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学习和研究所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古典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其他各种流派的经济学时,是否有可能抛弃这些经济学说开创大师们为我们设下的各种框框,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呢?
如果象国内很多左派或右派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一定要固守这些西洋人提供的经济学分析范式和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那么我们最好不要谈论什么理论创新。当然,这样经济学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了。
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实际上分别强调了生产和需求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为其阶级斗争理论目的的需要,顽固地以一种十分完整但并不很严密的方式论证了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马克思本人值得尊敬,但如果盲目照搬他的理论只有百害而无益。新古典经济学从可进行严密的数学分析的角度(当然也是为了反对马克思的理论),完全抛弃了劳动价值论,从而使得主流经济学沦为现象解释学。
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要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就是效用。每个人在某种商品消费的满足程度不同时,他对这种商品的主观评价自然不一样。当然不同的商品,人们的评价也完全不同。如果没有食物,给你一个馒头可以救你一命,你会把你拥有的所有东西拿去交换。当一种商品紧缺,而你又有支付能力时,你自然愿意以较高的价格去购买。这是需求问题。
一种商品的产生,自然需要人付出各种劳动。假定所有生产资料都不稀缺,生产这种商品的价值只能以所有协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来计算。当然,由于不同熟练程度、复杂程度和强度劳动的劳动是不可加,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价值也就没有现实可能性,因而用马克思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为基础,也就难以进行现实的分析了(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新古典经济学抛弃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原因吧)。但是,这不等于商品的价值基础就没有意义了,对商品生产的分析应该抛开劳动价值论。
实际上,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子,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经济竞争力问题。如果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业部门能够以更少的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商品,说明在我们国家范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我们的商品中包含的内在价值或生产价格降低了,我们也就可以有更多的人从事非生产劳动,我们的经济也就更有竞争力,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就更高了。
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有很多漏洞,没有个体分析,抽象了劳动者之间的个人差别,不少经济范畴也不一致,虽然达到了为其阶级斗争理论服务的目的,但却不值得盲目崇拜。我个人拟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重新解释工资、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等范畴,以劳动者个体分析为基础,强调劳动者的选择权,分析劳动者选择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位劳动者获得必要劳动收入,拥有稀缺技能的劳动者、资本所有者、技术专利所有者和土地资源所有者等根据各自资源的稀缺程度参与分配所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由于要素的流动性受到限制,生产某种商品都具有一种潜在的价格,我称之为国民生产最优价格或区域生产最优价格(可以称为价值转型)。国民生产最优价格和区域生产最优价格决定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在生产某一商品上的竞争力。