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归纳与归结:总结是概括性的、辩证的、上升的,亦即不仅限于经验自身,而且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经验的直接界限、进入普遍必然性的范畴。(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或然性的辩证关系)
3、归结与假设:归结性、可验证性的假设或合理化推论。
4、规律只能由理性、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
5、规律可以模拟性建构,并在经验中反复检验、显现。
6、本体或本质在自在实在中是自我建构着的,在认识中则是有赖于模拟性建构的。
7、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承认意识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无本源的——或者说物质的本源也是物质。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是本原;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第三方面(?):现象——感性、本质——理性的关系问题。
9、实体存在(生存)与动变、发展所固有的逻辑;思维把握中所运用的逻辑。
10、知识的来源:物与物的相互作用、物与人的相互作用、感官(感觉)与大脑(思维)的相互作用、意识(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前两者的结合主要表现于实践过程中。
11、仅仅归纳是不够的,还要有归结性、概括性的推导、推理过程。
12、普遍必然性也是相对的、辩证的。正确的普遍必然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哲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烈火实验室
批注:laoxian2011
【1】精神(心)与物质(物)。观点大致分四类:
1、有些人只承认、或更多的承认心或心的作用。一般所说的唯心论。
2、有些人只承认、或更多的承认物或物的作用。一般所说的唯物论。【批注1: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3、同时承认心与物两者,保持一种不偏于任何一端的姿态。一般所谓的二元论。
4、虽然承认两者,但与二元论不同,此类认为在心与物之外,存在第三种内容,属于超越了心物,但又包括了两者。一般的宗教论者大多持此论点,部分哲学派别也持此观点。我们可以暂称为三元论。
5、对心与物持怀疑态度。一般所谓的彻底经验主义者,或怀疑论者。
6、对心与物皆否定。如佛教中观派。
分析:
1、承认心与物者,不管是承认其一,还是二者皆承认,都回避不了一个事实,就是心与物,并不是源于对已有经验的总结【批注2:总结是概括性的、辩证的、上升的,亦即不仅限于经验自身,而且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经验的直接界限、进入普遍必然性的范畴。(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或然性的辩证关系)】,而是在经验以前假设的,也就是说,唯物论与唯心论、二元论及三元论中的两元,他们所建立的基础,是先验的假设。【批注3:归结性、可验证性的假设或合理化推论】
2、三元论在假设的基础上,又假设了一个先验的超越二元的三元,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到还可说,但问题是,三元的假设,与二元一样,完全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的。所以,三元实际与二元(有可能还有超过三元的多元假设),是同样的无证假设。
3、怀疑论者是最诚实的一派,既然无证,干脆不肯定,不否定,也不假设。但这导致了人们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另外,对于一般思维能力的人,很难理解经验主义的论题,例如:太阳是经验,但东升西落的规律是根本无法经验的,在具有哲学深度抽象思维的人的观念中,此论确实是无法否定的,所以,哲学界也从没有直接否定过“规律不可经验”【批注4:规律只能由理性、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的观点。但在一般抽象思维比较浅湿的人的观念中,是分不清楚规律与规律的依赖现象两者的区别的。
4、对心与物的皆否定,与经验主义者一样,需要更多的深度抽象思维才能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归类我们的哲学与思维派别对心与物的差异——
1、心、物,及超越心物的一切所谓内容,皆是假设的,任何建立在此上或更多元上的思想,皆属无证假设为前提的。
2、经验主义的怀疑论:如果你认为规律是可以经验观察到的,【批注5:规律可以模拟性建构,并在经验中反复检验、显现】那么你的思维还不足以研究经验主义。但经验主义是很尊重事实的实在理论。
3、对心物的彻底否定:当你还没有理解经验主义以前,估计是无法思维这种理论的。
【2】本体(与本质同义)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不必多说,因为现在除非了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及有神论宗教地区,基本很少还有哲学及科学界承认或研究本体论。目前大致分三种观点:
1、承认本体。或以心,或以物,或多元,等等,总之承认事物存在本体或本质。【批注6:本体或本质在自在实在中是自我建构着的,在认识中则是有赖于模拟性建构的】大致来说,凡持古典哲学(目前基本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及有神论的宗教,必然承认本体(本质)论。
2、不谈本体。如现代的存在主义、科学实证及分析哲学等现代哲学的主流及科学界。基本都不谈本体问题,或绕开这个问题。
3、否定本体。在东方,目前可见的,是佛教,在西方,基本源出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或科学,部分流于经验主义的哲学,皆不承认本体论。
【3】本原
本体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批注7:客观范围内的自我建构】或者用不确切但可为一般人理解的话说,某个东西的核心即是指本质,而此东西的最初来源即本原。【批注8: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承认意识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无本源的——或者说物质的本源也是物质】本源的问题,基本与心物的问题是一体的。一般来说,在心物方面持什么观点并以此为本体,此观点一般则是此派思想所认为的万物的根本来源处。但也有例外:
因为对本体,目前哲学界与科学界很多采取了回避与否定的态度,既然本体被模糊了,事物的来源,则无法被明确,所以目前还有一种无本原说,世界没有来源,大致来说,凡有神论宗教及古典哲学,肯定都认为世界是有本原的。凡对本体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一般对本原问题也持否定或怀疑态度。
【4】哲学的核心内容
哲学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哲学家直言不讳的认为可以定义,一般来说,反倒是在哲学史上,一知半解者更多喜欢给哲学定义。而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更是哲学界中始终没有取得共识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认识:
1、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学问。从古希腊到古典哲学,基本上大部分人皆是持这种观点,这里所谓的“存在”,是依哲学的专业术语,即与本质、本体等同义语。说白了,哲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可感觉的内容,认识不可感觉的内容的学问,【批注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是本原;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第三方面:现象——感性、本质——理性的关系问题】而要真正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永恒性的不变的内容。哲学界的普遍观点是,现象可以感官感觉,但本质存在只能理性把握。
2、哲学是关于逻辑学的学问。【批注10:实体存在(生存)与动变、发展所固有的逻辑;思维把握中所运用的逻辑】这个问题实际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本质是不可能依据感官感觉的,本质既然只能理性把握,那么理性思维的规律如何,则成为了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任何对思维及其规律的认识,离不开知识,于是从这个问题,又引出了下一个所谓的核心问题。
3、哲学是研究知识的来源的学问。【批注11:知识的来源:物与物的相互作用、物与人的相互作用、感官(感觉)与大脑(思维)的相互作用、意识(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前两者的结合主要表现于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知识的来源到底是源于感性,还是源于理性,经验主义是认为知识源于感觉的,一切知识必须在已经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批注12:仅仅归纳是不够的,还要有归结性、概括性的推导、推理过程】而大陆唯理论及古典哲学一般是持经验源于理性的。区别两种观点的标志比较明显,一般承认知识源于后天感觉的,都必首先承认归纳逻辑的成立;一般承认知识源于先天理性,都必首先承认演绎逻辑的成立。
4、哲学是研究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学问。【批注13:普遍必然性也是相对的、辩证的。正确的普遍必然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知识不管源于后天经验,还是源于先验理性,总之,知识要对未来有可预见性,否则知识没有任何实用性,而对未来的可预见性,必然涉及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例如,我们总结出一条所谓的规律,此规律到底是不是对同类的事物都管用。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虽然称自己不研究知识的来源,只研究知识的可能,但实际应该属于此类大范畴中的一个小范畴。一般而言,此问题也好分类:凡承认知识源于先验理性的,肯定承认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凡承认知识源于后天经验,肯定不承认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一般与本体论很吻合,对本体论的承认程度,与对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承认程度,是成正比的。
5、其他内容,这类比较杂,但不如上边所说的内容,在哲学界涉及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