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心的资本市场改革全面推进,为下一步市场的发展奠定新的制度基础。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9月12日,上海、深圳交易所宣布上海汽车、民生银行等40家上市公司开始股权分置改革,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这项重大制度变革在经过为期4个月的试点后正式全面推开。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矫正资本市场领域的双轨制,促进证券市场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化解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利益对立,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举措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如募集法人股、未上市内部职工股、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影响市场和社会稳定的问题逐步将得到解决;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大股东增持流通股等市场稳定机制的建立;在公司改革方案中,也开始对管理层持股等股权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等等。
2、以推出短期融资券和资产支持票据为标志,债券市场出现发展契机,但企业债市场仍未见起色。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债券市场金融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发行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到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再到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发行的首单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债券市场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一直未有重大突破。截至10月末,企业债今年已发行484亿元,虽然多于2004年326.24亿元的发行规模,但仅占本年度同期逾32000亿元债券发行总量的1.5%。而在所有企业债的存量中,保险公司的持有量超过了60%,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长期债券的供需矛盾更为紧张。
于完善市场价格发现,提高市场流动性,也为诸如债券期货等其他衍生交易工具的复出奠定了基础。
3、外汇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外汇市场改革深入。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发展的趋势,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弹性、有深度的外汇市场作为平台来发现均衡汇率。因此这项改革对当前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恢复市场的弹性,矫正扭曲的外汇供给和需求,让市场化的外汇供给与需求来寻求人民币均衡汇率。结售汇环节的市场化,再加上交易环节的市场化,配合此次汇率波动区间的扩展,整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这样一来,整个外汇供求逐步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市场主体的供求和预期之后,由此形成的汇率才更为接近均衡的水平,不论是决策者还是市场其他参与者主体都是交易过程中的主体。
以做市商制度和结售汇体系的市场化等为重要环节,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货币市场创新的密集期。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8月10日,央行发布通知首次提出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并将在远期交易中率先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此外,央行还扩大了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8月11日,银监会表示将于在中国建立货币经纪制度,11月8日,国内首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经纪公司获准筹建,货币经纪公司将成为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发现者。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后果是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和市场交易量,从而形成中国真正的外汇交易市场。11月25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并于明年初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即期询价交易方式,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4、企业年金和银行系基金正式开局,机构投资者培育进一步壮大。总体上看,2005年以来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基金行业处于健康发展的态势,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格局。
继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后,2005年企业年金运营机构完成了资格的审批,开始了初期市场的培育。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9家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入选的29家机构将获得37个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包括5家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15家投资管理人、11家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6家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对于29家机构来说,成为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机构将占据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为公司自身业务创新、开拓市场带来机遇和挑战。
5、金融市场改革为金融衍生品发展奠定基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后,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均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汇率环境,客观上增强了对于品种多样、运行有效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无论从品种结构、市场规模上,还是从定价机制上、运行效率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随着汇率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在外汇市场交易手段、交易产品创新发展的同时,汇率衍生产品将会不断推出。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利率避险机制的建设也显现出其重要性。一些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例如人民币利率掉期等产品已经初具雏形。与利率密切相关的汇率市场化的推进、短期融资券的加入对于债券市场结构调整的促进、买断式回购和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使得新生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条件初步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