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755 15
2011-10-27

中国房价奇高,从一个城市“收入/房价”及“房价/房租”两组对比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城市人均收入很难支付起现有房价;另一方面,即便购房后拿来出租,也得不偿失。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笔者借助本篇文章做简要分析:


1.中国吏治结构。


中国采取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吏治结构。相应地,在财政收入(主要为税收收入)与分配决策上,中央占绝对多数,地方仅占少数。地方政府不论是单纯求政绩,抑或是实事求是想为地方百姓谋福利,都会想方设法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在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鏖战中,多数地方政府都使出浑身解数,但无奈有时效果甚微,于是只好求助于卖地融资谋发展——短平快、无本万利。把土地卖出去可以直接改变城市面貌,更能拉动城市内需与就业,融资所得可用于改善城市治理——何乐而不为?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地价越高,地方政府越为得利,如果地价降低,则会从很大程度上切断地方政府的奶水,在当前中国强势政府环境下,这近乎是不太可能。


中国特殊的政体结构,相对别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纯粹而专职的党团系统、人代会系统、政协系统——这些是按照公务员标准计发薪资的,而且其普遍高过全国中等生活水平的福利待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从公务员考试热过高考、成为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可知一二(新闻常报道国家机关一个岗位竞聘人数超过千人)。这些成本都是要摊薄到全国人民的税负成本上的。而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党及议会成员,均不在国家财政中领取薪资,只有组建出政府后方才有领取纳税人薪资的权利。中国国家巨大,官僚体制更是巨大、臃肿及低效,这必然使得中国民众需要支付的公共产品成本价格不菲。高昂的税费正在WTO的外部作用下被迫削减,但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缓慢使得原有税费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现有的吏治开支(这是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其他方面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因而只好由社会成员自行承担),于是必须创造新型收入增长点来拓宽收入渠道。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卖地发展房地产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即便你因聪明而能够偷、逃、漏掉各项税款,但在承担地租方面,你别无选择——人类活动会建筑的需求,就有如对空气和水的需求一般,这使得国家在“人口红利”中分的一杯羹变得可能。凡是承担高房价的人或利益相关者,均不可避免地要向政府支付各类税费,有报道说现有房价中有大约55%左右的成本是直接转手交给政府的,可见一斑。


  远在中国西汉初年,政府轻徭薄役,“小政府”小到很多百姓不知道政府的存在,民众稀少的管制与自发的发展,引发国家大治。假如邓小平先生是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之父,那么现在或未来的中国将最需要一名政治体制改革之父,能够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着实推进,使得许多不该由民众承担成本的臃肿官僚体制得到削减,或至少不应再让民众为不该承担成本的各项低效的公共产品机构再行开支。这将能从根本上减轻中国整体的税费负担,降低政府与民争利的房价水平。


2.中国地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倾斜与城乡二元制。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当时的中国是为发挥能人的榜样作用,激发全国人内在的激情与斗志,这条政策百姓都非常拥护。但现如今,这条政策业已持续了30年,前期的投入逐步变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与内在循环:选拔权力干部多来自发达地区,他们在制定政策时会多多少少“乡愿”一下,将更多优惠政策投放到这些城市或地区,使得他们做得更好。从北京奥运会开始,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紧接着就是香港东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深圳大运会。随着这些会的逐步召开,全国公共财政中的许多资金,将被用于改造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去承办这些全球瞩目的会议。随着这些会的结束,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换句话说,用全国人民的钱让这些城市更加适宜生活和居住。除此之外,中央将211高校资源或高考优惠权利、最高端的医疗资源、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资源也投入到了部分城市,使得这些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与竞争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超过30年,但城乡二元制体制总是没有得到根本动摇。户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限制,正在让持有城市与农村户口变为享有不同福利待遇的通行证。为彻底扭转这类不公平待遇,许多新晋贵族开始寻找摆脱桎楛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购房入户政策实现合法移民——享用本由自己纳税、先前却没有享用到的城市福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范围内的理性百姓,都会选择背井离乡,迁往沿海。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域的民众,上演了一幕全球历史都会记载的壮丽场景:从农民工到社会精英,从幼儿到长者,都陆陆续续迁移到了发达地区。有的从农村迁到县城,有的从城乡迁到省会,更多的是从内地迁往沿海、从中西部迁往东南方。人口大迁徙的力度远超过先前客家人从中原迁至两广、八闽,更是超过美国建国后从全球迁往美国的人口总数。迁徙带来的是外来人口对建筑的需要问题,这是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是必经过程。然而有限的土地正在承载近乎无限的热心,房地产终于成为万众瞩目、却又被深度诟病的一类人。客观而言,一个城市只能融得下有限的人口,这就好比一间10平米的房子里面最多不能住下100个人是一个道理。当各类需求摆在城市建筑者面前时,他们不得不考虑出价最高者的利益——通常而言,这类人掌握着城市的资源,更有定居于一地的能力。当有限的城市土地不得不建造起各类建筑时,大户型、豪宅等便义无反顾地侵占了中小户型人的梦想、有房人侵占了准购房人的梦想。说到底,这是社会阶层随经济改革不断分化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现有的城市中,陆续出现着新移民与原住户的激烈竞争。随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破产的城市原居民,正不得不随拆迁被迫迁至远郊,随中国资本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受益的新移民正不断占领城市中央。有限的城市商品房在优异配套的地段被建造出来后,只能优先满足能够承担高房价的人。作为数量众多的收入偏低的新移民或城市原有居民而言,房价高就变得理所当然。


中国政府曾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先后推行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措施,但似乎已经慢慢变为微乎其微作秀的口号了。原因很简单,实权政策的制定者来自沿海,他们的决策只能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这是几个人难以扭转的现况。如果真正想要稍微扭转一下原有经济不合理的政策,就要依托产业经济学理论,找到最适合一地地域发展的相对竞争优势,并对该类企业或投资实行极具诱惑力的配套措施——有时甚至应不惜将沿海城市的部分职能迁至内地。对于文化、体育、卫生、高校等稀缺公共产品资源,不宜再仅投放在个别城市,而是放在一些具有放射性作用的内地城市,以切实吸引更多人把目光转向内地。不过这些谈何容易。


3.完全垄断的土地政策。


中国现代史的每一次土改,都伴随有生产力的大幅解放。最后的土改使得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使用权可酌情分配与集体或个人。这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完全垄断(建议读者以后学习经济学学到完全垄断时可用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完全垄断中的供给方拥有资源的绝对定价权,需求方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一售价,此外别无选择,因为市场上没有任何替代品存在。完全垄断者会想方设法打击或排斥新进竞争者,最典型的表现是国家会千方百计限制小产权房的滋生。在中国,土地使用权的累积被标为商品进行出售,但由于种种限制,土地之间的使用权年限不一致,这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得多少有些混乱。举例而言,一家国资背景的企业,拥有一块城市稀缺用地,似乎是永久使用权,它可以劈出来一块住宅用地卖70年使用权,也可以再拿出来一块商业用地卖40年使用权,同样可以在使用了20多年后再劈出来几块卖出。人固然有生理年龄,自认为能买得起房的时候是活不过70年的,因而不太在意房产的价格,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由于土地续期政策并不太明朗,因而假如一块剩下1年产权的小区周边新建一个具有70年产权的新楼盘,新盘定价应该是未来70年收益的折现值,但缺乏理财知识的民众十分相信政府的英明,还会支付并不太低于新楼盘价格的价格去购买那仅剩1年产权的小区房——这类房子的定价将是非常不理性的奇高。目前中国有太多房价的产权在不断缩水、其价格却在不断升高。在财务学上来看,这种奇高无比的房价,是无法用“理性”来衡量的。


国外什么情况?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土地的私有化使得其产权年限近乎无限,房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其使用年限价值。当一座古堡的维修费用远高过其看起来的价值时,它会被主人毅然抛弃。这种资产定价机制是相对理性的。除此之外,由于产权私有,诸多拥有产权的土地主人,可以参与市场中的土地出售。这使得完全垄断市场变为一种垄断竞争。在这一市场中,一旦土地价格升高,土地供给方将会在合理的价位上加推市场供给,从而平抑市场需求。这种地价螺旋往复的过程是随买卖双方的理性去构建的,买房者面对的将不是赌政府会不会为维持高地价而不再卖地,而是不得不同时关注其他卖家的动态。卖家不会一味为找到最高价时出售土地,而是在合理高价就出手,以回避地价过高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平抑楼价。


中国土地的完全垄断,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十分棘手。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尚未触及的一块大礁石。这一问题不解决,只能积累更多的问题和矛盾。但如果解决,将会伴随中国政治大动荡——如同我党当年发家过程中的几次土改。因而笔者暂保留对该问题的更为深入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27 21:56:38
4.改革开放使全球资源重新定价。

加入WTO后的中国,正在以更为开放的怀抱迎接世界。外资进出中国也将逐步放开。这意味着先前仅限于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将会被重新修订,举例来说,假如一个物理学教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年薪是20万美元,在香港科技大学估计也不会少于18万美元,但在厦门大学可能只给4万美元——这在未来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到时候这位厦大教授的薪水也应上升到一个相对其外界同行的合理水平,假如三个人的学术能力相近。慢慢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石油价格也开始追踪国际石油期货价格来动态调价了,加上黄金、大豆、粮食、猪肉等农产品、铁矿石等基础产品,中国企业和家庭所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也在慢慢逐步与世界接轨。相应地,中国商品——特别是诸如华为或中兴的电信产品,正在国际市场让思科、爱立信抓狂。加入沃尔玛的中国供应商正在让欧美日的竞争者吐血。资本的价格也是如此,哪国融资便宜,就去哪国发行债券或者发行股票,然后投资到高收益率国家或地区。这样全球各国央行在给本国资本进行定价(一般为基础利率水平)时,都会受到他国影响。在上述过程中,全球机构都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试图分享中国红利。如果谷歌总部的全球副总裁在中国北京兼任大中华区负责人,你认为李开复先生的身价会低过美国人很多吗?假如这类机构数以十万计,必将会对社会个人收入予以重新定价。也许你认为这微不足道,但深圳普通工厂的工人薪资从20年前3、5百元上涨到现在的1000元,背后是有类似的道理的。

在这种全球资源重新定价的当下,房产价格也不利外:香港4万元一平米,这是追踪纽约或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房价后的合理定价;深圳已经有地方上涨到3万多一平米了(深港后海前后沿交界处有的深圳房价已经高过香港了);上海的房产价格正在直追台北和香港;作为首都北京,在与上海房价的赛跑中更不能输。在这些大城市的新移民与全球房产价格的角逐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自己买房感到很吃力,于是干脆去内地买房——这样,武汉、成都、长沙、郑州的房价奋起直追——直到当地房子只有外地人买得起、而当地人买不起为止。在这种资源全球化重新定价过程中,房产价格相对较高就变得近乎必然——如果香港一个普通清洁工的收入都高过深圳一个普通白领收入时,深圳人如何在与香港人竞价中得利呢?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收益的同时,势必也会带来压力与休闲时间的侵蚀。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人们会发现,更多的人似乎比以前变得更忙了——这组悖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在资产重新定价的过程中,唯有提升自己的水平,使得资产竞价潮从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时,伺机方可分得一杯羹——倘若留在一地,恐将只能在洪潮之中痛苦的漂泊。

5.资本项目管制导致的投资项目缺失。

中国金融管制程度颇高,现有的外汇管制对资本项目限制甚严。简要来看,就是民众不能随意去海外投资(不能买买股、港股等),海外人士也无法随意来中国投资(买A股)。这种管制的初衷是防止海外资本大鳄对中国经济形成重大冲击。然而事实上,这种管制存在重大的负面作用,那就是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管制限定了理性行为的施展。假如中国房价奇高,ZF尚且完全垄断时,民众依然可以投资海外,那么资本自然会流到房价低的地方——如果你发现美国纽约房价或香港房价低过上海房价时,最为直接的想法是:卖掉上海房子、买为纽约房子,并且拿着差价购入ZF债券,获得无风险收益。然而一旦外汇管制起来,人就无法完全按照自己意愿让资本随意流动了。同样的道理,当中国房价奇高时,全球资本有很强的动力涌入中国,推动中国房地产企业加快建设、平抑房价,然而外汇管制一下的话,这些资源就无法自由进入中国,或者即便要你进来,也不能随便投资房地产,防止出现恶性通胀。这就好比一座水库,进水也要管,出水也要管,水库慢慢存的水多了,就容易形成通货膨胀。这时候假如遇到企业投资环境不佳、股市投资环境不佳时,人们很容易想到坐地收租的盈利模式——这是实业资本退却、金融资本兴起后的自然选择。

放松管制并不算难,难的是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国先前如果缺乏足够多的金融人才来防御金融大鳄入侵,那么现在绝对有足够的人才梯队,以及用外汇请来全球金融人才来重新设计抵御工事。用索罗斯的说法:我并不认为当时狙击英镑、泰铢、卢比与港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我只是在既有的合法框架下做出的套利行动。检验防御工事是否合理的重要做法是实战应对、讲求创新,而不是畏首畏尾地一味回避。补充一句:如果这块管制减少了,那么纳税人将可以少支付很多冤枉成本。可惜经济再困难,也总不见ZF裁员与带头减薪,实属可悲。

6.公共产品的长期缺失。

被吏治结构搞得入不敷出的ZF,在前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问题影响下,越发难以支付起本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当百姓认为看病贵、读书贵、住房贵时,ZF尽管尝试着推出经济适用房,但无奈被操作中的内控缺失搞得心力交瘁,于是一再选择沉默。事实上,在前文描述的吏治结构下,中国公务员的薪水也是难以承担当下房价水平的。当裁判员发现能跑过运动员后并取得超额奖金时,裁判员是有很强动力去和运动员赛跑一下的——这是经济适用房频频被宝马车主购买的背后原因。有时候为获得高额地价款收益,中心区的土地都会作为商品房规划,经济适用房仅放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这如同是在打发叫花子一般。在这一背景下,农民兄弟揭竿而起,盖起城中村与农民房,尽管规划不善、质量不高,却承担了很多本该由ZF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由于小产权房不能买卖,所以只能拿来出租——这是城市廉租房的实际表现。公共产品的缺失让人们无奈地只能去硬着头皮接受高房价,于是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丽故事。

事实上,ZF应该以国资委的形式收购城中村,进而改造为容积率较高的廉租房,此外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造一批廉价房——这需要借助征信系统中的家庭资金往来作为购买与否的标准。这两类住房、特别是廉租房的建设比率,应参照国外城市在同等阶段时设置合理比率,随城市发展不断优化而不断发展。可喜的是ZF正在推动这一项工作。

7.银行业务高度管制引发的金融机构的恶意竞争。

前面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么一个原因是操作层面推高房价的一个原因。目前的金融管制使银行间利率基本被限定死,倘若有不按最低利率进行个人贷款的银行,将会失去市场。这一机制让人们有很强的套利意愿以及一定的套利空间。如果有人购买一套住房耗资100万元,贷款20万。将房价炒高至150万元卖给自己人,增加首付成本10万元,净赚50万元。这时候如果选择断供后银行收楼,业主扣除自身首付30万元外将净赚20万元;假如房价涨至200万元,他将能净赚60万元——这近乎是空手套白狼。银行为何会贷款给他?因为大家都在竞争,你不贷我贷,我不贷他贷。为什么他不怕征信系统被黑掉?如果他已经有了一套房,而且今后不打算再玩了,征信系统被黑了又有何妨?最多再以自己儿女的名义再买房就是了。如果房子不是卖给自己人,而是卖给其他人,那这位业主的征信系统都不回出现问题。这看起来真是一笔很不错的买卖啊。

为防止出现类似问题,银监会应该进一步厘清监管条例,提升炒房人的风险,使得出现问题后,不只是亏点钱的问题。这就有赖于中国ZF在采信工作上的长足发展了。

综上,中国的房价之所以这么高,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原因的,限于笔者水平有限,因而只能十分浅显地分析到这些。这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回答“房奴”艰辛生活现况的背后原因,也许也能给即将买房的人一些启发。在房价未来走势的问题上,我不想做出过多判断,我只想用谢国忠先生的观点来稍加收个尾:中国恰在全球冷战二元格局瓦解、通信及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全球背景下,通过实施改革开放,在全球总体和平稳定的经济上升潮流中顺风漂流了30年,但随着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而陷入到了不得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地步。假如想维护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是必须要扩大内需的,如要解放内需,则必须让民众不再为教育、医疗、住房支付过高的费用,从而将有限的家庭资源用来购买更多的商品,以提振生活水平。不过当涉及到教育、医疗、特别是住房问题时,其背后的这些背景原因不改,则中国民众将很可能继续行进在苦难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7 22:33:43
精辟啊!不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8 14:42:49
够详细的啊~好好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8 16:36:45
既然房价这么高,为什么还能卖出去?并不都是富人在买,有房才能结婚就说明大部分普通年轻人都能买得起房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8 16:39:59
房价这个问题牵涉面太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