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这次又给了两位美国人,又是两位大学教师,一位搞计量的,一位搞模型的。这有没有问题?有点问题。
这些年来,正是一些学院派数理经济学家,为华尔街的贪婪者们提供了许多玄之又玄的金融工具,让金融大鳄们有了忽悠老百姓的理由。而世界经济并没有好转,并没有得到有效理论的支持。
推荐阅读
比如,正在越闹越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反映了99%的美国人对1%的贪婪者的愤怒。而现在每7个美国儿童中就有一个吃不饱。且一边是占人口0.3%的大富豪占有着40%以上的社会财富,另一边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青年人的失业率更高。这是为什么?怎么来解释?
美国的一些学院派经济学家们不研究现实问题,老是把目光盯在过去、盯在历史数据上,用数理模型来回归检验历史。这有什么用呢?除了编制精美的图表、精巧的计量结构外,除了让贪婪者有了更好的粉饰工具外,对解决美国的问题,解决世界的问题又有什么帮助呢?
在这里,经济学家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犯了机械历史观的错误。把过去的数据当作研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建构解释未来的理论,实在有刻舟求剑之嫌。尤其在世界已经进入网络与信息时代,当前的人口、技术、经济状况已经与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有很大不同,怎么能够用那时的经验来解释当下呢?
现在,世界经济正处在极为困惑的迷乱期,正需要有一盏理论明灯来照亮迷雾中的航道。但是很少有大思想家来点破迷津、道破真相。尽管每年到这个时候都要颁诺贝尔奖,而且大部分都给了美国人,但十有八九都是象牙塔里的东西,不能给世界带来多少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二是犯了机械唯物观的错误。把经济活动抽象为一连串的数字符号,又在各种各样的假设前提下,推导出各种各样的公式,并据此设计出许多看上去很唯美,又似乎能自圆其说的模型。唯独没有把活生生的人放进去,把人的复杂需求放进去。这样的理论怎么能够解释当代人的困苦呢?
比如,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听信了多少经济学家的建言,用三年时间,发行了大量钞票来拯救经济。结果三年下来,人们发现,如此巨量的流动性,除了给大银行大金融机构帮了忙,拯救了它们之外,并没有给普通人带来好处,反而弄得经济更糟,失业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显然有问题。
尤其讽刺的是,美国是经济学家产出最多的地方,也是各类金融机构最多的地方。从投资银行到评级结构,从咨询公司到研究机构,靠虚拟经济吃饭的人不少,这些人的薪酬高得惊人,但除了给自己牟利之外,并没有对美国经济有多少帮助,也没有对其他国家有多少帮助。相反,落井下石的倒不少。
所以,国际社会不要迷信诺贝尔经济学奖,更不要迷信那些来自商业机构的所谓经济学家的声音。因为,这些人的声音明显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时间上的错位与误导。所谓时间上的错位与误导,是指来自商业机构的经济学家发布的研究成果,即便在内容上能站得住脚,但出于商业考虑,他们会选择有利于公司赢利的时点来发布他们的成果。这就像商人投放广告一样,有营销时机的考虑。而社会大众如果听信其言,按照他们的说教,去安排消费与投资,难免不会吃亏。
二是内容上的错位与误导。所谓内容上的错位与误导,是指一些来自商业机构的经济学家发布的成果,多半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他们会选择有利于公司赢利的角度,向公众传播他们想要影响公众的信息。这也像广告一样,有商业营销的考虑。因此,对于这样的言论,听听就好,不要太当回事,以免被“免费的午餐”所迷惑。
说到这里,也回头看看我们这里的本土经济学家都存在什么问题。
在一个浮躁又功利的社会,经济学家们都差不多。尤其我们还处在转型加转轨的阶段,因此,这里的经济学家更浮躁。为利益驱动的不少,真正在扎实研究、独立思考、谨慎判断的不多。而越来越张狂的“名嘴”与“媒体经济学家”,常常让事实真相被扭曲与遮蔽起来,让老百姓吃苦。
因此,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布之际,谈谈对经济学家的看法,也是希望人们有更多独立思考,不要盲信盲从。
当然,这样说并非藐视今年得奖的两位教师。因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还甚不了解,所以还不好评论。而在我们这个缺乏智慧与批判精神的平庸时代,其实正需要大学者、大思想家、大经济学家。所以,真要有大学问家出来,世界正求之不得。因为,我们的世界太需要明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