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与价格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在目前的经济学界中依然争论不休。本文尝试从目前的一些常见的价值理论中引出一些悖论,来说明这些理论的不完善或不正确。然后,再简要说明价值的意义,以及我们需要给价值下什么样的定义。以下我先从悖论问题谈起。 价值悖论一:鸡与鸭的问题——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的产品没有价值 前提: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而产品不作为商品时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有两个农民,一个农民专门养鸡,另一个农民专门养鸭。现在如果养鸡的农民把自己养的鸡杀了吃,而养鸭的则吃自己养的鸭,那么由于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于是这时被杀的鸡和鸭都没有价值。而如果养鸡的农民想吃鸭,养鸭的农民想吃鸡,于是俩农民就自己所养的鸡和鸭进行交换,再杀了吃,这时鸡和鸭都成了商品,于是被杀的鸡和鸭都有价值了。 结论:鸡和鸭的价值是由于这两个农民口味的变换而产生的。 点评:显然以上的结论是错误的。同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两个家庭各自做自己的家务和相互交换做对方的家务等等。那么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显然根据逻辑学的原理,“商品才有价值”这个前提是错误的。 因此,劳动产品本身就有价值,而当产品被用来交换时,其价值才被度量出来,所以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即交换价值。就如所有的物质都有温度,其通过热交换或热辐射等手段被度量出来,表示该物质的冷热程度;产品的价值则因为交换而被度量,是表示该产品的财富的量值。 价值悖论二:井水与河水的问题——物的在有用性即价值 前提:物的有用性即价值,某物越有用(使用价值越大)其价值也越大。 事实:在我童年的时候,我跟随我父母生活在一个乡村里。当时,乡村里没有自来水,人们的生活用水是河水(地表水)和井水(地下水),因为井水比河水干净,井水可作为饮食用水和洗涤用水,而河水只可作为洗涤用水。在这里,井水显然比河水有用,即其使用价值涵盖了河水的使用价值。但是,人们不因为河水的使用价值被井水涵盖,而只用河水作为洗涤用水。一般地,只有住在河边的人家才选择用河水作为洗涤用水,而住在井边的人家依然采用井水作为洗涤用水。 结论:住在井边的人家都是败家子,因为他们把那么有用的水拿来作洗涤用了。 点评:我想得出这个结论是会被那些住在井边的人家骂死的。而事实上住在井边的人家采用井水作为洗涤用水,是因其所付出的劳动要比用河水的来得少。由此看出,住在井边的人们选用哪种水时是不考虑井水的使用价值被浪费,他们考虑的是选用付出劳动少的水,即产品价值低的。 因此,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能等同的,产品的价值表达了人们要获取该产品的难易程度,而与该产品的有用性大小无关。之所以有用的物才有价值,是因为若该物没有用的话人们就不愿意从事生产来获取该物。而相反,空气、阳光等物是有用的,当不包含了人类的劳动也就没有了价值。所谓的自然价值是不存在的,因为价值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概念,离开了人类社会及其基本的属性——劳动,空谈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价值悖论三:工人与奴隶的问题——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才有价值 前提: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被物化成为商品,才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 事实: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社会体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奴隶社会共存的。在北方是资本主义社会,南方则是奴隶社会。于是问题来了,北方的一个种植园雇佣工人劳动,生产棉花;而南方的一个种植园强迫奴隶劳动,也生产棉花。于是由于北方种植生产的棉花里面包含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南方种植园生产的棉花则不包含剩余价值,因此北方种植园生产的棉花的价值大于南方种植园生产的棉花的价值。 结论:当这两种品质一样的棉花拿到市场上交易时,根据等价交换规律,北方生产的棉花要比南方生产的卖得贵。 点评:我想如果真的这样,只有傻瓜才会购买北方生产的棉花。那么是不是由于因为北方的生产成本比南方的高,北方的棉花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才导致美国北方挑起美国的南北战争?我觉得不管是美国人或历史学家们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因此,正如产品具有价值一样,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劳动力都是有价值的。在奴隶社会,劳动力的所有权为奴隶主所有,奴隶主可把奴隶当作物品来赠送和买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所有权则为工人自己所有,只有工人才有权利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决定如何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价值悖论四:机器人生产的问题——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 前提: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事实:还是在高中学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机器人生产创造出新的价值吗?如果机器人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那么无人工厂为什么要生产产品?其利润是如何实现的? 结论:因为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无从剥削,这样也就没有利润的,所以资本家不会去搞什么无人工厂的。 点评:这个结论明显与事实相反,因为现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是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许多工作领域内,机器己经代替了人类。 可见,剩余价值不仅仅只是工人创造的,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旧的价值创造了新的价值,在当前的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价值是个在不断增殖的过程。对于一个生产者或企业家来说,他所考虑的是投入的价值与产出的价值的比例。对于国家的管理者来说,他所考虑的则应该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问题,即效率问题。 价值悖论五:吃掉的蛋糕与扔掉的蛋糕——没有被使用的产品就没有价值 前提:没有被使用的产品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有一个蛋糕店,制作蛋糕销售。当生意好时,其所制做的蛋糕都被卖光了,那么这些蛋糕是有价值的。如果生意不好,有一些蛋糕变质了,只好扔掉,那么扔掉的蛋糕就没有价值了。说到这里,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这个蛋糕,又没有及时吃掉,变质后只好扔掉,那么这个蛋糕是否有价值?回答是:这个蛋糕对于制作者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制作者成功地把蛋糕卖了出去,其价值得到了实现(赚到钱了);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没有及时地吃掉,即蛋糕没有被使用。 结论:这个消费者要找蛋糕店算账,因为他花钱买了没价值的东西回去。 点评:我想大家都会说这个消费者是无理取闹。这个问题说明了不被使用的产品还是有价值的,关键应该是价值损耗的问题。产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即价值的损耗。价值在谁的手上被损耗就由谁负责。现实不会存在这样的争论,有的只是保质期的争论。
以上我谈了五个常见的价值悖论问题,主要是为了澄清人们长期以来对价值这个问题的误解。那么到底什么是价值?价值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时,让我们先谈一下温度这个概念。因为温度这个热力学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并且我认为它与价值这个概念很相似。我们都知道,温度是用来衡量物质的冷热程度的,温度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各种物质之中,表示了物质的一种属性,但这种属性是宏观上的。但在微观(原子、电子等粒子)上研究时,这种概念就不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粒子的速度或能量等概念了。因为温度只是一种物质分子的运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统计量值,表示了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但是分子热运动学并没有否定温度这个概念,也没有否定在温度这个概念上建立的热力学规律。 我觉得价值这个概念也应该是类似的,是用来衡量人类财富的多少,其存在于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或劳动力)之中,作为产品(或劳动力)的一种属性,表示了获得某种产品(或劳动力)的难易程度。在微观上研究时,应该是个体的需求与供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就不很大了,因为价值这个概念是宏观水平上的概念。但是需求与供给及边际价格论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可以说明在理想状态下价值规律的成立(热力学的定律也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理想状态下的)。同样的,就如热力学的定律一样,价值的应用范围也应该是广泛的,我们可以用这个概念及建立在这个概念上的原理来解释和说明这个世界的许多问题。
你批判的那不是马克思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确有缺陷,但不是这几条。
一、正如你所说的(后半句表述得严谨一些应该是“是表示市场对该产品价值的认可程度”:
产品的价值则因为交换而被度量,是表示该产品的财富的量值。
因此,商品有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财富具有三重性(价值和其它两样)
二、马克思说的很清楚,引起交换的“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资本论》第47页),也就是说在实现交换价值时并不必然体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一幅不能当饭吃的画可能比几吨大米值钱,而画的好坏完全是凭主观判断的(还有购买力)。
三、偏题了。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他若反问你奴隶的劳动价值如何体现,你是无法回答的。以美国内战时的情形为例,你得具体考察一下那时的棉花价格(用奴隶的产品未必价格就低),而北方打赢内战是因为有更强的生产力,在同一时代,为什么南方做不到呢?
四、你忘了老马的名著叫什么名字。在机器人生产的例子里其实是资本在赚钱(譬如在金融市场中)。资本从哪里来的?
五、价值不是这样损耗的,你的概念转移了,否则财富怎么积累起来(为什么我们更富)?
马克思的东西要那么好驳斥还轮得到我们吗?
1、本文不是为专批马经而写。
2、我觉得没必要把财富的性搞得太多,有男有女就可以了。
3、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定没有价值,某物若能满足某人的幻想就是其使用价值,请注意物质文明的同时还有精神文明。
4、价值最初由劳动而来,斯密如是说。资本亦然,我想。只是我要说的是价值可以产生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与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5、奴隶的价值在于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否则奴隶主没有必要拥有奴隶。
6、财富的积累首先是个循环的过程,就如“鸡生蛋,蛋生鸡”一样,劳动力生产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再以特有的方式产生劳动力。然后才是个积累的过程,有固定资产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积累(包括数量和质量)。
7、请不要妄自菲薄,做人要有信心,真理总是要发展,马克思的东西亦然。

你批判的那不是马克思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确有缺陷,但不是这几条。
三、偏题了。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他若反问你奴隶的劳动价值如何体现,你是无法回答的。以美国内战时的情形为例,你得具体考察一下那时的棉花价格(用奴隶的产品未必价格就低),而北方打赢内战是因为有更强的生产力,在同一时代,为什么南方做不到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你为用马克思经济理论?你见过那种科学理论要分人种、时段和国家用的?
先答楼主:
你说的第一点,如果涵盖所有价值论,那么漏洞更大了。
你说的第二和第三点,如果成立,那我们就不是在进行学术讨论了。
第四点,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确没得到解决,我赞同你的观点(后半句)。
第五点,还是有问题,那为什么奴隶制解体了呢?
第六点的结论有问题(因为你还不知道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你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才得到极大的解放,你更无法开出现实问题的药方)
第七点,的确要有那气概,但是骡子是马不是靠自己吹出来的
1、我只是提出自己的价值观点;
2、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
3、在奴隶社会,奴隶的价值为奴隶主所有,其产生的价值归奴隶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价值为自己所有,其受雇资本家,赚回工资(劳动力价值)。奴隶是完全被动劳动,而工人的劳动则相对主动,自然资本主义制度有更高的生产力;
4、我对财富的看法请看我的另一个贴:价值这只怪兽;
5、也许无知者无畏。不过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首要的是有敢于挑战的人。
一、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敢于坚持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学者特征,但是,善于证伪和听取反面意见也同样重要
二、
我觉得没必要把财富的性搞得太多,有男有女就可以了。
如果是学术研究,那么没什么“我觉得”,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请查看一下索然关于专业学者与业余学者的差别的论述(从正面理解)
三、在奴隶社会之前呢?或者说为什么会产生奴隶社会呢?没那么简单
四、我看了,我的评语不客气,恰恰是因为我欣赏你的勇气和毅力(并且相信你是值得对话的伙伴)
五、你要挑战,好,老马当年也“怀疑一切”,但他对文献的研究是很严谨的,你得学这种德国学风
1、你没明白我说的意思,你认为财富有三种性,而我认为还有更多的性,不过这些性都不重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种性才是最主要的。
2、你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为什么会变成奴隶社会?我觉得你问一下恩格斯会比较好,他老人家懂得比我多。
3、我在微观经济学中发表了一篇文章,请多提意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393-1-1.html&page=1
不是我认为财富有三性,而是我认为马克思说商品具有两重性,但他没说财富具有两重性。请注意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英文中是不同的词(中文版中即有说明)。我不清楚他在使用“价值”这个词时选用的是不是value(即在使用“交换价值”这个词时所选用的词)。实际上使用价值对交换过程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你的垃圾可能是我的财富,反之亦然。在理论经济学(或称经济哲学、经济基础理论、政治经济学)中我认为最应该追问的问题是财富是什么。我不认为公平分配会消除贫困问题。我以为共同富裕体现在贫困生活线的标准水涨船高上。
我提的问题并不是鸡蛋里挑刺,我确实认为那值得你我思考,因为那涉及到财富的积聚过程(它应该有自己的生命)。
我会去看的,请给我点时间,因为我得用一周左右翻译一篇文章。
1、马克思是只说商品,他老人家没说的还挺多的。
2、关于共同富裕的体现,我赞同你的观点。
3、也许曹国奇的“头规律”之类的理论可以解释社会的发展问题。
以下摘自《国富论》第六章
“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
“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以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没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假若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所得,不能多于他所垫付的资本,他便不会有雇用工人的兴趣;而且,如果他所得的利润不能和他所垫付的资本额保持相当的比例,他就不会进行大投资而只进行小投资。”
“所以,在商品价格中,资本利润成为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劳动工资绝不相同,而且受完全不相同原则的支配。”
“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象一切其他人一样,都想不劳而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生产物,也要求地租。森林地带的树木,田野的草,大地上各种自然果实,在土地共有时代,只须出些力去采集的,现今除出力外,却须付给代价。劳动者要采集这些自然产物,就必须付出代价,取得准许采集的权利;他必须把他所生产或所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这一部分,或者说,这一部分的代价,便构成土地的地租。在大多数商品价格中,于是有了第三个组成部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构成价值的真实原因实际上是私有。劳动私有产生工资,资本私有产生利润,土地私有产生地租。
假设的条件必须与实际吻合,否则经济学只能沦为伪科学。
另:不足之处请多指正。谢了。
一、“似乎”表明了一种不确定。
二、为什么会演化成这样?比如说资本如何积聚到个别人手上?从我们了断到的史实来看,恐怕有人群就有分配不公(不是公平而是差异),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是资本始终积聚在个别人手上。但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前没有无产阶级?谁愿意靠工资吃饭?地主从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收取地租?最重要的是财富如何形成的呢?
三、投入资本的人(资本家)要获取利润还有交换这个环节。地租、工资、成本加利润形成产品的价格。谁来支付呢?如果劳动者的收入只能果腹,那么,我们可以假定只有富裕的人才有购买力。如果要形成中产阶级,那么资本家势必要支付多于劳动者维持生活的开支的报酬,资本家是雷锋吗?交换能形成社会财富吗?好像不能。
一、《国富论》原文如此,我认为可以拿掉。
二、我认为是“财竞天择,适者发展”。其有机构成具有优势的财富不断发展,而劣势的则被淘汰。
三、交换可以节约劳动,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是形成社会财富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专业化生产的效率远高于一般生产的效率。这也是“财竞天择”的一种结果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5 9:22:08编辑过]
既然是原文,那么就不可以轻易拿掉,这是我搞翻译的原则。至于“适者生存”完全不足以解释组织或社会内的情形。不说过去有几个皇帝的水平比得上几个臣子,也不说作为阶级难论谁高谁低,就是你身边比你地位高或有钱的一定是“适者”吗?交换可以促进分工,但未必节约劳动(如果财富是劳动构成的话就更不成立了),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未必等于财富的增加。大家交流心得而已,不敢说我有资格批评你,更不用说“指正”了。
1、我说的可以拿掉是我的观点是可以拿掉,当然只是观点,还缺少论据。
2、“适者生存”是从总体上来说的,从社会总的发展方向来说。社会要发展,还需要稳定,皇帝的水平比臣子低但还是皇帝,自有其结构的原因。生物界的“适者生存”也不一定就是生存得好的就一定强,还在看其生存环境是否适合,还有看其遗传下来基因是否适应环境。同样,身边比我地位高或有钱的不一定比我强,因为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可能不同,还有其父母给他的可能很多(包括钱、影响力等)。
3、分工会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吗?
分工会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吗?
好像一般都这么认为,如果不对,请论证之。
但我们的话题应该是:
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未必等于财富的增加。
是否可以不展开而盯住要点讨论?在这点上你应该比老曹好。他的思维太发散了。
看来你给马克思害了,你认为社会生产率与价值成反比了。
以下我拷贝一个比前的贴子,文章长了点,你要看的重点在大号字的内容,但其他内容与其相关,一并附上:
价值四大定律(上) 有关价值的几个概念定义: 1、 价值:衡量财富的量,记作Q。 2、 财富: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经济学研究对象,含有人类劳动的产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合。 3、 价值损耗:因自然力或社会关系的原因,使财富未能参与转换(生产)而浪费资源的过程,如食物的变质、闲置设备的折旧和劳动力的失业等。 4、 产品价值:衡量劳动产品作为财富的量,记作Qp。 5、 劳动力价值:衡量劳动力作为财富的量,记作Qm。 6、 价值传递:价值含量高的产品向价值含量低的产品转移价值的一种现象,是价值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 7、 生产力:单位时间投入的价值量,记作P。 8、 生产力系数:产出与投入的价值的比例系数,用来衡量财富转换与增值过程的比例关系,记作K。 9、 产品生产力系数:生产劳动产品时,产出与投入的价值的比例系数,记作Kp。 10、劳动力生成系数:生成劳动力时,产出与投入的价值的比例系数,记作Km。 11、利润:产出减去投入的价值量,记作Qδ。 12、利润率:利润与投入的比值,记作Kδ。
引言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离不开劳动。至于是人类天生就会劳动,还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我觉得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可不必去深究。总之,人类生产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再被人类消耗,维持人类的生存以及后代的延续,如此循环往复。这是个简单的常识,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接受。但是,在以人为本的经济学里,恰恰忽视了人的价值问题,并且对价值问题争论不休。 那么价值是什么?价值运动规律又是怎么样的? 当我们摆脱狭隘的“人本位”思想,而站在比较超然的立场来研究人类社会时,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在进行着两大生产: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劳动力的生产。这两大生产相互循环,构成人类社会系统,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来发展自身。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其遵循的是生物原则,即用最小的价值耗费来获取尽可能大的价值。这就是价值的本质。无论是劳动产品还是劳动力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把价值分为劳动产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把价值作为衡量财富的量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四大定律,并以这些定律为基础,推论出一些价值规律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价值第一定律:价值转换与财富递增定律(投入与产出定律) 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中,价值在劳动产品与劳动力之间进行转换,并不断从自然界吸取物质和能量,使财富的价值总量得到增加。 在密闭的条件下(不与外界发生交换和信息交换),不考虑价值损耗,价值的转换与产生可表达为如下方程式: Q= P*T 或 Q=K*Qt 或 Q=K*Pt*T 式中:K为常数,即生产力系数,P为生产力,T为生产时间,Q为价值,Qt为投入的价值,Pt为投入生产力。 当生产力系数一定时,生产时间加长,则产品价值同比增大;当生产时间不变时,生产力提高,产品价值也同比增大;当产品价值一定时(因为需求的限制),则生产力提高一倍时,生产时间必然减少一半。 当分别考察劳动产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Qp=Kp*(Qtp+ Qtm) 和 Qm=Km*(Qtp+ Qtm) 式中,Qp为劳动产品价值,Qm为劳动力价值,Kp为产品生产力系数,Km为劳动力生成系数,Qtp为投入的劳动产品价值,Qtm为投入的劳动力价值。 K大于1时,人类社会在发展;K等于1时,人类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K小于1时,人类社会爆发危机。
价值第二定律:价值传递定律(价值平衡定律) 当发生交换和信息交换时,价值含量高的产品向价值含量低的产品转移价值,并最终达到平衡,人为地阻止这种传递或让其逆向传递,需要付出附加的成本。 价值传递可用如下方程表达: 1 d(f(t)) Q(t)=Q+— ∫ e(τ)dτ+ T2 ——— T1 dt
式中,Q(t)为实时价值,Q为原始价值,T1为价值向外传递时间,e(τ)为价值向外传递时间函数,T2为价值向内传递时间,f(t)为价值向内传递时间函数。 当价值向外传递时,是个积分的过程,若向外传递的速度过快,则会发生震荡,造成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还是会在均衡点达到稳定。当价值向内传递(其他产品的价值向该产品传递价值)时,是个微分的过程,有助于价值的稳定。 该方程有待验证,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数学模型。 由于价值传递定律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阻止其传递的方法。如垄断、技术保密、关税、移民政策、税收与补贴等财政政策。这些措施保护了生产力发达集团的利益,但是为此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以下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价值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如何受这两大定律的作用: 假设社会生产由五个生产部门构成,记为A、B、C、D、E,且这五个部门的生产价值均为1,总价值为5。因为科技进步,A部门生产力提高一倍,这时A部门生产的产品增加一倍,所创造的价值变为2,总价值升为6。由于交换和信息交换的发生,A部门的产品价值向其他四个部门传递,总价值还是保持不变为6。当传递完成达到均衡(生产力系数K值相等)时,总价值为6,五个部门的价值分别为1.2。这时,A、B、C、D、E五个部门的单位产品的价值分别为原来单位产品价值的0.6、1.2、1.2、1.2、1.2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总量增大了,社会进步了。但由于价值传递的作用,当达到价值平衡点时,生产力提高的部门其单位产品的价值反而变小。由于一种产品占社会整个产品很少的部分,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一:单位产品价值与生产率反比规律 某个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其单位产品的价值会降低,与其他单位产品价值的比值与其提高的生产力成反比。 当投入的价值以劳动力价值为主的时候,并且传递速率很快时,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且观察到所谓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A部门总是在价值传递达到平衡之前再次提高其生产力,那么该部门所产生的总价值总是高于其他部门,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二:价值(价格)差规律 若某生产单位能有效地阻止价值向外传递,或总是不断地提高其生产力,其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优势,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由于高科技产业或产品符合以上的条件,因此其总是能够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若A、B、C、D四个部门都生产价值都提高到2,E部门保持不变,其总价值为9。当达到平衡时,A、B、C、D、E五个部门的单位产品价值分别为原来的0.9、0.9、0.9、0.9、1.8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土地被生产的极少,因此就相当这里的E部门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三:土地增值规律 土地的价值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值,其增值幅度与总产值的增值成正比。 对于土地价值的详细论述,我将另行专文探讨,让大家明了如何投资房地产赚钱(嘿嘿)。
由于写文章总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另外两大定律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的推论需过一时间才能发表,土地价值的详细论述也一样。望大家给予谅解。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五十五周年庆。
看来你给马克思害了,你认为社会生产率与价值成反比了。
谈不上,我看熊彼得著作时才1992年,看萨谬尔森时才有第12版。
重要的是你误解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不引入交换则可能没关系。
大作容后拜读并回复。
关于效用问题,以下又是一个老贴:
由效用引起,但决定价值的不是效用 一物之所以有价值,首先必定有效用,也就是使用价值。如,宝石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需要作为一种奢侈品,所以人们就想去获得它。但是,决定它的价值的不是效用,而是获得它的难易程度。如玻璃制品也很好看,开始有玻璃时,由于制作较为困难,于是玻璃的价值相对较高,但后来工业化生产了,玻璃的价值也就下降了。在玻璃的降价过程中,我想效用理论是行不通的。而边际效用论则揉合了获得产品难易的程度,才讲得通。因为在边际效用理论里其价值由最后消费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而最后可供消费的商品就决定了获得该商品的难易程度了。而由边际效用理论出发,当商品短缺时(特别是食品、水等人类生存必需品),其需求曲线是垂直,那么这时商品的总效用就为无穷大,而消费者剩余也变成无穷大。另外,对于空气,从边际效用理论出发,我知道空气的边际效用是零,但是毫无疑问空气肯定有效用,那么空气的总效用是多少,其消费者剩余又是多少?请边际效用派的高手告诉我。 那么产品的价值是否由劳动决定的?获得该产品的难易程度是否决定了其价值?当价值能够达到平衡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是现代经济总是不能平衡,科技的发展总在随时打破这个平衡,所以邓小平才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因此,我认为价值是由价值本身的运动规律决定的。而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以最小的价值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价值,这种行为决定了价值的运动规律。
关于废品价值问题,以下又是一个老贴:
价值损耗:废品价值问题的准确描述 老黄和老曹两位都认为废品有价值,而多数人却认为废品没有价值。作为废品一是无用,二是卖不了钱,所以废品价值为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我与他俩的争论过程中,老曹举了一个无用功也是功的例子,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被蒙了好几天。而实际上无用功是无用的,虽然在物理上也叫功,但只是为了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同样,生产废品时是有投入的价值的,但由于生产过程的技术原因,产出的价值没有了。实际上这是一个价值损耗过程。这个价值损耗过程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就如无用功在做功过程中变成热能散发掉一样,因此当生产过程完成后,这个价值损耗的过程也完成了。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废品已经是没有价值的。由于技术原因,这一部分价值损耗虽然不可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办法减少,因此有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这种损耗。
决定价值的不是效用
有这句就可以了。
我认为价值是由价值本身的运动规律决定的。
我认为这才是突破方向。后面两句有问题。价值有自身规律则人类因素只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变量。
第一生产力之说是政治口号。
后一个帖子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那“价值”是使用价值,不是你定义的价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