳动价值虽然还是 10m ,但是由于A部门赠送了 5m 的价值,所以现在的价值总量为 15m ,于是每件B的分配价值(或交换价值、生产价格)为:15m÷m = 15
这就是说,当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后,A和B分别以 7.5k/件 和 15k/件 的价格出卖时,两部门都获得平均利润,两部门的劳动者都获得平均工资。此时的交换关系是:A : B = 15 : 7.5 = 2 : 1。
而按马克思的反比关系,A的价值(或劳动价值)现在为5,B的价值(或劳动价值)还是原来那么多,为10,于是A与B的交换关系为:A : B = 10 : 5 = 2 : 1。
从使用价值形态上看,两种交换关系都是 A : B = 2 : 1 ,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从价值形态上看两种交换关系间却有巨大的差别,一种是 A : B = 15 : 7.5 ,一种是 A : B = 10 : 5 。显然,在 A : B = 15 : 7.5 的关系背后是因为物化劳动创造了价值,社会中的价值总量多;在 A : B = 10 : 5 的关系背后是因为只有活劳动创造了价值,社会中的价值总量与原来一样。那么哪种结论更接实际呢?
分析一。在 A : B = 15 : 7.5 的交换关系下,货币的购买力对A增强,对B减弱,且增强量正好等于减弱量,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不变,只是所需的货币量比以前多。在 A : B = 10 : 5 的交换关系下,货币的购买力对A增强,对B不变,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而所需的货币量还是原来那么多。显然,货币的购买力增强意味着货币增值。
很明显,在 A : B = 15 : 7.5 的交换关系中,B价格的上涨是以A价格的降低为代价的,所以社会中物价水平不变,这与当今世界各国都推行“稳定物价”政策高度吻合。在 A : B = 10 : 5 的交换关系中,由于A的价格降低,B的价格不变,所以社会中物化水平必将降低,与“稳定物价”不符。
分析二。如果将例子中的两个部门改成n个部门,则:
A商品的分配价值为:WA = 10m/2m + 1/n×10m/2m = 5 + 5/n
n商品的分配价值为:Wn = 10m/m + 1/n×10m/m = 10 + 10/n
显然,由于社会中有成千上万个部门,n很大,所以 5/n 和 10/n 可以忽略不计,于是:
WA ≈ 5 ,反比降低; Wn ≈ 10 ,不变。
这与由马克思的反比关系得出的结论一致。这就是说由正比关系得出了反比关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下面分析一下这个现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