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猪肉价格可能即将开始回落,但农业部门的现有结构意味着波动性较大的食品价格仍然将是一个问题。
食品价格是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据估计其所占权重为30%。在食品价格中,猪肉(中国居民最喜欢的肉类)价格则是一个关键组成。中国CPI和猪肉价格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致一些观察人士将CPI戏称为“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
食品价格在CPI中所占权重较大不无道理:中国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花在基本生活品上。但食品价格所以成为影响通胀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是因为其在CPI中被赋予的权重,而是因为食品价格的波动性较大。
中国约有一半人口(约6.74亿)仍然生活在农村,其中许多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耕种小块土地,或在院子里养几头猪、几只鸡。数百万类似小农户构成了中国农业分散的格局,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供应不稳定。小农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更为敏感,相比大型产业化经营的农场,小农更容易受农畜疾病或天气变化的影响。
此外再加上货币供应量的大幅波动,其后果就是波动性较大的食品价格对CPI构成了较大影响。试想一下: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食品价格指数在2002年4月触及-2%的低点,并于2008年2月攀升至23.3%的高位。相比之下,过去十年美国的食品价格指数只触及过6.3%的高位。在美国,农业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常态。
不要指望中国农业部门的整合能很快解决问题。负责北京近郊一个1.6万头生猪养殖场销售工作的刘洪峰(音)说,像他这样规模化经营的农场在市场上只占了20%的份额。现状的改变将是缓慢的。
剩余80%的市场份额由那些在自家后院进行养殖的农户构成,后院养殖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极低的成本意味着小农不太可能在竞争中被逐出市场。如果ZF决定通过监管将这些小农逐出市场,那么ZF将面临农村大规模失业的现象。而ZF试图成功解决通胀带来的问题似乎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美妙的白日梦。
中国这一轮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在今年剩下几个月的时间里,CPI看上去也将逐渐回落。但是由于农业结构的转变进展缓慢,下一轮食品价格高涨的情况始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