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打开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如果没有ZF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ZF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实质上只是借用了中原之名而并非史学界严格意义上的中原,目前中原经济区包括 、安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济源6个中原城市和长治、晋城、邢台、邯郸、临清、荷泽、聊城等中原周边城市。中原经济区的形成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从该区域成立到200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6190.87亿元,比1985年翻了4翻多,年均增长16.1%,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电子电器、汽摩配制造、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强劲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也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新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发展中坚力量。
        中原经济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还有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ZF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辐射周边区域的一个地理概念。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全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中原经济区内,分布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加强中原经济区的生态保护,除对京津地区的安全、淮河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作用外,还将为维护全国生态平衡和全国的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将围绕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来研究和深化,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在全国的情况与中国在世界的情况很相似,人口总量大、密度高,经济总量位居前列,但人均水平比较低,民生保障程度有限。切实改善民生,最终要靠发展。
       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是保障中原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全面小康社会更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建立中原经济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切实增加就业的治本之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善民生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群众民生的有效之举。中原地区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以河南省为例,2009年的城镇化率只有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人口超过60%的这样一个地区,农村人口多,农村居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体民生改善的主要瓶颈。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生活,就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建立中原经济区、增加地方财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靠保障。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干部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又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为广大干部学习、锻炼创造了新条件。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不看“显绩”,注重“实绩”,关键是干部要有较高的境界、实干的作风,心里装着人民利益、国家前程,不琢磨个人的名利地位。党员干部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既要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中原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篇章。
     ------整理: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长党金国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如果没有ZF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ZF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实质上只是借用了中原之名而并非史学界严格意义上的中原,目前中原经济区包括 、安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济源6个中原城市和长治、晋城、邢台、邯郸、临清、荷泽、聊城等中原周边城市。中原经济区的形成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从该区域成立到200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6190.87亿元,比1985年翻了4翻多,年均增长16.1%,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电子电器、汽摩配制造、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强劲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也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新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发展中坚力量。
        中原经济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还有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ZF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辐射周边区域的一个地理概念。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全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中原经济区内,分布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加强中原经济区的生态保护,除对京津地区的安全、淮河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作用外,还将为维护全国生态平衡和全国的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将围绕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来研究和深化,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在全国的情况与中国在世界的情况很相似,人口总量大、密度高,经济总量位居前列,但人均水平比较低,民生保障程度有限。切实改善民生,最终要靠发展。
       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是保障中原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全面小康社会更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建立中原经济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切实增加就业的治本之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善民生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群众民生的有效之举。中原地区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以河南省为例,2009年的城镇化率只有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人口超过60%的这样一个地区,农村人口多,农村居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体民生改善的主要瓶颈。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生活,就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建立中原经济区、增加地方财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靠保障。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干部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又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为广大干部学习、锻炼创造了新条件。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不看“显绩”,注重“实绩”,关键是干部要有较高的境界、实干的作风,心里装着人民利益、国家前程,不琢磨个人的名利地位。党员干部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既要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中原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篇章。
     ------整理: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长党金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