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90 1
2011-09-29
以2009年为分水岭,中国的金融改革出现明显断裂。此前十年,审慎是金融改革的关键词。由于不审慎,付出了农村基金会关闭、城市信用社全行业关闭、全国性信托整顿、农信社除上海外全行业亏损、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等惨重代价。正因为审慎,调控当局在2007年10月起大力遏制资产价格泡沫化,几乎在2008年三季度前收全功。  可是,自2009年一二季度之交,金融业在普遍批判英美式金融创新的同时,亦放弃了审慎。一边倒式的救亡思想,彻底压倒了本应持续推进的现代金融启蒙——风险管理。
  于是,几乎在一夜间倒退回15年前,毫无技术含量的金融骗局在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重新上演,银行在高息揽储,民间在炒资金。
神话永远源于流动性
  或许可把所有的泡沫破裂,在理论上归咎于动物心理,在实践上归咎于内控失灵。但投机的发生永远基于诸多神话,而神话永远源于流动性。
  以这次内蒙古投机泡沫推想,如无2009年上半年的7.8万亿元信贷投放,必无煤炭乃至矿权投机,亦无开设各类骗局的可信度。人们之所以相信可获得20%至50%的年度资金回报率,一定基于煤炭、矿权超过50%的年度价格涨幅。的确,他们看到了资产价格暴涨,他们相信投机盈利前景,甚至有理由认为,庞氏骗局的制造者自己起初也深信不疑。
  因此,也许不应仅仅把责任归咎于银行内控。一旦货币失控,谁会持有货币?更要命的是,往往在调控当局意识到问题并实施紧缩性操作时,问题反而会显得更加严重。
  第一,一旦紧缩,投机骗局制造者将不得不按照更高的筹资成本获得资金,于是民间高利贷呈愈演愈烈之势;第二,如果正规金融机构或明或暗地参与了对投机的融资,则只有依靠发行更多的高息“理财产品”,来维持已日益脆弱的流动性链条;第三,由于紧缩会使实体经济部门的筹资成本亦随之上升,往往会成为对紧缩持恐惧态度的投机者借以反对紧缩的口实。
  终于,我们在2011年想起了“宏观审慎”,但为时已晚。由于忙于救亡,我们站在了危亡的边缘。微弱的重归审慎的呼声,被越来越多的饮鸩止渴的行为淹没。时至今日,金融机构的微观操作,已被套上了不审慎的枷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29 10:52:57
危机总是向下传导的,强者出于自利的目的,总是尽可能多的与弱者分担风险与亏损,同时独占利润和好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