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能被归为自由主义者,约瑟夫。熊彼得发展出了一套被称为“创造性破坏”的企业理论。根据熊彼得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繁荣源自于不断地创新,并总是伴随着无情的扬弃和经济衰退。这种扬弃既不能避免也不能减弱,他是一种痛苦的正向调整,使幸存者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秩序。
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眼里,ZF应对经济危机应当减少作为,而不是干预太多,“大萧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们认为,罗斯福ZF实施的干预措施延长了“大萧条”持续时间。他们同样批评胡佛ZF一边支持痛苦却十分必要的“创造性破坏”,一边在“复兴金融公司计划”中为问题银行和地方ZF提供援助。
前人关于经济危机的争论看起来只是学术问题,但其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奥地利学派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政策将最终把世界经济带入泥潭。世界各国不是让那些弱不禁风、高杠杆投资银行、企业乃至房主破产,以实现"创造性破坏”,而是尽力去干预和拯救他们,把他们变成行尸走肉:靠中央银行无休止的援助的“僵尸银行”,靠ZF注资才得以存活下来的“僵尸企业”(通用和克莱斯勒),以及靠存款保险法和ZF救济才不至于失去其房屋的“僵尸房主”。
在这一过程中,私人的损失被社会化:ZF预算赤字是公共债务大规模上升,成为ZF和社会的最大负担。最终,这些债务限制了ZF预算,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在极端情况下,债务负担会引起ZF违约,或者通过印钞来减免债务,使通货膨胀迅速上升。相反,奥地利学派认为,最好的策略是尽快对这些问题企业实施破产清算。
通过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ZF有冲动去救市,为了维护央企和与权力中心关系紧密的人的利益去印钞救市。但是恶果是ZF大量的负债,最终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同时使得社会的效率变得更下地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