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 周五晴
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是做经济“加法”“多赢”的表现,国际上有“经济共同体”,国内称为“经济区”。我孤陋寡闻,最近才知道有一个“中原经济区”。
最近从报章了解到,由中原地区13城市组成的中原经济区联席会12月7日在河北邯郸举行了第18届年会,与会的13个城市的市长代表合作成员单位共同签署了《中原经济区(2007)邯郸宣言》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循环经济实验区倡议书》。
中原经济区,又叫中原经济技术合作区,成员城市包括13市:
山西省(晋)的长治市、晋城市;
河北省(冀)的邯郸市、邢台市;
山东省(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
河南省(豫)的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
中原经济区是1985年9月由河北邯郸市和河南新乡市共同发起组建的区域性经济互助联合性组织机构,它囊括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的13城市,11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5600万,2006年GDP总量达到7216.6亿元。出于共同促进中原经济发展的目的,在过去22年中各城市相互支持,共同奋进,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经济商贸活动不断,区域内合作日趋紧密。他们通过开发中原地区资源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为目的,开展了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先后举办了安阳春节物资调剂会、长治轻纺产品交易会、聊城农副产品交易会、邢台协作项目洽谈会、邯郸食品博览会、国际建材博览会等,成交额达180多亿元。协进协出各类物资,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交流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000多项。
二是协调交通网络建设步伐,构建区域联系纽带。中原经济区瞄准影响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通问题,修通了一批地市间的断头公路,初步改善了区内交通状况。联合投资修建了馆(陶)聊(城)地方窄轨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的地方铁路。1994年架起了豫鲁边界上的东明黄河大桥,带动了沿岸经济发展。区内京广线、京九线、邯济铁路穿越而过;京珠高速、青兰高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邯郸机场、长治机场都已启用,区域内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加快行业工作网络建设,打造大范围合作平台。中原经济区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工作网络,包括物资、商业、金融、科技、人才等行业,并延伸到统计、司法、文化、旅游、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解决了一市一地一系统内部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行业网络已成为中原经济区联合与协作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为推动区域内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新组建的中原统计网络,不断为各地领导提供最新的科学发展信息。
四是为建设项目争取贷款、拆借资金,争取国家低息横向联合贷款1800万元,拆借融通资金37亿元。
五是争取支持,整体策划,加快开发和发展。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走出中原,向友好经济区请教,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取得了民盟中央、国家计委、中科院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对中原经济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中国科学院16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就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和环境整治进行专题研究。为国家整体开发中原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争取国家“中部崛起”政策惠及中原经济区。
附:《中原经济区(2007)邯郸宣言》
巍巍太行为脊,滔滔黄河为脉。在中原大地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四省交界地区十三市5600万中原儿女。勤劳朴实的中原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与时俱进的辉煌业绩,使中原经济区成为独具特色的经济圈,在全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块神奇的土地,曾经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众多彪炳千秋的豪杰英才。
昔日“中原逐鹿”,今天合作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中原人民携手发展的共同愿望。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共同发展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十三个兄弟城市走到了一起。一九八五年我们发起成立的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构建了中原经济区这一区域合作的大舞台。
22年的合作发展历程证明,中原经济区已成为全国跨省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成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区域性经济板块,成为区域进步与发展的坚实合作平台。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合作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内在需求,而且是我们在全国区域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共同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共同的心愿与目标是加速中原崛起。我们将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致力建设开放统一的大市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加速区域小康社会建设,打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原崛起新板块;我们将共同坚持和履行“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正视合作发展中的现实因素,团结一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合作中实现协同发展、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规划互动衔接。以具有现实意义的交通、旅游以及其它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行业工作网络为纽带,协作编制专项行业发展规划,共同争取国家统一指导、规划和支持,努力将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
──努力构建中原循环经济区。立足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和山水相连的地域特质,积极加强循环经济方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中原产业新优势。合力推进区域内生态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共同组建中原经济区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委员会,积极呼吁并争取将中原经济区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验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推进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完善合作机制,互补发展优势,把工作重点从一般性经济交流转到统一市场建设上,重点推进区域性重点物流市场、旅游会展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成果和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合作共建,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区域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区域内经济资源配置。携手加强对外协作,共同建设开放的中原经济区,协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中原城市群,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促进重大基础设施合作对接。以完善交通功能、整合旅游优势、加强能源合作、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强化联合争跑机制,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构建交通便捷的经济圈,提升旅游发展一体化水平,开辟合作项目的“绿色通道”,完善区域信息网络功能,以中原经济区网为基础,合作建立行业信息交流网站,利用便捷资讯手段,提升区域合作功能和效率。
──加快行业合作联合。充分发挥行业网络作用,激活区域合作主体,深化各市企业间多元协作,共同打造中原行业品牌,共同培育区域领军企业。建设行业人才资源库,密切中原文化大融合,鼓励和支持开放产权交易及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探索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应急协作体系,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合作、交流,共同建设魅力中原、和谐中原。
──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品牌建设。加大对中原经济区的宣传力度,每年联系国家级媒体对中原经济区成员市发展成果进行一次集中宣传;积极在四省新闻媒体组织中原经济区发展专题宣传,增强省级认知度;以中原经济区名义积极组织高端对话和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中原经济区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全国“两会”期间联合提出提案、建议等多渠道,争取在国家层面更多地关注中原经济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健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领导沟通协商,联席会明确任务,联络处综合协调,行业网络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积极主动落实《中原经济区章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加强高层走访交流,主动协同各成员市工作,共同为经济区工作献计出力,共同为增强区域合作发展凝聚力做贡献,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加速自我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原崛起新板块,推进区域发展新跨越。
山水一脉,中原一家。肩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重任的中原经济区各成员市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时不我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携手开创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这个〈邯郸宣言〉有两点不清楚:
——“中原崛起”经常是河南专用的,怎么用在四省交接处?
——“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专用的。
但是,湖北的跨省经济合作很不活跃。湖北也在期待这种合作。我建议的“两河中游经济区”、“两湖经济区”,看来有可能性。
附:中国其他一些重要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肇庆、江门、惠州。
——长三角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城市。
——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临沂市、菏泽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
——陆桥经济带:连云港、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云南。
——京津冀经济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