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聚合有赖于文化自觉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战略选择” 日前,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战略选择”研究报告,并邀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等专家学者进行主题交流。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主持交流活动。 林尚立认为,随着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的政治建设进入到新的时代。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在公共利益中的简单映射不能说是有序民主,社会不同需求在民主政治中的简单表达亦不构成有效民主。未来十年,通过维护宪法权威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聚合、国家的认同和信任体系的建构,有赖于文化自觉及文化发展。我们要深刻批判食洋不化的全盘西化论、泥古不化的儒家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倾向,驳斥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歪曲与诋毁。”林尚立说,中国要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必须坚持走“中道”路线,防止各种激进主义,反对各种天真幼稚的“毕其功于一役”式思维。 葛兆光指出,中国文化复杂多样,但有五个特征比较明显。第一,汉字及汉字的表达、思维和书写;第二,家庭、家国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儒家学说;第三,“三教合一”的信仰,宗教冲突较少,这大概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第四,阴阳五行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第五,中国人看天下、看世界具有的独特方式。 崔立如强调,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体系正遭受冲击,改革进程已经开始。复杂性是认识全球化时代、多极化世界中国家间政治的重要概念,同时它又包含着前所未有的关联性、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世界格局不断演变,出现大量的决策中心、行动中心;主要国家之间形成一种竞合关系,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现,明显改变传统的政治心态。为应对挑战,中国必须提升战略定位,既“不扛旗”,又要勇于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同时,要构建更为清晰的战略观念、战略主张、战略学说、战略目标和路径的连接。(记者 夏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