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路透中文网博客频道曾发表两篇文章(
1,
2),分析“前耶鲁大学校长抨击中国大学”的假新闻事件。时隔半年,英国《卫报》发表
较为可靠的报导说,耶鲁现任校长列文声称,中国的顶级高校可能很快能与牛津、剑桥和美国常青藤大学相提并论。
(2006年7月11日,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一景。 摄影:路透/Jason Lee)
列文在访问英国期间对《卫报》说,中国大学将在25年内跻身世界前十院校行列,因中国ZF现在把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1.5%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特别是重点扶持北大、清华等名校;中国和印度都雄心勃勃地致力于发展大学教育,但中国尤其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意愿和资源,毕竟中国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全球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当然列文也指出了中国大学的欠缺,那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学术广度和批判性思考的土壤”。
这位耶鲁校长同时哀叹,英国ZF没有意识到让牛津和剑桥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性,反而要在未来三年内减少9.5亿英镑的高等教育投资,实在令人扼腕。这一评论显然引起《卫报》的警觉,也正符合西方媒体报忧不报喜的传统。
但美国《福布斯》杂志3月23日发表中国市场研究专家雷恩(
Shaun Rein)的文章,对列文有关中国大学的论断表示异议,称中国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是最需要改革的一个领域,然而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容易引发自满情绪,从而掩盖进一步改革的紧迫性。
雷恩开篇就质疑道,列文危言耸听是不是仅为了敦促耶鲁校友加大捐助力度,以使母校继续名列前茅?
雷恩说,中国的大学教育确实有进步,不过远未达到列文吹捧的程度。他表示,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伟大不能依赖于少数几名“海归”学术精英的成就,中国大学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具备理性分析、批判思考的技能,以便让中国学生能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竞争,能创办下一个谷歌或苹果公司。但以此衡量,中国高校远远谈不上成功,因为太多的跨国公司抱怨在中国招不到足够的合格白领员工。
雷恩向中国高校提出了三项改革建议:高中毕业生应被允许先申请学校,再根据兴趣选择专业;高校应与知名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高校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技能。
当然,外国评论家对一些最具中国特色的大学体制缺乏了解,比如在今年“两会”上成为热门话题的
大学去行政化。如果了解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那么假若看到一个地方大学为院校领导建起一座座豪华别墅,而其一线教师为了供房而疲于四处兼职、无法专心搞科研的现状,大概就不会惊讶莫名了。中国教育改革若想落在实处,很多事情恐怕要在教育之外去解决。(完)(北京)慕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