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来性
研究生收益的未来性显而易见。一般而言为了准备考研要花钱七八个月的时间,考研结束之后仍要等待几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考研结果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自己工作实习以及寻找工作,这也是考研风险以及考研机会成本产生的一个源泉。一旦考研成功,过了复试线,就要参加复试。同样复试也是直接成本与风险产生的一个方面。最终,复试通过等待考生的便是两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当考生学业有成之后,便有回到了找工作的起点。我们可以假设考研三年之后考生便可以产生收益。收益的多少我们可暂不考虑,单从时间上讲这种收益出现于三年之后。也就是说研究生这种期权产品要在三年之后才能交割。在科技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三年之后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明天的利得与今天的股利,你会选择那一个呢?”前者则意味着你是风险追逐者,可大多数人并不爱好风险。经济学当中“一鸟在手理论”认为: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三年后的收益犹如林中的双鸟,可我们手中空空,仍是一无所有。考研——镜中花,水中月。
2.长期性
与期权产品不完全相同的一点是,研究生这种产品的收益具有长期性。三年交割之后能一直产生收益。但必须指出这种收益的长期性并不明确。也就是说在未来收益当中我们并不能确定有多少比例来自研究生。甚至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这种收益是正收益还是负收益。这便潜伏着一种危险,也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讲,刚毕业的考生找工作的时候研究生可以作为一个砝码与招聘单位博弈,但工作几年之后考生的工作业绩便成了考生的一面镜子,研究生的身份也便退而居其次不自在重要。这就又回到了本科毕业直接找工作的起点。俗话说:“夜长梦多”,三年的读研期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当然,本科与研究生的起点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便体现在了研究生的长期收益当中。
3.不确定性
人们之所以选择期权产品,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自己整体投资产品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最佳结果。而很多考生也便产生了一种依恋校园生活,不想进入社会的想法。为此他们选择了考研,想继续在校园这个相对低风险的环境里学习。而避开高风险的社会。这中逃避现实的惰性思想会对考生产生极大的危害。对其本身收益危害与无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用人单位也不在推崇高学历人才,而更加认同个人能力与发展潜力以及创造力等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然而这些能力并不能从学历上反应出来。更不能用文凭说明说明。相反,学历越高,人们的思想越容易被条条框框束缚,人们也越容易搞“本本主义”。
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考生也更加浮躁,而用人单位更加理性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正在以中国特色速度下降。以后研究生教育究竟路归何方,市场对研究生的认可度,研究生各个专业与市场的融合程度等待诸多疑问需要去解答。未知便产生风险,便会导致研究生的更大不确定性。而其收益也就更加不明朗。尤其是近两年,研究生的这种期权产品也在不断的贬值,人们对研究生的预期也在迅速的下降,研究生究竟有多少含金量,恐怕就连研究生本人也一直在怀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