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weige 发表于 2011-11-10 15:29 
劳动的耗费能够证明劳动凝结到了商品里吗?
劳动的凝结说有任何的必要性吗?
就好比你用电饭锅烧饭,你 ...
以下是我的一个新发主题贴,现重发于下,作为对你的回复。
我们知道,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一种从客体到主体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变换关系就其自然的过程来说,存在于客体中的某种客观实在体,加入主体的生成、成长或发展过程而发挥正向的积极的作用,为主体事物所吸纳,成为其一部分。我们把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吸纳称之为同化。
以一个生物学的问题为例:在农业生产上,肥料中的一部份物质成份为作物所吸收,构成作物体的一部分的情况就是如此。在这个过程的起始点,肥料是肥料,作物是作物。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对于作物来说,肥料是外在于作物而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作物吸收肥料中的有利于生长的成份,肥料的物质形态则发生了变化,被消耗掉了。再来看这个过程的结果,肥料已经不存在了,但其被作物吸收的部分仍然保留在作物体中。而作物则成长了,结出了果实,其物质形态也与过程的起始阶段发生了改变。在这里,一方面,从物质的存在形式来看,肥料在过程前后发生了由存在--消耗--不存在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从作物生长的物质变换关系来看,肥料中存在的对作物生长有利的成份,则由肥料中变换到作物体中,从而取得了一种内在于主体的存在形式。我们把肥料中那种有利于生长的成份定义为养分。把肥料中的养分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从肥料中变换到作物体中称为同化。好,至此为止,我们就可以说,肥料中有一种物质叫养分,他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被作物所吸收,成为作物体组成的一部分,而被作物所同化。这里的所谓养分就是从过程考察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和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的被称为养分由一种存在形式(肥料)变换成另一种存在形式(作物体的一部分)类似,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成是劳动从动态形式变换成静态形式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时间和人构成一种所有关系,并且在过程的起始点,人拥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使之取得对人有用的形式;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生命时间被耗费,人对生命的时间构成的所有关系就变换成人对物的所有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以劳动时间形式存在的人的生命时间就由人身上转换到产品这个物上,我把这种转换关系称为劳动的物化。由于产品是被劳动作用的对象,所以劳动的物化也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种由动态劳动转化成的静态劳动,就是物化劳动。产品中的物化劳动,就是我们称之为价值本体的实在体。这样说的实证根据,是这个被称为价值本体的物化劳动在过程的前后有没有等同性。这种等同性还是必须从耗费的角度来考察。先来看人的生命力的耗费,显然,人劳动一小时,就是人的生命时间支出一小时。而一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消耗一个小时,就少一个小时。再来看劳动的结果——产品,一小时劳动的产品,例如一盒快餐被人所消费,也就是包含在快餐中的一小时的物化劳动被耗费。如果你不小心失手把这盒快餐掉地上了,你也就损失了一小时的物化劳动。(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对计入成本消耗的原料、劳动资料的价值,不过是以货币来计算的劳动量。)
现在回到你所提出的用电烧饭的情况。要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要指出,科学的抽象必须是和研究问题的相关的要素和属性有关。在此过程中决不能把无关的要素和属性进行交叉变换。例如,你这里所说的“电”,它具有各种属性。比如说,它是一种能量,它具有能量的属性;它可以为人类所用,具有各种用途,因而它有使用价值;它还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等等。在我们讨论的经济学科领域里,我们仅研究它的与商品有关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凝结这个词或有不适当,如果换成物化一词就更妥些。物化到饭中的也不是电而是电的价值。否则,就会得出你所说的一锅饭物化了几度电的问题。按照你的这个逻辑,在我上述的作物生长的例子里,就不是问作物同化了多少养分,而是问同化了多少肥料。这就会变得很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