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中县干部》使得北大一位博士成为了网络焦点,抱着了解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目的我下载了论文(尽管后来论坛多位网友反映他们收到了作者的来信要求停止侵权)。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这是一篇有价值有意义的论文,另一方面,它留下的遗憾也许同样巨大。
本帖隐藏的内容
在表扬论文之前,我想先讨论下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
这篇论文的作者要求网友停止上传论文,原因是涉及版权。我觉得这既正确又荒谬。正确之处在于,作者当然可以要求自己在作品版权不受到侵害。现阶段,博士论文还没用进入公开阶段,他的做法完全合理。但是,博士论文都是要进入中国知网的,未来大家都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看到论文,所以论文中对别人的侵权就会成为问题。下面我展开讨论。
1、受访者(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谈话记录会出现在学术论文中。我之所以说“可能”,因为我没用在论文的“研究方法”部分中找到任何声明和阐述以说明全体参与深度访谈的对象完全了解谈话的目的。我相信,在本评论出现之后,作者会与我联系并说明具体情况。但无论如何,我希望他在未来公开出版《中县干部》时,能把这段重要的声明补上。但我更忧虑的是,也许不是每个受到约访的人员都被告知了谈话目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或者不在意。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么该论文就会遇到麻烦。
2、受访者是否授权作者可以在论文中公开他们的信息。作者宣称对人名和地名做了一定的技术处理,但没有展开如何处理。这一条比第一条更为严重,因为论文的出版可能导致许多受访人的个人隐私泄露,且我们不知道被访者是否知道这些情况,是否授权作者披露他们的信息(其中还有他们的子女上学情况,全部披露真实学校名,甚至有海外大学的名字与专业)。虽然,做有罪推定不太厚道,但由于受访人数众多,论文又没有在醒目位置公示“全体受访者自愿将个人信息披露于本研究中,作者可以将这些信息用于非盈利性研究中”,我完全有理由怀疑作者并未获得此项授权。如果作者觉得被冤枉了,请在公开发表论文的时候在论文开篇专门做一个声明。我提出这些主要是为了作者后半生的幸福考虑,假如受访者从未授权,而他们将联合起诉作者的侵权行为——那么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恐怕不要说做学术没有机会,连赔款都要倾家荡产。
3、即使获得了信息授权,按照一般学术规范,访谈人的姓名和真实工作单位也应该用其他方式表现,比如使用代码。例如,张三任某县某局的局长,那么作者完全可以给人、单位、职务编码。张三在文中可写为受访者007号,某县为X01县,某局为J02局,局长代码为001。将单位和职务代码列于附表中,便于读者查询。如此,许多访谈内容应该为:
受访者007号(X01县J02局,担任001职务)说“XXXXXXXX”
对于本文的学术价值,我在“《中县干部》的经济学意义(干部晋升与经济增长)”中提到了一些。作为类似史料的收集工作,还原中国基层政治生态,我觉得有必要向作者致敬。
但同时,作为一部严格的学术著作,论文还存在着可提高的空间(作为一个非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人,我也许讲得不对,欢迎专业人士批评)。下面的评价完全基于我对广义学术研究的认识,而非对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研究的感悟。
1、主旨与阐述的错位。
作为一篇宏大叙事的论文,开篇并没告诉读者,他准备干什么。
“在和导师多次交流沟通后,正式确定论文以中县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涯历程为基础,以晋升机制为主题,时间跨度则主要限定为1978 年以来。县乡干部,作为中国干部队伍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其状况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政权的稳固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同时,对县乡干部政治生涯的研究,是了解中国基层政治和社会变迁的钥匙和枢纽,因而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自《中县干部》2011)
这是作者对论文主题的描述,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宽泛的说法,并没用告诉我们他是要收集资料还是要阐明背后的政治逻辑。由于本文一开始就没用说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所以读完全文,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我,作为一个外行,依然无法理解中国的基层政治生态。对此,甚为遗憾。
2、人口学特征之——为什么?
本文第二章节的主题是当地干部的人口学特征。再一次,我向他收集的资料致敬,它使得我们对当地干部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我的观点:“为什么?”
在我们了解了当地干部的年龄、性别、教育、籍贯之后,又如何呢?起码有两个问题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很关心的:a、中县干部是否为全国农村的典型?b、中县与邻近县(或者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县)在干部人口学特征上是否有显著区别。如果它是一个典型县,那么我们继续深入就可以了解全国农村的平均状况。如果它是一个特例,那么也非常有趣,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特殊县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但我在这部分中找不到横向比较的详细论述,导致我不清楚中县的意义在哪里。其他章节也存在类似的只重纵向不提横向的问题,不再赘述。
3、官僚体系与政治家族之——由外而内?
本文的重点是干部如何进入体制、如何升迁,并且刻画了当地的政治家族。这是本文的核心与亮点,我再一次对宝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向作者致敬。但我仍然要批评作者的治学态度与基本素养。
通常地,当我们看到那么详实的资料第一反应是欣喜、敬服、甚至膜拜。但我想提出一个观点(也是一位友人提出的,我感同身受):本文的作者到底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也就是说,他到底是以一个挂职的北大博士写毕业论文的态度,还是以一个中县体制内干部的角度,来看待当地官僚体系与政治家族的?
显然,很多人会觉得站在公正的外部角度更客观,也更符合这篇论文的要求。事实上,作者也是基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来写论文的。而这恰恰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如果是写经济学论文,你调研之后收集数据,可以站在外来者的角度分析数据。也许,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作为一篇社会学论文,这样的态度其实并非值得赞赏。
由于作者是挂职干部,而且目的是与当地干部访谈,了解情况并回去完成毕业论文。他就没有把自己置于一个求升迁的副乡长的地位思考问题。正如他在干部人口学描述中写到的教育、籍贯、年龄等方面一样,他自己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他的心路历程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基层生态。诚然,客观数据的收集是他对研究的很大贡献,但他却把自己置身于当地的系统之外,我个人意见这是一个失误。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外来户,一个挂职之后就肯定回到北京的研究者,他尽管声称与当地干部和普通群众建立的感情并在离开中县的时候颇为不舍。但实质上,他把自己和这个系统有意无意地划清了界线。而这背后隐含的逻辑(即是本文的一个前提):他对这个体系做了道德和价值评判——而此有违作者力求的客观。
所以,尽管作者在追求“是什么”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立场与体验感的问题,这方面并没媒体报道的那么好。而在回答“为什么”方面,套用句老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他做了很多访谈却并没用向我们阐明当地政治生态的内在逻辑与机制,也没用办法回答诸多的“为什么”。
4、小结
本文的基础资料价值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会被后来的研究者提起,或者在交叉领域也可能带来更巨大的反响——这一切会证明《中县干部》的价值与成绩。但同时,由于学术规范与某些视角的偏差,本文也可能给作者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作为读者,我真希望作者不要结束挂职锻炼能继续把没有做好的工作做下去,当然,这肯定不符合他和他家人的利益。
结束语:从此,中县无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