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Stata专版
10590 5
2011-10-21
我看论文和教科书中对误差项的几个表述方法不太一样,原来范剑青教授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提到了误差项有三种表示方法,每个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计量中的使用是有区别的,请知道的高手们给指点一下,我只记得有disturbance和error term这两种表述,另一种不太清楚了,请问有谁知道区别在那里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21 11:21:00
你还是先把他提的几个表达的英文找出来吧

许多人可能就像你说的,都没有接触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1:06:48
error--误差u:表示独立于x但是对y有影响的随机边量

      y = β0 + β1*x + u

residual--残差u^(u hat):衡量真实值y与预测值y^之差的量

      y^ = β0^ + β1^*x
      u^ = y - 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1:15:42
随机扰动项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也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区别于其它经济数学模型的主要特征。将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集进行有效分解,无数非显著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用一个随机扰动项(stochastic disturbance term)表示,并引入模型。显然,随机扰动项具有源生性。在基于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中,这个源生的随机扰动项满足Gauss假设和服从正态分布。在确定性模型中引入随机扰动,并不是为了掩盖确定性模型的不足之处。因此,如果所谓的未被解释的随机扰动并不是真正的不能被解释的因素,模型就是不适当的。牢记这一点对计量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统计推断的理论不像确定性理论那样,会被仅仅一个不符实际的观察否定。引入随机要素后,对预期结果的描述从确切的表述转化为可能性的描述,除非有占优证据(占优本身则是很难清楚界定的),很难否定随机模型。当然,如果未被解释的随机扰动并不是真正的不能被解释的因素,即使这样的模型难以被否定,也是建模者自欺欺人。不幸的是,Greene的担忧在很多情况下成了现实:在很多计量分析中,随机误差项成了确定性模型不足之处的遮羞布。在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在第一次引入随机扰动项的概念时,都将它定义为“被解释变量观测值与它的期望值之间的离差”,并且将它与随机误差项(stochastic error term)等同。一个“源生”的随机扰动项变成了一个“衍生”的误差。而且在解释它的具体内容时,一般都在“无数非显著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之外,加上诸如“变量观测值的观测误差的影响”、“模型关系的设定误差的影响”等。将“源生”的随机扰动变成“衍生”的误差,有许多理由可以为此辩解。如果不对数据生成过程的理论结构作出假定,即进行模型总体设定,就无从开始模型研究。但不幸的是,相对于物理学,经济学家对经济现实所知较少,模型总体被研究者有限的知识所确定,因此误差在所难免,只能将总体原型方程的误差项设定为衍生性的。    问题在于,关于随机扰动项的Gauss假设,以及一般未包括于Gauss假设之中的正态性假设,都是基于“源生”的随机扰动而成立的。如果存在模型设定误差、变量观测误差等确定性误差,并将它们归入“随机误差项”,那么它很难满足这些基本假设,进而进行的统计推断就缺少了基础。补救的方法是检验,对于实际应用模型的随机误差项进行是否满足基本假设的检验,其中最重要的是正态性检验。但是,在实际上,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正是最重要的是正态性检验。为什么?一方面是主观上的,认为正态性是由中心极限定理所保证的,无须检验。另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如果进行了正态性检验,而检验表明确实不满足正态性假设,又能怎么样?要么放弃研究,要么视而不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14:57:17
很想知道楼主这段话的出处,还是个人总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25 16:42:39
不是我放上去的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